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盆的制作工艺
【内容提要】蟋蟀盆制作技艺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其制作技艺极其复杂,而且都是由先辈口传心授,泥、水、火结合,一般人很难系统掌握。本文论述了蟋蟀盆制作技艺的工艺要点和作者长期制作蟋蟀盆的感悟。
关键词:蟋蟀盆 制作 工艺
蟋蟀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叶。那时,蟋蟀盆材质多以竹、木、石、铜器为主,直至宋朝才以陆慕澄泥所制的蟋蟀盆为养虫者首选。
陆慕生产的澄泥盆,人称“苏盆”。其土质细洁,杂质稀少,碱性不大。烧出的蟋蟀盆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透气性能良好,吸水性能佳。盆内盆外壁身滑润,不易伤蟋蟀的须爪,相比瓷盆、木石等器,泥盆更适合蟋蟀的生存,且苏盆精巧雅致,古朴素丽,所以陆慕泥盆深受世人喜爱。
古语,古玩一秋,盆玩一世,当蟋蟀于寒冬入土之后,能留于玩虫者之手的,却是名盆瓦罐。蟋蟀盆作为民间工艺,在北方以天津为主,南方主要以吴地陆慕镇南窑、御窑,外负盛名。
蟋蟀盆技艺作为民间技艺之一,的确有区别于其它技艺。因其有着复杂的制作技艺,而且都是由先辈口传心授,泥、水、火结合,一般人很难系统掌握,所以至今这门传统古老的技艺,仍流传于苏州本土。
从宋、元、明、清至今,苏州蟋蟀盆制作名家辈出。近几百年以来,不断有精品问世,流传至今。元朝有李秀芳、李东明、吴仲皋等名家,但时间久远,这些艺人的作品存世量稀少,如明朝宣德的叶家,大秀、小秀都为名震一时的能工巧匠。近代有名家王云樵、袁恒盛、杨义兴、许元顺,可惜上世纪战乱和洁劫,留存于世的也是少之又少。
蟋蟀盆在中国蟋蟀文化中占有重要一页。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不同时代盆器的研究,可以看到,历代蟋蟀盆名家的作品并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者,他们都很重视对泥质、盆形、做工、火功的讲究。
苏盆的烧制用泥讲究,取河底生泥置于露天,经天寒地冻风化再经搅拌过滤、阴干,到来年开春用来做坯。
制坯全由手工操作,将泥坯放置于转盘上,然后全靠手上功夫,做底光坯、切割、粘底、打光成盆,然后择晴天晒干放入窑内焙烧数小时,掌握火候成砖盆后,量材配雕刻图案。
蟋蟀盆制作讲究水分掌控,盆由盖和盆体结合,盆体由底和盆圈相粘而成,如不能控制水分,则盆盖、盆体就不相吻合。那就是做盆的大忌,而且水分处理不好,还会引起盆圈和盆底,相粘的印痕,但明清的一些艺人却相当的智慧,他们在做底粘连的时候采用连体粘法,也就是卯榫结构,可以很好地避免印痕,而且蟋蟀盆的光洁度和手感,有很大部分也取决于对水分把握。
蟋蟀盆的器型和做工是同胞兄弟,好的盆形是靠手上的功夫体现的,如果把盆形喻为躯体,那工便是灵魂,是精湛的技艺让作品有了生命。
明清时,蟋蟀盆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做工精细,器型古朴,很多式样至今仍为现代艺人所喜爱、模仿。
在现实生活中,盆形众多,古盆就有数十种之多,传统有直桶、腰鼓、天落盖、提盆、斗盆、八角盆、六角盆、方盆、马提盆、竹节盆等以象形、奇异为主,感观粗旷、朴实清素。
近期的盆形采用了很多现代元素,又发展了很多新颖的品种,虽然在整体没有脱离传统,但很多器形已有质的飞跃,在很多细节上注意修饰,线条棱角上添加很多变化。
古代有许多传世样式,现代亦有不少新颖佳作,但很少有艺人能做出老盆的原味。这是因为盆形是特定环境和文化所形成的,同样一只品种,每个艺人所能做出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这就是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平时精神素养所产生的差距。
许多盆形是在生活中,精神修养中,以自然万物变化为主向,演变而进的,因为任何一件作品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事物的变化(不管是山还是水,树木、飞禽,以至于春夏秋冬节气的变化)启示而形成的。每一种物体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有生命的,蟋蟀盆也是如此。因为它是艺人们用自己的心血做成的。
一件好的作品,是由艺人的精湛制作工艺的体现,有很多很好的器型,如果功手不到是体现不出盆形的深度和意境的,艺人只有依靠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盆体的平面是最难处理的,艺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平面到位,才能实现线棱角的醒目效果,线角与平面链接点要处理干净细致,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视觉感。各个环节如果功手都能到位,就能极好的显示出整体盆形的效果,其实,在艺人的艺术生涯中,如果想艺术成熟,就必需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上要有别于同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理念和一些图片上,应有所突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蟋蟀盆的颜色不同于瓷器,更不同于其它艺术品。蟋蟀盆的颜色是木柴经过一定时间和温度,在特定的环境中窑变所产生的,特有的砖土尤显珍贵,它内外一致,不容易褪色。
窑火颜色不像盆形线条,有现物参考,因为颜色完全是凭经验,是艺人在烧窑时,正确把握烧制的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演变成的,盆的效果只有在窑火,恰到好处时才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使蟋蟀盆从泥到砖产生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所能体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做好一件作品,应以心带手。
作者简介:
袁中华,1973出生于苏州陆慕镇袁氏蟋蟀盆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89跟随父母学做蟋蟀盆。1993开始独自制作,近年以制作收藏盆为主、所做的蟋蟀盆样式已达上百种,用泥讲究,做工精细,在全国各工艺美术大展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