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国画与陶瓷有这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二者虽然有这相似之处,但将国画嫁接到陶瓷上时,应该结合陶瓷自身的工艺特点,将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艺术表现的终极目标紧紧相连,从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陶瓷 中国画 创新发展
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现代陶瓷不仅仅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用品而存在,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广泛地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观念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他们以矿物作为颜料,涂抹在瓷器上制作出最早的彩陶。到夏、商、周、秦王朝时期,制陶艺术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为世人所知的是秦兵马俑。到了汉代人物俑有较大的突破,出现了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是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在随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原始的陶瓷,这是釉的厚度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时比较著名的是越窑的青瓷。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形成了北方烧白瓷,南方烧青瓷的局面,以后诸朝无论瓷器做得多么精美,都可以在唐代瓷器中发现它们的雏形。宋朝出现了陶瓷制作的第二次飞跃,宋代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名扬后世。元朝时期,景德镇崛起,以青花为世人熟知,明朝在陶器的制作上发展较大,宜兴的紫砂畅销世界。清朝,景德镇将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在广泛的交流共生中相互帮扶。中华陶瓷艺术最早与绘画结合,是在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中的“绘画图案”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而在明清两代,特别在康、雍、乾三朝的景德镇的官窑,更是把中国绘画色彩、图案等元素与陶瓷造型艺术的结合发展到那个时代的高峰。
中国画与陶瓷作为两门相对独立的艺术,二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视角、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相融合的现象。国画语言逐渐在陶瓷上得到了体现。唐宋时期,陶瓷绘画艺术逐渐完善,明代天启年间名窑瓷器上出现写意山水画,明末清初的“珠山八友”在陶瓷上用粉彩表现中国画的意境,而近代的“青花大王”王步则成功地运用中国画水墨渲染的方法来表现青花,追求水墨的韵味。随着艺术的大融合以及更多国画家的介入,国画风格正成为陶瓷绘画的主要方向,因此国画语言在陶瓷绘画上的转化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国画在陶瓷上艺术语言的转化,并不意味这原有的艺术语言不好。国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与西方绘画相对应的艺术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着近乎完美的形式与内容。
但是,国画语言如何完美,陶瓷艺术家不可能将其搬到陶瓷上。因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特征和艺术特征。因此陶瓷绘画盲目地照搬国画往往削足适履,不得其所。更何况艺术的创新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模式,更不能将自己的领地白白地拱手相让。目前有一种现象,即一部分陶瓷艺术家照搬国画语言,在他们那里,艺术变成一种简单的手段,即通过模仿其他人或者其他艺术领域的形式语言来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这种现象的结果往往是艺术语言的单一与雷同。而真正的艺术与创作,是结合自身特点的材质与特征,将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紧紧相连,从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到,陶瓷与国画不一样,陶瓷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因此,《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思想依旧是我们当下创作陶瓷绘画作品的重要法则。而创作材料对陶瓷绘画的影响至关重要,也因此工艺美是一件陶瓷绘画作品的重要属性。所以,如果把国画嫁接陶瓷上不应该仅仅是陶瓷艺术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从工艺思想、视觉效果以及审美的终极目的上均有所突破。
中国画原有的艺术语言简单地复制到陶瓷上时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结合陶瓷工艺自身的特点,才能呈现出完整的艺术效果,所以绘画装饰一定要结合陶瓷的造型与材料的特性,而不能损坏器型与工艺。更何况陶瓷造型多种多样,陶瓷材料经过高温的烧制,千变万化。因此,陶瓷绘画的创作。一方面要随器造型,使得绘画与造型相辅相成。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陶瓷绘画的材料,掌握工艺的特点,在遵循绘画基本法则的前提下突出陶瓷自身“泥与火”的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中国画技法在陶瓷装饰运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陶瓷美术创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艺术风格,广泛吸收国画中大量优秀表现手法和技法以及中国画的创作理论,充分发挥陶瓷材质的优势,不断探索与创新发展,使陶瓷艺术这朵中华名族艺苑中独具特色的奇葩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史》,任道斌、关乃平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2、《工艺美术词典》,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蒋荃荪,1961年1月生于苏州。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吴门画院高级画师。从事中国画创作和陶瓷装饰三十多年,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银、铜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