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思维活动对玉雕创作的影响

[日期:2015-06-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艺术思维活动对玉雕创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就是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破瓦乱石差不多了。所以说玉雕设计对于玉石雕刻至关重要。朴实无华的玉石并没有多少美感可言,唯有经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与精心设计安排,赋予其文化内涵及艺术处理,再经过精雕细刻出来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美术作品。

 

      关键词:玉雕  创作  思维  雕琢  审美  联想  艺术作品  探索与实践


      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就是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破瓦乱石差不多了。所以说玉雕设计对于玉石雕刻至关重要。朴实无华的玉石并没有多少美感可言,唯有经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与精心设计安排,赋予其文化内涵及艺术处理,再经过精雕细刻出来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美术作品。
  一块如同顽石一般的璞玉,只有通过玉雕师精心的雕琢,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来,才能引人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玉雕艺术的魅力。
然而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创作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一块可塑性很强的原石,以及更重要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玉雕艺术品的意境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艺术作品有好的意境,就会给观赏者以更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人们经常会在诗文、绘画、音乐中感受到语言、形象、笔墨、旋律之美。这种美往往会把我们从现实中引入到作者那溢满情怀的创作天地。在无尽的遐思空间里充分领略作品所蕴含的那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玉雕艺术能给人意境美的作品并不乏见,古今的匠师们为此曾作过许多探索与实践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力作。比如情节生动的人物充满活力的鸟兽以及那些林泉野趣、仙山琼阁山子之类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特别是那种带有情节把人物活动置于景物之中并且利用玉石天然色彩的精美巧作就更增添了作品的意境美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不可否认,玉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作为一种矿物质,其形成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为了让它更加的完美,玉雕工艺也日臻完善。如今,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逐渐提高,玉器收藏人群不断壮大,人们对玉雕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玉石的质、色是我们难以改变的,但玉石的造型则完全来自于设计者的兴趣喜好,当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才能形成视觉的形式美感。可见玉雕设计者的创作手法离不开设计的技术审美和创作思维。
  作为雕刻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且贯穿创作的全过程。玉雕创作的思维活动依据其特性和功能大致可分为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功能在创作中有时有所侧重,有时先后有序,有时同步而行,有时相互交错,均依据不同的创作境遇和创作情思而定。
  首先----直觉思维。艺术的直觉是以客观存在的直观形象为起点,触动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触角。在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鲜明、奇异、生动的特点像闪电一样,给作者的神经和心灵以强烈的震动,使之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刹时中霸占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察它、领导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暂忘去,这种经验就是艺术直觉。”
  在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玉料在你第一眼望去,就迅速输送至你的脑际,产生某种具象,你对它即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或久别重逢的亲切感,立即在你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创作欲望,那这种创作就一定能成功,并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异效果。
      其次-----想象思维。在玉雕艺术创作中,需要翱翔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能。想象思维为主包括联想和创造性想象。联想的一般形态为由彼种创作形式受到启发,而产生联想并采纳和发挥。创造性想象则使得创作者的想象力像脱缰的野马,神游万仞,超然物外,他的思绪不受任何限制,在众多的玉料中搜索、追寻、捕捉。每块玉料或某块玉料的裂,沁,皮色在他眼前浮来、晃去,就像儿时仰首观赏夕阳西下时那五彩缤纷、刹间多变的风云,一会儿像飞龙翻滚,一会儿似灵猴嬉闹,一会儿如窈窕淑女,一会儿若关羽夜读。
      然而在想象思维的过程中,也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苦思冥想不得其门,找不到线索和道路,只好作罢,放在那儿,时而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自然孕育的玉石原料,大多集有瑕疵,特别是当这种瑕疵存在于一块好料上的时候更加令设计与雕刻者苦恼,在考虑整体效果的情况下,祛还是借?弃还是留?相信从事玉石雕刻与创作的人,都与我一样纠结过。
      记得在我的雕刻生涯中,曾经遇到过一块洒红皮的原料,玉料皮色艳丽,自然纯正,整体玉料结构又是白嫩细腻,油润光滑,真真一块好料,但是原料表面下部却有一块石性包浆,不去的话真心拉低玉料的观赏与雕刻价值,去掉的话,又会影响到这块料子的形状的完美性。思来想去,既想雕这,又想雕那,又觉这些设想均不够完善,无法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故不敢随意雕刻,置于身边良久。在我创作其他作品时,时时瞄它,并加以思索。突然有一天,我发觉这块玉料似乎在我眼前动了起来,总感有生命存在。我心中一震,真是灵感突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原料的底部雕刻了一只长寿的乌龟,利用底部的石性包浆巧雕了乌龟的背壳,形象生动不违和,而玉料的上部我也是对那完美的皮色加以利用,一只振翅高飞的仙鹤跃然灵动。现在想来,美学家朱光潜所说的:“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我是深信不疑的了。
       后来这件作品被我命名为《龟鹤齐龄》。《抱朴子-对俗》曰:“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曾年。”龟鹤齐龄寓意高寿。 
       然后-----定向思维。在玉雕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有时已经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创作者在学习和翻阅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时,受其中的画面、布局、动态、表情所感染,产生了移植玉雕的强烈欲望,为此就会锲而不舍地寻找适合塑造自己心中所追求的艺术形象所需要的玉料。在观察玉料和进行创作思维时,目标只有一个,十分明确,这就是创作的定向思维。
  有的创作者优势于动物的雕刻,在挑选材料时,为主选择适应制作动物的玉料。有的创作者偏重于人物,在挑选材料时,就注意寻找适合人物雕刻的玉料,以此类推,这是在选料方面的定向思维。
  再然后-----情感思维。丰富的情感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创作者有着强烈的情感,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富有活力。无论是直觉、想象、定向、冷却等各层次的思维,它们都与情感思维交织在一起。雕刻艺术创作活动自始自终荡漾着激情,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艺术的享受和创作者的自我陶醉,而不要有任务感、压抑感,不能有任何压力。 如果单纯地拥有一块好料,而设有创作激情,或者近期遇到烦心之事,心情不佳,从而草草入刀,如何能创出精品佳作来呢?
  情感思维是可以深化艺术的直觉,触动灵感的闪现,拨动想象的翅膀,并赋予对象以生命、性格和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冷却思维。所谓冷却思维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活动。玉雕创作和其他雕刻艺术品创作一样,需要理智的选择,冷静的分析,准确的判断,反复的思维,还应该留有回旋的余地。
   玉雕创作的整体思维过程,就其特性和功能而言,包括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互相交错,相互促进,而冷却思维是创作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创作活动应该充满激情,但必须防止冲动。在创作时对玉料应该取舍,留下必要的部分,去除脏裂。在取舍时既要大胆,又要冷静。有的人创作玉雕作品,根本不去考虑他创作的这件作品与玉料外形动态关系,内在情感沟通,而是追求快捷和数量,在一块玉料上随意雕个东西,草草完工,那就往往不伦不类。
  而有些创作者取舍玉料或雕刻过程中也会一时冲动,过后又猛然后悔,觉得如果某一部分不去除或那几刀不雕琢那就更好,如此等等,这就是冷静思考不足的缘故。
  不少玉雕师十分重视雕刻前的创作构思,把玉料翻过来倒过去,认真观察,不断思索,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不断释放出来,与玉料对照,以求融合。他们不怕浪费这段时光,甚至数月数年在所不惜,所谓“一相抵九工”,“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如此,一旦创作方案敲定,动刀雕刻就容易多了。
  还有不少玉雕师不但重视雕刻前的创作思维,而且也十分注重雕刻后的冷却思维,不求一气呵成,而求精益求精,在雕刻过程中,时而将半成品推向远方,左右端详,或抽一支烟,喝一杯茶,再细细品味,经常会灵感再现或有所顿悟,有时还会改变初衷,成就更完美的结果。不少优秀的玉雕作品出现,其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
  玉雕的创作思维活动是多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它涉及方方面面知识,贯穿创作的全过程。这是我对玉雕创作思维的些许体会,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清,顾祖伟  《玉雕设计构思要素的探讨》 珠宝科技杂志社——《珠宝科技》;2003年04期
【2】华国津   《玉雕设计与加工工艺》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周树礼,曾伟来,何涛     《玉雕造型设计与加工》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4】陈红   《试论现代设计艺术的意境表达》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美术向导》;2010年02期

 

作者简介:
      吕德,籍贯;上海,国家高级技师。自少年起就研修玉雕艺术,以人物件和动物件设计雕刻见长,选料上乘,玉雕技艺精湛。17岁从事玉雕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雪涛。2003年在上海成立吕德玉雕工作室,于2007年搬迁至苏州园林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