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描在刺绣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十八描是是中国画最基本的技法。中国的刺绣就是受十八描的影响而产生发展的。绘画与刺绣密不可分。绣稿的创作设计都是在中国国画十八描的基础上完成的。一幅上乘的刺绣精品更要求绣稿设计人员对刺绣技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绣稿的构图要简练,要以少胜多,用较少的对象构制出丰满的效果;同时要工整,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刺绣者要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对绣稿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十八描 绣稿 刺绣 欣赏
十八描专指中国画的十八种绘画技法,按各种技法所表现出的效果命名,分别是: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撅头钉描、柳叶描、战笔水纹描、竹叶描、减笔描、蚯蚓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枯柴描、曹衣描、折芦描、混描、枣核描,橄榄描。这十八种绘画技法统称为白描,意指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这对绘画者的技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种绘画方式也恰好是刺绣所需要的。在中国的绘画史中,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大师,像北宋大家李龙眠,他的白描画笔力俊秀、风格清逸、自成一体,被称为“铁线描”;而唐代的大家吴道子所绘线条柔美飘逸,被誉为兰叶描。清赵翼在《题九莲菩萨画像》诗中有如下句“着色生绡阎立本,白描神笔李公麟。”等等。阎立本的《车辇图》、《历代帝王象》就是最好的佐证;再如李公麟的《五马图》、《洛神赋图》、《维摩诘像》等。从这些是否也能窥白描技法之一斑吖?
绣稿是做刺绣的基础,是指所要绣的作品由绣稿的设计人员运用十八描的技法将内容与表现形式提前绘制在帛锦之上,再由绣娘根据原稿运用不同色彩、不同粗细的丝线和多种刺绣技法按照在帛锦的图案来完成刺绣作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绣稿的好坏就决定了这幅绣品的成功与否。所以一幅好的绣稿就是一幅好的绣品的开始。这就要求创作设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扎实的造型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怎样有益于调动刺绣艺术的表现手段,掌握刺绣的材料特性与工艺特点,使设计立足于绣,也就是说绣稿要为刺绣服务。绣稿不同于一般绘画,但又借助于绘画,要创立它的独特风格,必须选择能表现刺绣特色的画稿,加之能在刺绣过程中极尽针法调色之能,表现出刺绣艺术的独特效果。刺绣,可分日用品与艺术欣赏品两大类。刺绣欣赏品是在刺绣日用品技法的基础上,受绘画艺术的影响而缓慢发展的。从目前保存的文献和实物来看,这类绣品大约始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多以佛像为题材。到两宋随着日用绣品技法的日趋熟练,刺绣艺术欣赏品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亦臻于成熟,如《梅竹鹦鹉》就是一个佐证。当时的刺绣艺术品,以名人名画为绣稿,甚合院画法度。这类摹画为主的艺术品通称“画绣”,严谨、工整、细腻的画风,对刺绣作品的风格特定的形成有颇为深远的影响。 自宋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刺绣名家。她们自身就掌握了娴熟的刺绣技巧,还精通画理,如元代管仲姬、明代韩希孟等等。 所以,绣稿设计人员必须对刺绣技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必须明确设计的重要性。构图要简练,要以少胜多,用较少的对象构制出较为丰满的效果。因为刺绣艺术为纯手工制作。每幅绣品都是毅力与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绣针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无数次的穿梭,运用无数根丝线,无数线色排列、组合而成。所以,在考虑其效果的同时,必须考虑其制作的工时。如花卉绣稿,花朵要有一定的规格,如圆形、或椭圆形之状,若构图满了,就却会显得呆板、还费工时。这就应当想方设法地删除部分花瓣,使它有大小不等的缺口。这样的造型就既生动、美观、又能省工省料。在一幅画稿上, 若点线面结合得好,就能达到既符合绣制要求,又达到轻盈、飘逸、丰满的艺术效果,因此,巧妙合理的绣稿须设计人员煞费一番苦心。
绣稿是刺绣的蓝本,所以在创作设计时,一定要工整严谨,要把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交待清楚。这就不同于绘画了。绘画可以意到而笔不到,绣稿却要一丝不苟。近代刺绣名家张华琪在《刺绣术》一书中指出:“若用成稿,宜选其工丽平整者,若狂卒太不合理,虽系名人手笔,不能入绣。”
所以,一幅成功的刺绣艺术品,是绣者对绣稿的再创作过程。绣者不是单纯摹画,也不仅仅只是运用针法将绣稿绣得惟妙惟肖就行了,而是要达到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通过刺绣使稿子具有绣品所独有的艺术效果。故绣者也需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了解一些花鸟动物的生长规律。总结各种针法的特性和刺绣丝理规律,运用丝线光泽,发挥刺绣材料色彩丰富又富有光泽的特性,在受光时的反射力强的特点,进行艺术再创造。如绣金桔,用长短套针法,旋转的针丝理使丝光回动,富有质感;而绣金鱼,特别是绣制腹部丝路时,带园弧形便会产生凸感,尾部用丝纤细又能产生透明感;绣猫眼时,若运用集套针法会在不同角度产生旋动感。这些艺术效果是绘画无法达到的,因此刺绣工作者决不是复制绣稿,而是又一次智力劳动。 由此可见,绣立足于画又非纯摹拟。所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不是一幅绣起来的绘画,而是绣稿设计者与刺绣工作者的合作结晶——刺绣艺术品。
笔者从事绣稿数十年,深谙其中的理数,在设计长卷绣稿是,把握的关键是整幅作品的风格一致性,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百罗汉图》等,而在设计其它题材时,则更注重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如系列绣品《门神》等。
中国绘画技法——十八描在刺绣中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如何更好掌握好我们的绘画十八描技艺,以更好地为刺绣服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刺绣精品,这是我们绣稿设计人员要思考和努力的。笔者希望有更多的绣稿设计人员在刺绣领域,更好地运用和发展十八描,将我国的国粹精品——刺绣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默然《吴道子与高古游丝描》.《中国书画》2010.12期
【2】刘文东《铁线描》.岭南出版社.2005
【3】李方惠《工笔人物画技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吴蓬《芥子园画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周杰,男,1965年11月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现从事刺绣绣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