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摘要】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玉雕空前兴旺发达,优秀作品灿若繁星,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加工手段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更趋灵活多样,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行业工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玉雕专业人员的技艺水平,以适应玉雕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玉雕 玉雕技法 传统玉雕工艺 创新 传承
我们知道,对玉器而言,除了质,最重要的就是工艺了,中国玉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一块玉石经过能工巧匠们的手,变成了一个个精妙绝伦的作品。人们的智慧加上玉石本身浑然天成的美结合成一个个妙不可言的工艺品,好的工艺能够让雕刻出来的山水、花鸟虫鱼、人物栩栩如生,美得让人心醉。
而在众多的玉雕工艺中,浮雕、圆雕和镂雕为三种较为传统的玉雕技法。浮雕是在玉雕中运用较多的,大部分的玉牌子都会选择浮雕来塑造形象,浮雕作品适合从正面欣赏,如书画一般细致生动。圆雕也比较常见,一般以玉把件为多。这样的作品各个角度都要进行雕刻,整体造型贴近真实,比例也需要精准把握。 而镂雕相比之前两种运用较少,在玉雕师的运用下也是挖脏去绺的一种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雕刻手法让玉器造型更具有立体感。在小小的玉石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本身就是一项让人叹为观止的技术,玉雕工艺博大精深,是一门钻研不完的学问,三种雕刻技艺让人佩服,也将玉器修饰得更加尽善尽美。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玉雕的工艺,在传统玉雕技法运用的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和意境化的表达方式。
程式化的东西例如,人物讲究立七坐五盘三半,这是对人体比例的要求,面部比例也讲究三停五眼,雕琢人物和动物面部表情的诀窍有:要想笑,嘴角翘,意思是人物和动物嘴角上翘,其面部就会出现笑容;“愁容喜凤笑狮子”意指龙眉皱得象发愁,显得威严;凤眼细长向上弯曲,显得喜庆;狮子嘴角上翘,显得笑容可拘。这一点与国画很接近。应该说,玉雕首先是绘画的艺术,其次才是雕刻的艺术。
如果说欣赏宝石、欣赏首饰主要在于欣赏其造型与色彩的话,那么中国玉雕作品给人带来的却主要是意境之美。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的内在美。由于我国古代的艺术以诗、书、画为上,故讨论意境的材料多半由诗、书、画而生发。意境指的是诗词、书画、戏曲、园林等几类艺术中,借助于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而进入无比广阔的空间的艺术意境。玉雕作品的制作过程大致是按照审玉—设形—治形—传神这样的顺序进行的。也就是一个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过程。
《江山多娇》是本人工作室一件独籽俏色巧雕的作品。一开始细细品味这颗独籽之时,我就被它的玉质之美深深的吸引,它的肉质细腻油润,皮色满布的同时又层次过渡自然。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它的上方有一块玉肉宛如一轮天然形成的微沉落日。
因为我一直尝试着将现代艺术思维运用在玉雕创作中,所以在看到这颗独籽的时候,灵感如在电光火石间迸发。一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大好河山图跃然脑海。经过谨慎的布局构思,我运用了浮雕的雕刻手法,保持籽玉的天然形状:落日柔和的余晖洒满浩瀚的湖面,下部那厚重而渐变的皮子如夕阳照耀下殷红的水面,一艘白矾在湖面上乘风破浪,似乎是搅乱了湖底幽幽的水草,远处若隐若现的连山起伏,好一幅渔舟唱晚的壮丽画卷!
这也难怪《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被人引用不辍。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玉雕空前兴旺发达,优秀作品灿若繁星,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加工手段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更趋灵活多样,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行业工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玉雕专业人员的技艺水平,以适应玉雕事业发展的需要。
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玉雕业带来了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与带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有一些玉雕家想创出自己的风格,以引导中国玉雕业正真走上艺术之路。尊重传统但不局限于传统,专研艺术理论又不受理论束缚。
一直以来,我潜心研究作为传统玉雕种类之一的人无雕刻的技艺,苦苦探索如何将传统的人物玉雕与现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推陈出新。众所周知,和田玉籽料每一块都是天然形成,形状、皮色各异。每一次创作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力求材料与工艺结合的恰到好处。如何将白玉浑厚温润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作品层次要分明,构图要紧凑,布局要合理,疏密对比要错落有致,内容要生动传神。虽然一块玉石的表现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创作中要将整个题材表现的生动,大到人物的动态,小到细节布局的处理,面部肌肉的表现,眼神、牙齿、嘴、舌头的卷曲程度。例如:弥勒佛要憨态可掬、笑容悠然,观音要端庄雍容、神态安详、眼睛微启、面带微笑……巧妙的运用皮色,突出作品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但要保留天然皮色的特性,而且更应充分发挥它的独有魅力。
所以,我的作品力求集形、神、巧于一身,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佩饰精巧、大气端庄;把玩件要手感好,内容生动、讨喜,摩挲把玩意味悠长;而摆件要动态突出、整体感强。
相信来过我工作室的人,大都看见过我工作室的形象展示作品——《姑苏蓑笠翁》。
该作品采用一颗完整的和田白玉籽料,雕刻成一位头戴斗笠,蹲坐于山石之上的老翁。此老翁右手持一烟斗,左手抚摸着自己的一缕鬓发,面带微笑,表情极为慈祥幸福。这一整颗原籽被设计成三部分,顶部利用籽料的皮色巧妙地设计了老翁头顶的斗笠,而底部利用原籽天然的形状和皮色巧妙地雕刻成了老翁蹲坐的山石,而山石的部分又成为了该作品天然的底座。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在对人物的动作表情的刻画等方面细致入微,老翁充满了对生活的幸福和满足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生活气息强烈。
所以,在当代玉雕的创作,设计中只有懂得尊重传统的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将创新合理的运用于玉雕工艺中,将每一块用于雕琢的材料都从颜色,从形态上竭尽心智地创意与构图,使玉石的每一点颜色和每一个部位都最完美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和审美形象,寻求将玉石的美表现得最自然,最充分,才能展现出最完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永魁,张加勉《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2】耿晓雯 《论中国设计艺术的恒常与流变》 美与时代杂志社——《美与时代》;2012年09期
【3】周树礼,曾伟来,何涛 《玉雕造型设计与加工》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4】陈炳光 《不少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瞭望周刊社——《瞭望周刊》;1987年19期
【5】韩舒 《浅谈现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5期
作者简介:
吕德,籍贯;上海,国家高级技师。自少年起就研修玉雕艺术,以人物件和动物件设计雕刻见长,选料上乘,玉雕技艺精湛。17岁从事玉雕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雪涛。2003年在上海成立吕德玉雕工作室,于2007年搬迁至苏州园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