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一颗颗奇异的明珠般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我自学校毕业后,有幸能与工艺美术结缘,开始了学习自己所热爱的象牙浅刻,从此便也成为了一名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和缔造者。本文,我结合师父给予我的启发和自己多年从事象牙山水浅刻的经历体验,对象牙浅刻山水作品中的几组关系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文章主要从整体与局部、虚与实、传承与创新等几组关系中阐释自己对象牙浅刻山水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希望通过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今后山水浅刻的水平。
关键词:整体 局部 虚 实 传承 创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一颗颗奇异的明珠般绽放着璀璨的光芒。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们在祖国文化的哺育和熏陶下成长,感受她的神奇和智慧,也不遗余力地赋予她新的生命,让中国文化更添丰厚的魅力。
我自学校毕业后,有幸能与工艺美术结缘,开始了学习自己所热爱的象牙浅刻,从此便也成了一名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和缔造者。我的恩师是现代象牙浅刻界的泰山北斗萧剑波大师,在我看来,师父的人生也与他的作品一般温润而不失激情,低调却充满张力,此生能与亦师亦友的他学习技艺和畅谈人生,真是一大幸事。师父热爱象牙浅刻自不必多说,各种题材的画面在他的刀下总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尽管这样,师父最最钟爱的还是象牙浅刻中的山水作品,每每与我们谈起山水作品的创作过程,师父总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似乎这里面蕴藏着总也说不完的玄妙与精彩。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于象牙浅刻的山水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本文,我就想结合师父给予我的启发和自己的山水浅刻的经历体验,对象牙浅刻山水作品中的几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一)先整体
说起象牙浅刻,大家脑子里想到最多的词可能就是“精工细作”,于是乎,有人便认为一部山水的浅刻作品是由许许多多细小的“部分”组成的,对整个作品缺少一种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就很容易在创作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细枝末节之中。其实,浅刻山水与山水画的作画过程是相通的。蒋骥在《读画纪闻·章法》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若从碎处积成大山,必至失势。布置章法,胸中以有胆识为主。”象牙浅刻的山水作品创作亦是如此,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处理中必定要先从整体入手。
我认为,整体的把握即是气韵的把握。明代顾凝远《画引》中说:“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气韵”,具体的说就是生气和神韵。判断一幅画有无“气韵”,有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一看它是否表现出生命的力量,二要看它是否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个性,三要看它是否表现出内在的节奏、韵律,四要看它是否具有雅韵之美。概括地说,具有“气韵生动”的画面,一定是精、气、神、韵具有的作品。在这里,师父创作的《丘壑烟云萧萧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品中,千里江山苍溪紫烟,几叶扁舟弄波泛粼,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高士扶琴观波畅吟。强烈处山峰雄壮、气势恢宏,虚无处空灵飘散、无中生有。山水云树虚实相生,运腕执刀雅韵横溢,给人以无限遐想。这样一件气韵绝佳的作品正是由于创作者对整个画面的内在精神、节奏了然于胸,才能在创作时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作品的生命之美、雅韵之美。
(二)后局部
虽然我认为在象牙浅刻山水作品中应该先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但整体气韵的表达绝对离不开局部细节的细腻刻画,否则,便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我们强调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也是为了更好地关照局部,有了局部的精彩才能更好地体现整个作品的气韵,所以说,整体和局部是相辅相成的。
象牙浅刻的局部需要丰富细腻。如果仔细欣赏一件成功的浅刻山水作品,你就会发现它必定是经得起仔细推敲的作品,其一草一木无不生动传神。以山石的刻画为例,“石分三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大自然中的山石有何止三面,那如何才能表现出这种丰富性呢?从线条的表现来说就要求我们对用刀时刀锋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转折衔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山石块面处理上更要求我们在皴、擦、点、染上下功夫。又如,细节处树木的刻画也是非常见功夫的,这不仅表现在树木的形态取势要灵动活泼,而且枝叶的前后穿插、疏密有致也应特别讲究。
以上所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并不能僵化理解,先整体后局部的理念并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整体和局部割裂开来,而应是在整体下关照局部,以局部烘托整体。
二、虚与实的关系
明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说:“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祥略也。有祥处,必要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这里说的是每作一图,在图中各部分之间要分虚、实,细致之处为实,粗略之处为虚。虚实都要有,只有虚实互相配合才能创作出不凡的作品。
在象牙浅刻山水作品中,我认为虚与实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当然受水墨山水本身特质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象牙浅刻往往与方寸之间表现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画面,若没有将虚与实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功力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以师父的牙刻作品《千岩万壑图》为例,本作品仅长30厘米,宽2厘米 左右,但“千岩万壑”的恢弘气势却有增无减。作品中近处的山石树木精雕细琢,以浓墨深染,此为实;远山沟壑大气挥洒,以淡墨皴擦,此为虚;而天空和云烟,则以空白出之,整个作品浓淡相间,千姿百态,真是于方寸间见深远。清笪重光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虚与实的问题呢,通过实际山水作品创作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粗与细
在前面我们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也曾谈到这个问题,这里不想赘述,一般来说,近景宜实,远景宜虚,有形则实,无形则虚。近景以精细为佳,如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等等,没有细腻的刻画是出不来的。而远景则以简略为妙,因为远景的作用主要是延伸画面的视觉层次,增加作品的意境,如远山的轮廓云雾,远海中的岛屿礁石等都是可以采用粗简的表现形式,远山有势无皴,远树有形无叶,这样画面的层次性就突显出来了。
(二)浓与淡
古人云“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要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墨色的浓与淡正是表现画面虚实关系的关键。而象牙浅刻的山水作品表现浓淡时技巧与在宣纸上画一幅山水作品又有明显的不同,因为象牙浅刻中墨色的深浅不仅仅决定于墨本身的浓淡,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刀刻下去的深浅,如若刻的力度不够,则再浓的墨也上不去,也就体现不出虚实相生的感觉。所以,在象牙浅刻山水作品要处理好浓与淡的问题时必定要先处理好刻刀时用力的轻重问题,只有这样虚实的效果才会表现的更淋漓尽致。
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并且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象牙浅刻山水作品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从事象牙浅刻的艺术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象牙浅刻的传统艺术进行全面的学习、领悟和理解,并注意借鉴和吸收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但是,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眼光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显然,我们仅仅只做一名艺术的传承者是不够的。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做好创新的文章。
目前为止,我觉得象牙浅刻山水作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以往的象牙浅刻的山水作品大多以线描为主,画面中只是简单勾勒出了山水树木的轮廓形态,所以作品也容易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而由我师父萧剑波首创的以象牙浅刻表现中国画的浓、淡、干、湿之墨彩神韵的作品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山水作品强调笔与墨的融合,大幅度突破了线的局限,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敷色等几大特征。
(二)作品思想内容上的创新。
简单来说,一件作品要能刻出自己个性化的东西,这不仅仅表现在个人技法的特色上,也更多地表现在你对作品思想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上。一件作品其实也就像是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是艺术加工者自己的内心境界。当然,作品内容的创新还对艺术创作者的原创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像师父那样自主创作绝佳的山水作品将成为我毕生的追求。
以上所谈到的整体与局部、虚与实、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都只是自己在象牙山水浅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心得和体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正是有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经历,我也才能在象牙浅刻尤其是山水浅刻的领域有了一些发展和感悟。在今后的象牙浅刻山水作品的创作中,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将学习、反思融入每一天的实践,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岩松.《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5
[2]曾刚.《彩墨山水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04
作者简介:
王明盛,1978年生,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市象牙浅刻非遗传承人,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2001年拜萧剑波大师为师,钟爱牙刻艺术十余年如一日。其作品刀法精炼,墨色清雅,牙刻山水灵动飘逸,浅刻人物形神兼备,作品多次获省级、国家级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