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交流给紫砂带来了春天

[日期:2015-05-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两岸和平交流

给紫砂带来了春天

 

【内容提要】紫砂陶艺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其中八十年代蒋经国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而回国探亲的台胞对古朴典雅的紫砂壶的衷情,也带来了紫砂行业的繁荣。

当今,许多书画界人士加入了紫砂工艺活动,许多艺术类大学的毕业生也参与制壶,紫砂队伍更加壮大,人们期待他们制作出更精美的传世之作,开创紫砂业更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交流  紫砂  春天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陶都——宜兴市丁蜀镇,这里的居民,几乎是“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就是四乡八镇的农民,也都在农闲时为镇上制陶业的窑户做乡坯。

历史上,陶都的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

在陶都的六大类行业中,应该说紫砂业在中外历史上是最享盛名的。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那时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促使宜兴紫砂壶广泛流行起来,因为宜兴的紫砂壶有着特殊的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紫砂壶造型一般简练大方、淳朴古雅,深得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华侨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喜爱。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上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陶都最畅销的却是缸、坛、盆、罐等日用陶瓷。陶都的陶瓷批发站常有苏北农村抢购大小水缸的趣闻传出:一船缸坛盆罐刚靠码头,许多农村老头老太就纷纷跳到船上,找个适合的水缸一脚跨进,就算订购了。为什么水缸那么紧俏?因为那时农村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用的还是水缸。

1958年大跃进时成立的宜兴县办大集体企业——宜兴紫砂工艺厂,虽然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顾景舟、朱可心等7名紫砂老艺人(当时还没有评职称,厂里尊称他们为辅导),但他们制作的紫砂茶壶並不畅销。虽然他们做的壶在工厂小卖部定价七八元人民币一把,按照当时物价水平和购买力水平,这个价格並不算低,但与今天拍卖顾景舟大师一把紫砂壶,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相比,那就悬殊太大了。而且现在不仅顾景舟、朱可心等老一辈紫砂工艺大师做的茶壶百万难求,就是中、青年高级紫砂工艺师做的茶壶也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

回顾紫砂陶的历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这个巨变是怎么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峡两岸的和平交流促进了紫砂陶业的发展。

人们都记得,1987112日,以蒋经国为首的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主要是大陆去台人员)回大陆探亲,而在这之前,台胞回大陆探亲已日渐松动。这一探亲潮带动了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也带动了台胞对紫砂茶具的大量需求,有力地促进了陶都紫砂业的发展。

人们都知道,欣赏和把玩紫砂茶具一般来说要“有闲”、“有钱”。有闲是指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因清代嘉靖、道光以后,江南的文人雅士相继加入制壶工艺,他们以紫砂为载体 ,发挥其诗、书、画、印之才情,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紫砂艺术品。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与一代名手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就是文人壶的典范。

有钱是指工艺水平高的紫砂茶具,都是紫砂艺人呕心沥血之作,都是传世之宝,当然物有所值。因而要购买上档次的紫砂茶具一定要有钱。而八十年代的台湾,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正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那些回大陆探亲的台胞大多是台湾的军公教人员,他们既懂得欣赏中国传统的诗、书、印、画,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怪不得那几年陶都的紫砂陶业迅猛发展。八十年代前陶都只有一家“宜兴紫砂工艺厂”,人称紫砂一厂;到19811月宜兴周墅乡紫砂厂建成投产,人称“紫砂二厂”;接着,19877月,宜兴川埠乡又成立了“宜兴紫砂三厂”;同年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的“宜兴紫砂四厂”又建成投产;之后,宜兴大浦乡又建成“宜兴紫砂五厂”。

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只要具备条件,符合工商政策、法规,私人都可办紫砂工厂、工场、作坊,在丁蜀镇的陶瓷城,前店面后作坊或楼下开店,楼上做坯的比比皆是。

更有意思的是,我父亲1949年在宜兴丁蜀镇东坡初中毕业,他们那个年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丁蜀镇上只有少数有条件的东坡初中毕业生才能考高中、读大学,象现在有名的紫砂工艺大师徐汉棠、徐秀棠兄弟俩,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能初中毕业后学做紫砂茶壶。而现在呢,却变得相反了。在陶都,有好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因在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回家乡做紫砂茶壶。我家的一位亲戚谢曼伦,她是江苏省紫砂工艺大师,她创作的《桑宝壶》,在全国紫砂界都享有盛名,可她的外孙女上海大学毕业后,却也因在上海工作不满意而回外婆家学做紫砂茶壶了。

我自己的情况也与陶都好多大学毕业生差不多,我早已大专毕业,本在南京最大的合资企业“华飞”当“产品质量放行技术员”,后企业倒闭,我也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回到我童年生活过的家乡陶都,跟亲戚学做紫砂茶壶。儿时的紫砂氛围,就是我的“幼儿园”;祖母徐义大从早到晚捶泥劳作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耳濡目染,我心里自有一种紫砂情结。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我喜爱的紫砂壶,那些大器晚成的陶艺家,就是我的楷模。于是,我毅然从南京家里,搬到了丁山堂姐家,跟从紫砂名家唐祝和的后裔学艺。经过了7年多的刻苦钻研、反复制作,我的作品终于得到了师傅与市场的肯定。我热爱这个工作,决心以制壶为生,继承发扬传统的紫砂工艺,做一个优秀的紫砂工艺师。 

 

作者简介:

史力立,男,陶艺新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