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田玉的雕刻与设计
【内容摘要】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设计雕刻工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玉器是否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品质优良的和田玉原料虽然珍贵,如果通过设计师精心的雕琢以后就能更大程度的表现出其自身特有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设计神韵 雕刻技艺
我认为,玉器设计是雕刻玉器的关键,在玉雕工作中设计才是第一重要的,能使玉器有高层次的升华。玉器雕刻一定要根据其自身的特性来选择题材,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根据玦度和玉料外形设计,不能浪费玉料;利用好颜色,使其产生最佳效果;尽量摒弃玉件上绺裂瑕疵,要做到“挖脏这绝”、“变职为榆”。玉雕设计与雕刻展现了玉雕师傅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有较高审美意义的静态视觉形象。它包含着深厚的祥瑞寓意,反映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俗传统,映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谓设计,是总结寻找器物形成的规律,从而根据规律创造新的价值意义的方法。工艺设计是建立在物化和文化的双重价值中,通过物质器具来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生活,从而形成了社会潜质文化的特征。
玉雕作品所展现的意境韵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的:
首先神型韵味,不管是花草鸟兽还是人物,在设计画稿的创作中几乎就决定了作品的最终形态, 既不具象, 又不抽象, 徘徊于有无之间, 斟酌于形神之际。 以神统形, 以意融形, 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 这是当代玉雕人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做的。玉雕艺术要重视形似之外的神韵,这不单是一个雕琢技巧的问题,重要的是,它和玉雕人内在的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运用原料的特色或是精湛的工艺,而是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中国的玉石艺术,蕴含着形神兼备的妙韵。
有一次朋友拿来一块红皮小料,让我帮他做一款钟馗。因为原料很小但通体红皮很是珍贵,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感觉损耗的红皮太多,很是可惜。所以我雕刻时只刻画钟馗的脸部器官,胡子的处理我采用虚化的处理方式,只浅浅的压了一下,这样一来即保存红皮,又将天然的皮色巧妙的处理成钟馗炸开的胡须。
其次以小见大,玉雕山水牌可以说它是一个小世界,在于顺乎自然,表现场景,没有这种场景的表现,也就没有由小至大的转化机制。这种精巧的雕刻场景作用于鉴赏者的心灵,使人们产生超出山水画面自身的远思逸致,而鉴赏者之所以能够在心中完成这种转换,在于玉牌特殊场景的创造,更在于创造者与鉴赏者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这是中国玉雕的一个特点,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这类的玉牌我用青花料做过一些,其中有款“巫山烟雨”就是利用青花墨色与国画墨色相似的特点,用墨色表现山峰的雄壮,中间穿插的白玉部分巧雕山中的水气云雾,玉牌虽小,但是表现出来的场景气势宏大。
以及以实带虚,欣赏一件优秀的玉雕艺术品时我们往往会用虚实结合来形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因为实从虚中传出,想象空灵,固有实际,空灵清澈,方有实在之美。
之前我有一款“佛语”就是利用红皮雕刻佛像的侧面剪影,五官上不做任何雕刻,尽量的虚化,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籽料的原始毛孔。而在玉料的下半部分存在着一点瑕疵,我就用写实的手法立体的雕刻出了一朵莲花,花瓣空灵飘逸。虚化的佛像写实的莲花完美的结合。
欣赏中国的玉雕艺术品,不要看雕刻的是什么,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的形式,想象到无形的空间,这是中国玉雕所追求的。玉雕作品的空灵,并不是设计简洁,画面空空,而是有灵气往来的空灵,关键问题是不在于雕琢的画面多少,而在于艺术家的灵心独运。设计雕琢的好,就是在密处也能见出空灵,设计雕琢的不好,就是再清空,也难有造诣。在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实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在虚实结合之处,构建一个令人想象的空间,使得景中有景,象外有象,欣赏优秀的玉雕作品,犹如身临其境,慢慢的融入这个虚实结合的妙境中,你会发现其中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美。
在中国玉雕之中,空灵的世界永远在创造者和鉴赏者心里存在的,在设计与鉴赏间,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若隐若现,似淡若浓,令人流连忘返。
以艺显道,技艺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是达到 “道” 的工具,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超越“技”而走向“道”。玉雕艺术传承千载,因其有内在的含蕴,有特殊的寄托,栖息着创作者的灵魂,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源远流长,延绵不绝。
玉雕艺术家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艺术,以艺载道,完成了心灵的远游,他反映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取向,对人品格的重视,而这一文化对艺术的浸染,将艺术作为人的品格的外在显现,最终发展成人的道德追求。以物言志,游于艺,在其中得到一种德的满足。这一观点,在玉文化中正是迎合了古语“谦谦君子,其人如玉”之谈,玉雕艺术之道,德的体现。欣赏中国的传统玉雕艺术,如同饮一杯清茶,平淡中有悠长,宁静中有飘逸。
和谐之美,在玉雕作品上体现的是构图,,合理的布局,匠心独具的设计,就会呈现一件具有和谐之美的作品,而真正的和谐之美是由有表象的形式落入到创作者深入心中的和谐。玉雕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和谐之美展现,即情景交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便是和谐,在玉雕艺术中简单的表现就是造型比例的适中,远景近景的呼应,繁复工艺与留白处结合的合理等等,反映到玉雕作品上,就是让鉴赏者看的舒服,看的美,便是和谐,于是就有美的出现。
之前有朋友想问我定制一块无事牌,又觉得传统的无事牌太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美观,于是我为他专门创作了一块,玉牌下半部还是传统的无事牌制式,素面朝天,光滑平整。但是在玉牌的上半部分我雕刻了一条立体的螭虎龙,四脚站立在玉牌之上,结合部分采用镂空处理,这样的布局和结构使得螭虎龙和无事牌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充分的诠释了和谐之美。
剖析中国玉雕艺术的意境内涵,发现这些内涵便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是东方艺术特有的气质,这些特点的出现交融,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这些都要归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广泛,在感受的同时,常常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中国艺术强调人与天地宇宙的和谐,在与自然的亲和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在玉雕的创作中完成人与自然的亲和,利用自然界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展现在玉雕作品上,忘却知识,忘却利益,挣脱束缚,使自身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产生强烈的灵魂震撼,感觉到未有过的经验,体验到一种深及心脾的愉悦,这样的一种状态,才能出现上佳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模仿,重复,心平气和的创作,就能展现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赵津生.北京古玩城系列丛书-玉石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4
[2]钱振峰.白玉评鉴与投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徐凯,男,1977年出生,工艺美术师。苏州工艺美院毕业后开始从事玉雕事业,2005年成立“尚玉雅集-徐凯玉雕工作室”,作品仿古但不唯古,不拘泥于传统。希望通过作品画面有限的形式,让人想象到无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