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雕的发展与创新
【内容摘要】作者从核雕起源、发展历史和艺术创新三方面娓娓道来,阐述出了核雕作为苏州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堪称艺中一绝。舟山,作为处于全国核雕行业领先地位的“苏工”的核雕基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认识核雕 发展历史 艺术创新
一、认识核雕
核雕是一种使用人们平时食而弃之的果核废物利用,加以雕刻而成的艺术加工物件; 甚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品。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一文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鬼斧神工”。让上过中学的朋友记忆中对核雕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核雕作为工艺艺术品,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核,通过雕刻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和精雕细琢,赋予诡异的刀工、绝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祝福等,于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跃然眼前……小核活了!正是因为活了才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核雕是工艺雕刻品中的一个种类,它既不同于大件如家具雕花,也区别于微雕。但是它无疑是前两者工艺制作的脉系衍生。根据在取材的不同,发展为椰雕、核桃雕以至橄榄核雕。橄榄核雕取材橄榄,橄榄亦名“谏果”,也作“青果”,产于闽粤。广东增城橄榄是舟山橄榄核雕的最佳材料。核圆润饱满、肉厚,其质比桃核细润坚密,表面无蜂窝状褶襞,宜作深雕细刻。雕成后,以豆油或核仁擦拭,光泽莹润如琥珀。
如今橄榄核雕成为苏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堪称艺中一绝。
二、核雕的发展历史
核雕的发展历史悠远,有实物为证,有史记文献。据传,核雕在春秋时期已有人制作。唐代佛教兴盛,民间常以果核制成念珠,使核雕有了可以见证的实物。到了明代,核雕受到人们的追捧,核雕技艺已经出神入化,核雕名家辈出,出于对核雕艺术的感叹,著述核雕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士大夫们喜欢以核雕作为饰物,随身佩戴,文人手持折扇,折扇上垂着核雕扇坠,相互欣赏,成为风雅之事。据《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至清代,橄榄核雕艺术长兴不衰,特别是在沿海城市更是繁荣,逐形成了广州与苏州核雕流派。这时候的橄榄核雕不仅为国人所钟爱,还成了“洋人”的猎奇之物。
光福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版),书中记载到:舟山橄榄核雕,江苏名特产品。太湖舟山橄榄核雕,闻名江南,工刻罗汉念珠。而舟山核雕是光福核雕的前身。 2008年6月28日,我国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光福核雕被例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光福核雕(橄榄核雕刻)与维坊核雕(山东桃核雕刻)及增城榄雕(广东橄榄核雕刻)同为非遗传承名录,主宰着全国的核雕刻行业。而光福核雕的作品占了半壁江山,市场上流通的高档橄榄核雕作品中,光福核雕作品占了市场份额的十之八九。
近年来,舟山核雕艺人以及从业人员已发展到3000多人,舟山自然村180多户多数是从事核雕手工艺的家庭,已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核雕产业链。其中,有宋水官、周建明、须培金等一批核雕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省工艺大师、名人;有高级工艺美术师6人;中级、初级工艺师50余人;核雕从业人员跨老、中、青三代;各类工作室、陈列室300余个;行业产值近两亿多元。年产值增长速度约10%以上。 舟山,作为处于全国核雕行业领先地位的“苏工”的核雕基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三、核雕的艺术创新
在核雕艺术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多名家: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远、夏白眼、邱山、刑献之等;清代核桃雕艺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人;近代的有都桂兰、殷根福、须吟笙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由于历来的核雕艺术家在喜好和精雕上各有不同,所做的作品也各有不同。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雕娃娃和花鸟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极少。清代有邱山,其核雕技艺精湛,作品传世亦少。清乾隆年间的嘉定人封锡禄擅雕乡间景致;清代广州人陈祖章更是以精湛的技法再现了明嘉庆年方建邵刻的《东坡夜游赤壁》的核舟景象,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件件摆设活灵活现。还有擅长雕刻人物的清代核雕大师广东增城人湛谷生等。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作品上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光绪年间出生的核雕艺人都桂兰技艺精绝,周恩来总理1955年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就有一件其核雕作品。1957年原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都桂兰时已75岁高龄,应外交部之请,仍以所刻核雕相赠。近代的殷根福,为苏州著名橄榄核雕大师,吴县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用以雕成罗汉头像,为此,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雕塑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当时,上海仅此一家。以后,殷根福所雕的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核雕艺术品,求购者络绎不绝。
如今,全国核雕市场上流通的苏派作品占了九成以上,其中集中精华部分的几乎完全出自舟山人的手中。除了传统题材、技艺的传承,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时代风貌,深受现代人喜爱的核雕作品。更由于苏派雕刻讲究姿态鲜活、深雕细作,一件小小的核雕佳品则需要雕刻几个月的时间,因而,很多人慕名而来预约,来自海外的登门求购者也络绎不绝。苏派核雕已成为近期海外收藏之热门。
要保持核雕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各级政府、广大核雕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舟山核雕的特色与品牌。只有不固步自封,不断创新,才能共同把舟山核雕文化产业不断做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吴山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版
【2】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顾永芳,男, 1966年出生,工艺美术师。从事核雕三十余年,无论传统题材和创新作品都造诣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