竹趣——魅力无穷

[日期:2015-05-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竹刻是从“竹简”又名“竹书”逐步发展起来的,竹刻分有浅刻、留青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最早的留青刻是在唐代,它图形简单,缺乏层次,到了明末,张希黄刻成了具有深浅、浓淡非常强烈的留青竹刻,但未有大的突破和新的创作。直到建国后,竹刻大家白士风继承并融合了前辈的长处,创立了白氏留青竹刻。

 

  关键词:留青竹刻 白氏流派 传承

 

  一、留青竹刻的历史

  常州西门古运河畔的勤业桥堍,坐落着一青砖黛瓦、古典式的楼群,路边醒目的广告牌——“常州三宝”:宫梳名篦、留青竹刻、乱针绣。留青竹刻与宫梳名篦、乱针绣是常州民间工艺的三朵奇葩,异曲同工堪称“民间艺术三宝”。此古典楼群深处就是: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

  当你走近留青竹刻博物馆,门前有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白氏留青竹刻”的题词,进门是一幅留青竹刻大师白士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工作室潜心捉刀雕刻的半身塑像。在

  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白士风各个时段的留青竹刻精品、拓片、照片,这些留青竹刻都是将薄如纸片的竹筠上雕刻成图案,分层次,追求深浅浓淡、交错掩映。重花叠叶、绚丽多姿,精雕细琢出各种各样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高雅的艺术品。其中,刻有王世襄和鹰松图案的《鹰松》笔筒,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来常寻宝时,被专家族评定为常武地区四件民间“国宝”之一。

  展厅内还陈列着我们—白士风的传承人:这代人的作品。这些以竹为纸、以刀为笔雕刻成的工艺品,有扇骨、臂搁、 镇纸、笔筒、插屏、条幅。四条屏,中堂等等布满了整个展厅,琳琅满目,历年来,这些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特等奖、金奖、银奖。我们这民间博物馆,免费为民众开放,让人赏心悦目,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竹刻是从“竹筒”逐步发展起来的,竹刻分有浅刻、留青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最早的留青竹刻,唐时已有,日本正仓院所藏之尺八是也,但它图形简单,缺乏层次,到明末,张希黄所作,在籍青筠之全留、多留及不留,以求深浅浓淡之变化。此百三、四十年,可概括为明中叶之质拙浑朴,清前期之繁仪多姿 , 清后期之平诚淡单一。后虽有皖、浙、宁诸派名家,但均未有大的突破。直到六,七十年代,留青竹刻大师白士风继承并融合了前辈诸派的长处,推陈出新,创立了白氏流派留青竹刻。

  二、白氏流派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顾名思义就是留用竹子的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像,铲去图像意外的竹青,露出有丝纹的竹肌,并留有薄如纸片的竹青上,采用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与不留之刻法,使所雕刻的图像具有很强的深浅、浓淡、这近的层次感、立体感,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是一种视若无色胜有色是素色艺术品。竹青经防蛀,防裂的处理后程嫩黄色,年久而色仍淡雅,竹肌随时间的流逝,由浅黄逐渐自然泛红,如初熟般的樱桃,似抛光的琥珀,历久色看鲜明,则更承托出精雕细琢的高雅的艺术精品。 我从事留青竹刻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这多年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从一个门外汉到现在能熟练掌握多种竹刻技巧的艺人,无不渗透着老一辈的教诲和心血,同时,也是我为之努力奋斗的结果。留青竹刻作为艺术中的一种,与其他竹刻相比,是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生产周期最长的。因此,我认为留青竹刻艺术与其他竹刻相比是最具魅力的。

  留青竹刻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在选材上,对竹子原材料的要求较为严格。竹子材料未加工前,可分为竹青和竹肉两部分。普通竹刻,将竹青刮去只留竹肉部分。而留青竹刻却是将别人刮去的地方留下后进行制作,这部分的厚度仅只有0.1毫米左右,非常细薄,必须保护好。因此选料取材时,上山砍伐,绝不能顺山倒,应扶住,轻放,运下山时要扛着而不能拖行。接着锯、劈、煮等工序均需细心,不能损坏竹面。同时,留青竹刻要选上等材料,必须懂得鉴别竹苓。识别竹龄也是重要的一环,老者,其纤维粗,不耐精雕,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且雕刻容易变形,故均不宜采用。因此,选材必须采用五年以上之竹。留青竹刻作品魅力高于其他竹刻是制作过程决定的,要在厚度仅0.1毫米左右的留青筠上制作出各种图案、纹样,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留青竹刻按图案操刀铲青时,为使竹青部分呈现出从厚到薄的不同程度必须采用留与不留、多留、少留等多种手法,全留则是没有被铲刀铲动的;多留是被铲刀铲去极薄的一层表皮;少留是将竹青部分铲去一半或不到一半,这时竹青呈现出半透明的感觉,不留则是将竹青全部铲去,完全露出竹肉。然后要正确处理好这种手法是极不容易的,竹青表现的书画题材,正是用这种留青法。留青竹刻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也正是由于竹青在留多留少之间的变化产生的。而留青的实质,也就是利用这差别的多少,程度的不同来体现作品的深浅、浓淡、远近、高低、虚实等要素。只有准确地运用精准到位的刀法,留青竹刻才能获得成功。在操刀的过程中,依据事先的设计分别将竹青产出不同的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肉的颜色会变得深起来,作品上的各种浓的、淡的白色对比,愈加显得好看,表现出透明感,厚实感,而它的老熟需要时间的培养,一旦包浆成熟,或颜色变成樱桃色,这件留青竹刻更会令人爱不释手,成为艺术珍品。

  白士风自四十年代开始涉猎“留青竹刻”,六十年代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他从一位业余竹刻艺人成为一名留青竹刻专业工作者,,他刻苦研究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有独创的精神,他用传统的留青技法刻制毛主席诗词手迹,获得成功,被誉为“推陈出新”的典范。他还以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为内容,用竹刻来歌颂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建设,曾创作刻制题为《姑嫂学文化》、《师徒攻尖端》、《风流人物数今朝》、《试银针》、《斗风雪保春羔》等优秀作品,这些具有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在竹刻艺术中极为罕见。

  正如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竹刻》一书中评论白士风的新题材作品:“老竹人刻新题材,好像是一棵老树绽放出绚丽的新花,这正是白老竹刻的一个主要特点”。

  多年来,白士风在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工艺美术展,扩大了影响,常州留青竹刻名声大震,他的作品屡经轻工部、外交部作为国礼送往日本、美国、欧洲、非洲等国,在港澳台和东南亚也享有盛誉。1978年他用红木与竹刻结合成“镇纸”刻件,在福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旅游事业会议上,颇受欢迎,曾轰动一时并得到了“常州竹刻.艺高工精”的赞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士风受‘劈竹成片’的启发,借鉴古代“竹简”式样,继而又创作了竹刻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巨作——古竹简式《孙子兵法》十三篇,全篇六千多字,由234块拼成,我们耗时三年才精雕细刻完成,曾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紫金杯大奖。在1994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中选登的全国的七位竹刻艺术家,创作就占四个席位,而白士风名列榜首。王世襄老先生也称赞:“竹刻艺术第一位就是白士风,不论成就和资历,都应该居首位.”

  三、维护与传承

  我从小在竹刻氛围浓郁的家庭里成长,在外公白士风的谆谆教诲下,跟随外公、和我母亲白雪飞从事留青竹刻,深得母亲真传,在竹刻创作中辛勤耕耘潜心留青竹刻艺术十多年。我们继承前辈的高超技艺注重自己的创新之路,打破原材料局限,采用多竹片拼装,并配红木框架,刻成大型图文并茂的作品,如大插屏、挂件、四条屏、中堂等,把留青竹刻艺术作品也能同书画一样悬挂于大堂之上。我们的作品也在国外,国内多次展览中获奖。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有幸被授予“非物资文化遗产继承人”。

  为继承外公白士风的遗愿——继承留青竹刻艺术,2009年我协助母亲创立《白雪飞留青竹刻工作室》,自筹资金创立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 ,免费向广大民众开放。博物馆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省、市领导和旅游团队、学生团体。共接待游客,市民万余人。前来参观的有江泽民和夫妇,李岚清、华建敏、李荣融等,还有市省领导:陈焕友、李泉林、王伟成、姚晓东等。在此期间还配合中央多套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旅游局等等部门拍摄电视专题片,很好的展示了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为了推动传统工艺美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展示留青竹刻的艺术魅力,我们通过与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常州刘国钧高职校动画艺术系高等院校合作,开设了留青竹刻培训班,为的是让留青竹刻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这种精湛的民间技艺得以发扬光大,使其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世襄编著竹刻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年6月

  【2】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年7月

  作者简介;

  白曦敏,男,江苏常州人,工艺美术师,中国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之外甥,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在留青竹刻家之庭长大,为白氏留青竹刻第三代传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