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与蟋蟀盆

[日期:2015-06-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蟋蟀与蟋蟀盆

 

【内容提要】蟋蟀是自然界的一种会鸣的昆虫。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自古以来,自宫廷到民间都喜饲养斗玩蟋蟀。蟋蟀盆即由此而生。本文论述了蟋蟀和蟋蟀盆的由来和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蟋蟀盆  特点 制作 历史

 

      在苏州古城外,坐落着一座小镇——陆慕镇。这里,就是已流传千年的澄泥蟋蟀盆的发源地。而说到蟋蟀盆,就得先从蟋蟀说起。
      蟋蟀是自然界的一种会鸣的昆虫。古往今来,昆虫的声音特别令人关注。尤其是夏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聆听到鸣虫的独特韵律。中国对鸣虫观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和《尔雅》,前者撰于春秋时代,后者由汉代初年的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据此可知,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欣赏,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上述两书共记载昆虫近百种,其中有:蛉虫、蝈蝈、黄蛉、马蛉、金钟、纺织娘、吟蛩、螽斯、蟋蟀等。
      《诗经》的《国风•幽•七月》篇中,对昆虫出现的时令节气、行为及栖息场所作了极近形象的描写:“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翅,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描写的就是斯螽、莎鸡、蟋蟀。
      极大多数昆虫在夏末秋初时成熟,秋天便成了昆虫歌手们动股振翅、引吭高歌的季节。秋去冬来,万物亦进入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人们常感秋天的短暂,振翅不休的鸣虫便成了悲秋之虫,成了寄托人们孤独、失意、思乡、怀旧、伤感情绪的小生灵,文人墨客闻虫鸣而生情,写出了无数的吟咏鸣虫的诗文。
      有专家考证,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蝉,秋字形似蟋蟀,“蝉声噪噪,指夏天的到来”“蟋蟀声声,表明秋天已到”。
      蟋蟀是昆虫界唯一被人们称为“将军”的昆虫,很早就受到古人的注意,古人因其发声像急促织布声,称之为促织。
      关于蟋蟀饲养和研究的文字,最早可见于南宋的《促织经》。据说,南宋末年的“蟋蟀宰相”贾似道,汇总了前代蟋蟀迷们的经验和体会,编著了一部以哲学文学和饲养为一体的《促织经》,总结了人们喂养蟋蟀的经验,是我国第一本真正系统研究蟋蟀的专著,“老谱不断被袭用,战斗正未有穷期”,“战斗”指蟋蟀。贾似道在《促织经》,阐述了不同生态环境中得来的具有不同形态、特点的蟋蟀,喂养调理的要点,合理运用雌虫来增强其斗性及选盆用器要领,以及各种名称、生活习性、形体特征与能斗的关系和喂养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等。
      关于宫廷饲养蟋蟀,清末古玩专家桂月汀在和朋友斗蟋谈虫时,有一种传说,说李世民当皇帝后,因年青时长期戎马生涯,而患有失眠症,宫内大臣禀奏秘方,说听蛐蛐叫声可以催眠。李世民便命人捉蛐蛐,每晚听叫催眠果然有效。从此,宫中就养起了蟋蟀。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在中医里却也有验证,秋天的梧桐叶和风干的蟋蟀做药引子,有宁神静气、安眠之功效,萧瑟秋风,梧桐叶落。
     早期的鸣虫,作为节气使者和音律者进入人们的生活,后来慢慢发现,蟋蟀是昆虫界最好斗的,由此斗蟋蟀成玩家市井口中家谈话资,却都从小小的鸣虫身上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人们历来把斗蟋活动,认为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其实以虫娱情本非宫中所独有,市井小民也喜养蟋蟀作为玩赏。在民间早有定论,斗蟋最早是农民庆祝丰收、逮了蟋蟀在地里挖了坑斗输赢,其实早期斗蟋蟀就是农民在田间地里开始的。
在南方,斗蟋基本是从白露左右开始,到霜降之后决赛,每年距离白露蟋蟀“开斗”前半月,斗虫爱好者已经十分忙碌,自秋分起两个月为大战时期一些异虫、怪虫都要留在后半期才出场,一些上等蟋蟀都要往后留一些时间,“乐战九秋,铁甲将军战玉霜”就是指一等蟋蟀深秋相斗之意。
       白露以后就基本不捉蟋蟀了,立秋前的蟋蟀还没有完全成形,一般要到秋分成形。虫界称“秋分定色”,到寒露时节,全国斗蟋活动便进入了高潮。
       江南一带斗虫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当时苏杭地区斗虫兴盛,每年秋季都有织造府牵头、贴告示,定点棚场里举行蟋蟀大赛,苏杭周围地区斗客,搭车乘船,风尘仆仆地赶来苏州会斗。
       玩蟋蟀的乐趣,一是捕捉,二是喂养。
      不管是捕捉还是喂养都是充满乐趣的。从平民走卒到名家权贵,无数人都对捕捉蟋蟀岁月有着留恋和莫名的情结。
      和宜兴紫砂壶一样,先有茶文化才有紫砂壶。陆慕蟋蟀盆因有了斗蟋文化才应育而生。经历史演变,由早期石、木、竹,到最适应蟋蟀生产的自然界赐给我们艺人的苏州泥土,唯有澄泥为原材料的泥盆是最适合蟋蟀斗养。
      苏州是全国重要的蟋蟀盆制作基地,有几个重要因素: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江南名镇、重镇,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喜居之地,少有战事,经济发达,所以文人雅士、富商喜居此地,苏州地源水多,泥质温润干净,粘性好。细腻程度高,吸水性强,才使陆慕蟋蟀盆能在全国独树一帜。
      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曾做过蟋蟀盆,时至今日,只有苏州陆慕和山东德州在全国最负盛名。不管从规模和制作工艺在全国都是久负盛名。
历史上蟋蟀盆分两大派系,有南盆北盆之分,南北盆之区分,首先域,明清时江浙、安徽这一片地区,现在基本上以京沪线、徐州为分水岭,徐州往北、斗蟋、饲养以北盆为主,徐州南饲养用盆以南盆为主。
      江南雨水充沛气候适宜,但比较潮湿,致使这里的泥土粘性好、吸水性强,而北方天气干燥,少雨水,致使北方土质相对沙化,粘性差,属陶土。
      南北盆最大差异,还是在器形和制作工艺上的区分。北方天气干燥寒冷,南方气候温润、潮湿,由气候原因,北盆型大,厚壁,适宜蟋蟀在低温下生存。
      在江南,蟋蟀适应薄壁盆,南盆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但有许多玩家早期用南盆饲养,后期用北盆。
      南盆在制盆上注重泥质处理,在选泥、炼泥非常重视从制坯到成形,每一道工序都是全手工,盆体与盆底完全铆榫结构,盆形注重线条、棱角、器型的变化。尤其,盆的手感、色泽和整体感觉,南盆特点突出一个巧,注重每个细节。
      北盆制作是一体成型,直接把一块泥坯在转盘上用电动工具掏空成空心盆体,优点是整体简洁、盆体坚固,壁厚,大气,器型粗犷、保温好,但制作工艺性稍欠。
      蟋蟀盆是泥经水、火而制成的器皿,一般人看作品,最直接的是外形颜色,但不管作品外形如何千变万化,它始终离不开一个主题,就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蟋蟀盆,蟋蟀盆制作与传承绝对不能脱离传统内在文化。其实真正合格的手艺人,在任何作品中都会透露出很重的传统文化,但这不影响蟋蟀盆的创新发展,因为只有在作品中有了传统文化的主心骨,蟋蟀盆才会有生机,否则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蟋蟀盆制作任何一种品种,前题首先是由内而外的。只有内心意识上先有定位,准备做出什么风格的作品,才能有章可循。比如传统直口养盆,就要线条简洁干净,吸水性好,不能拖泥带水,以实用为主。如果以收藏赏玩就要突出器形,造型新颖、有新意,着重局部和整体感觉,线条流畅精细。
      一件尺寸造型相同的作品,在每个手艺人手中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而不同性格的人看一件相同的作品,有人会看出作品以外的东西,吸收自己所需需要的东西,但有的看无数遍还是一件器皿,这就是区别,有些是与生俱来!我曾收集了一些旧盆谱,从老盆图案上细微的了解了古人的做功,对古谱的每款作品都做了深入了解解析,再对应新盆做比较,相比之下,古盆线条简单,耐看,韵味悠长,古意盎然。因古谱上每款作品都是先辈千锤百炼流传下的精品代表作,所以每款都是经典。新盆做工精细,造型新颖,现代元素比较强,两者相比较有很多共同点,都很注重泥质处理、手感、器形变化。和其它工艺相同,唯有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是不变的主旋律。
      一件作品,给人以常见常新,似曾相识。常见常新指每次见到都会有不同感觉,每次都会有新发现;似曾相识是一件能真正进入人的内心,会让人和作品产生共鸣、拉近彼此距离,让人唤起童年时期在田间、小河边抓蟋蟀、趴在树下斗蟋蟀情景。
      当你被一件作品吸引时,你会全神贯注欣赏它,进入忘我、忽略身边所有,进入其中。以传统文化和创新元素为旋动力,作品才能灵动鲜活,易难置换,宁朴中的灵性。只有以作品和欣赏者对话,才是检验作品的真理。作品不仅是做功的表现,是一种态度,更是书写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梦秋编著《中国蟋蟀鉴赏指南》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3年3月出版
【2】【宋】贾似道撰、民国夷门廣牘《促织經》 艺文印书馆印行

 

作者简介:
      袁中华,1973出生于苏州陆慕镇袁氏蟋蟀盆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89跟随父母学做蟋蟀盆。1993开始独自制作,近年以制作收藏盆为主、所做的蟋蟀盆样式已达上百种,用泥讲究,做工精细,在全国各工艺美术大展中多次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