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15-06-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苏绣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摘要】苏绣历史源远流长,也是我国刺绣行列的重要成员,现在已经成为“广绣、湘绣、蜀绣、苏绣”这四大明绣之首,《说苑》中便以“精细雅洁”称誉苏绣的美。但苏绣也面临着继承人匮缺的现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我们国家精神文明的基石。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性,也是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部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许多地方的传统工艺美术甚至已陷于濒临消亡的困境,发展与创新已是迫在眉睫。本论文即拟从苏绣的传承和创新上浅谈拙见。
   
       关键词: 苏绣源流  传承发展  创新应用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临太湖北接长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风景秀美,人文和旅游资源丰富,有人间天堂的美称。由于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这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苏绣在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吴门画派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自己高雅、飘逸、细腻、传神的风格。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苏绣栩栩如生,笔墨淋漓尽致,以针作画更是巧夺天工。清朝末年,在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浪潮中,艺人沈寿融合西方油画的肖神,开创了“仿真绣”,它也是现在的苏绣发展的借鉴要素。
      笔者从小生活在刺绣艺术氛围浓厚的郁氏大家族里,外婆和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吴文化与苏绣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在她们的启蒙、引导下,从有记忆开始就喜欢上了祖辈传承下来的手工艺术——苏州刺绣,在萌童时就有模有样的自绘自绣了。成年后,与姐妹们一起进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刺绣厂刻苦学习了三年,对苏绣技艺的理解有了更多的思考。
      而今,作为苏绣的从业者、继承者,在工作和实践中,日益感受到苏绣工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传统工艺美术是地方文化特色的灵魂,但却潜在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还面临着如何开发利用、延续与演进的问题。这里笔者拟以苏绣的传承创新、开发利用作些探讨。
      一、苏绣的源流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将之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宋代的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佳者较画更胜。”明代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艺人结合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形成了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民国时期,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建国后,苏绣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了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而今,以苏州为中心,苏绣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
      二、传承发展
      1、苏绣的价值意义
      苏绣是在苏州悠久的历史中源起的,没有苏州地区的发展也就没有苏绣这种装饰艺术的发展,更不可能加以应用。苏绣是朝代更替社会发展中逐步产生成熟。每个时代的苏绣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如1956年3月在虎丘塔内发现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绣花经袱,上绣金黄莲花、纹样齐整、古朴庄重,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苏绣作品去研究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习俗,社会风情,审美风格。
      苏绣产生于民间,一直带着浓浓的水乡气息,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明朝时期苏州的兴盛,人文艺术兴起特别是吴门画派影响了当时吴地的人们,由于当时政策原因,当时的生活相对富庶,自然对衣食住行的享受也愈加讲究,刺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刺绣日用品特别多,如刺绣的被面、枕套、帐沿、桌披、香袋、首饰盒、钱袋、荷包、各类绣衣、绣鞋等。凡身上穿戴、床上辅盖、日常生活用的, 大多有刺绣装饰,也反映了当时人文生活的优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清代画家徐扬以《盛世滋生图》画出了苏州的盛况。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 苏州已被称为“ 绣市”。当代的苏绣依旧是苏州的一大特色,常说苏州水多,苏州话是吴侬细语,苏州女子更是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现在苏州绣娘有 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局面。聚集在一起做刺绣的,开办刺绣厂的,典型代表就是镇湖街道。
      苏绣美哉,据明•张应文《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佳者较画更胜。”技师用一根根彩色丝线在真丝布料上密集细致的绣出了楼阁交错有序,人物神态丰富,花鸟形影相绰,有的甚至超过了画的精美。王鏊的《姑苏志》中写到“精细雅洁称苏绣”。在明末清初的沈寿开创了“仿真绣”(将油画素描摄影等用刺绣再次表达已到达仿真的效果)后,苏绣有了新的突破,其作品《世界救主耶稣像》于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 获得一等奖。
      苏绣是民间艺术,是组成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一条血脉,也是吴地人民审美特征的表现,是当地人文文化活的灵魂。它不仅影响当地人的生活,社会风情,而且带给我们美得感受和渊源的历史。如今,苏绣正面临着传人匮缺的现状。
      2、传承现状
      由于现阶段刺绣从业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绣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苏绣技术的传承一般是母带女,手把手的教授技法;再者,由于刺绣从业者的收入不高,而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和孩子大多把希望寄托在考大学上,想跳出龙门交好运,离开农村刺绣收入偏低工作量繁重的工作,去做一些又轻松又赚钱的工作。所以,大多数家庭都已或正在忽略苏绣工艺传承的问题,孩子们用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即使在外面工作工资低的和照顾孩子不方便者,回家也不愿意学做刺绣,这更加导致了苏绣接班人的大量流失,苏绣人才脱节的现状已经不容乐观。
      3、发展现状
      发展至今的苏绣工艺复杂手续繁多,仅仅针法就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接针等四十八种。颜色上苏绣的色彩丰富,苏绣艺人通常是几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相互嵌套绣出晕染过度自然的色彩效果,一副精美作品往往要有百种颜色。没有四五年的实践经历是很难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这是很困扰学徒者的,很多初学者看到如此复杂的工艺往往望而却步,其次不同时期的苏绣都有它的特征学者还要学习很多历史知识,和鉴赏知识。由于这种手工艺学期长,见效慢学的人就少了。再者,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苏绣的就更少了。
      由于苏绣的工艺复杂,带来的结果是每一幅作品的制作成本都比较高,普通家庭往往消费不起,无法享受苏绣这种传统艺术的高雅,目前的主要消费群体往往是一些成功人士,这样无法满足更广大的群众去拥有苏绣艺术。正是这种高成本的原因,许多地方出现仿制的苏绣,一些喜欢苏绣艺术但又不了解苏绣的人士时长会买到山寨货。由于近年朝鲜政策的改变,更有甚者利用朝鲜的低廉工价加工一些仿制的苏绣在进行深加工来充当苏绣作品让不之情的顾客消费。随着科技进步,机械绣也占据了苏绣的一部分市场,常常充当为旅游纪念品来消费。业内还存在着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往往一副设计独特的作品流入市场后很快就有大量的雷同品出现,让损害原创的权益。
      以上的这些都在阻碍传统的苏绣艺术的发展。下面笔者从自己实践出发对苏绣未来的发展提出的拙见。

      三、实施措施及创新应用
     (1)法律保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手工艺频频遭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传统手工艺人开发一款新产品式样困难重重,需要手工艺人们绝妙的创意和全身心的投入,而科技的进步让仿冒仿制却简单易行,可以说是投入最小产出最大。权利人维权举步维艰,从举证到诉讼,程序复杂,过程艰难,时间与金钱的双重损耗令许多权利人直接放弃维权,而侵权人侵权成本之低则使之有恃无恐。虽然许多刺绣从业者的维权意识已经很高,对自己的创新针法都拥有专利权,但是,但技术信息公开后,被业内人士模仿仿制现象层出不穷,所以这样的专利权只能让传承人更加无奈。
      针对这样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当对苏绣整体建立一个完善的认定制度,给苏绣一个基本的技术标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以来,一些传统手工艺所在地的相关机构已经制定出台了地方标准甚或国家标准。比如汴绣所属地的开封市质监局就组织制定了《手工刺绣工艺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汴绣绣品应达到平、齐、细、活、亮、净、顺的要求。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云锦》也已经正式实施,该标准对云锦受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术语和定义、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逐一进行了明确和界定。这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传统手工艺的质量认定、发展创新以及侵权判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帮助。诸如这样的保护制度也同样要用于苏绣,有利于苏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经济良性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2010年,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推动刺绣的创新发展,“苏州湖刺绣版权交易平台”正式开通。这有效遏制了有效地避免了刺绣使用底稿所带来的版权法律纠纷,同时也对刺绣作者原创的作品形成法律保护,有效减少了刺绣作品被擅自使用、盗用的情况。笔者认为这类数据库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就如镇湖街道上有自己独特样稿的绣庄没有几家,于此笔者认为诸如此类的数据库可以用在绣娘个人身上,对绣娘的作品进行一个统一的编码,类似于身份代码一样,对从业绣娘统一发放资格证,让作品有一个数据链,让客户有据可循,维权时有据可证。
      (2)苏绣走入课堂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间力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日趋完善的时期。让大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主要应用的尔雅通识教育产品为第二课堂,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一些选修课的学习开拓视野,同样的可以把苏绣制作成为网络课程让更多是学生去学习了解。
      除此之外,苏绣本身也面临着新样稿的匮乏,在高校开办苏绣的选修课或专业课,把绣娘请进课堂言传身教,并配合讲师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苏绣,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对苏绣热爱的同学参与学习同时为镇湖输送人才。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早在1998年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就有苏绣设计与制作专业,2006年又重新开设该专业,笔者认为局限性很大,要让传统工艺苏绣更好的传承发展应当让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苏绣这门课程,此外传统工艺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未来的苏绣从艺者不仅需要懂得制作绣品,还要学会传统工艺的迁移,样稿设计等其他领域的设计。
    (3)苏绣可迁移的其他表现形式
      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受东华大学茅丹教授的邀请笔者给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大学生们传授苏绣技艺。从他们身上笔者也有所启发:
      苏绣自从清代作为宫廷绣进入鼎盛到清末民初的沈寿开创“仿真绣”有所突破以来在表现形式上一直以挂屏,落地屏风这两种主要形式的艺术品存在着,并没有其他形式的产品进行深入开发和加以利用,这样的艺术品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望尘莫及的而且除了观赏价值以外,实用价值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而近年国内服饰品牌层出不穷,装饰工艺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方向。刺绣也成为了许多国内知名服饰品牌服装中的工艺选择。如2000年创立的德诗品牌主要以女装、男装、家居用品为主要产品模式,其产品以刺绣工艺为主要装饰特色。    PRADA旗下品牌MiuMiu子2012秋冬季推出的刺绣单鞋,在设计上应用了中国传 统的纹样,色彩上则是大面积的金线绣线与丝绒布面相衬,不仅保留了手工刺绣精致 细腻的特色,也将MiuMiu服饰创新,年轻以及奢华大气的风格瞬间可以吸引人的目光。这些都是在服饰上的创新和应用,苏绣亦然可以走出高大上的装饰艺术品的格调,来展示苏绣的风采。
      苏绣可以用在婚礼上用到的礼服,唐装,晚礼服等,这类服装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用到的很多,也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在价格上让更多人能接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如果苏绣用于一些饰品,比如用于荷包,钱包,女士手提包等,这类产品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可以当做艺术品来欣赏。
      小结:苏绣目前作为艺术品为主要产品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转移苏绣的表现形式和服饰设计相结合,苏绣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4)开拓新题材
      传统苏绣艺术所用到的题材主要为书画,花草,飞禽走兽昆虫。20世纪的苏绣艺术由于有了仿真绣的概念把苏绣艺术拓展到了油画,素描,色彩,相片。进入当代以后,苏绣题材遇到了瓶颈,业内有句话,叫“老题材老做做”,“千人一面”式的苏绣作品比比皆是,题材雷同成了苏绣行业中的普遍现象。这对于苏绣这种二次创作的作品来说是致命的。但随之科技进步一些天文,物理题材以及生活题材也被应用了。比如:2009年陈英华依据由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宇宙星体照片创作了《日全食》、《蟹状星云》、《银河系》、《太阳黑子》作品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天文照片的原貌,2001年苏绣大师张美芳负责苏州刺绣研究所与诺贝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合作,尝试通过苏绣来表现他在科学实验“金核子对撞”中的实验照片同时体现了苏绣较高的艺术技巧与艺术性。此外还可以拓展生物、生活中大事也可以作为新兴的题材。
    (5)新材料
     虽然已经有不少新的材料绣制的作品给人全新的震撼感,如夜光丝和三叶异形丝,如但这并不是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能用上。上世纪8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在绣制摄影家罗伯特的作品《野地红叶》时特地开发了三叶异形丝让作品完美的还原了作品中的画面色彩,获得了极佳的视觉效果。虽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不意味着可以在其他地方应用。旗袍一般都是用名贵的真丝材料制作出来的但是它很难清洗和护理如果有像真丝一样质感的材料,其成本又将缩小可以让更多是人拥有它
  
      四、结束语
      如今,不少年轻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热爱,已经超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业于苏州刺绣,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任重而道远。作为从业苏绣工作多年的老绣人,愿坚持于苏绣文化传承道路,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的苏绣已形成了独立的刺绣风格。面对各种新形势的发展,苏绣何去何从,更应值得思考。或许,让传统的苏绣工艺不再奢侈,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让苏绣不仅是艺术,还更多地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并大踏步走进千家万户,相信这些应是新时代广大苏绣从业者努力的方向。前人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而精美的艺术遗产,作为新一代的苏绣人,我们不仅要借鉴传承好苏绣艺术的精髓,更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力争在新时期续写出苏绣艺术华美的篇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和审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欣 郑蓉蓉《从苏绣传承看传统工艺美术再生》,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院报,2010年第02期  
【2】王欣《当代苏绣的研究》  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13年9月
【3】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 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4年6月
【4】孙津《杭州手工刺绣的调研报告及传承问题的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3年3月
【5】林锡旦《苏州刺绣》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万玉明《刺绣传承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12
【7】白慧颖《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 年第4 期

 

作者简介:
      郁国芳、1969年出生、苏州镇湖人、工艺美术师、10来岁起就能自绘、自绣完成绣品、从事刺绣工作至今、几十种针法基本娴熟、1998年和二个姐姐一起创办了姐妹绣庄、2008年再次创办郁氏姐妹绣庄、致力于苏州刺绣作品针法研究、作品创意制作、代表作:《吻》《耶稣牧羊》《水乡倒影》《毛泽东与杨开慧》《佛像》《写生珍禽图》等……刺绣作品在评比和展览会上多次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