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雕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核雕艺人,用娴熟的刀法,广博的知识积淀和创新的理念,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使作品底蕴深厚,具有传世的生命力,让不能言的核雕奏响出意蕴深含的华美乐章。
关键词:核雕艺术技术融合
一、核雕离不开刀
核雕在我国历史悠久,系民间微型雕刻工艺。其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核雕是一种在橄榄核或桃核、胡桃核上雕刻各种艺术形象的手工艺品,它承载了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技术。在当代工业技术与艺术分离的状况下,核雕必须将传统理念融入现代艺术与技术中,使之完
美结合。
艺术和技术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研究刀法、技法是每位核雕艺人必修的功课。所谓刀法就是核雕艺人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充分体现核雕的材质美,以及丰富的雕琢美。而技法,就是核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与手法。这种手法主
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的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了作品“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味。从材质上看,橄榄核与桃核,核桃等相比,有很多的优点。橄榄核的硬度和核桃相似,但橄榄核表面光滑,不像核桃和桃核那样凹凸不平。布满麻点,加之它的核质细腻,不易崩、不易裂,堪比象牙,无疑便于艺人构思和雕刻。而象牙虽然也是雕刻的上乘选材,可价格昂贵,并且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得之不易。过去橄榄核雕艺人都是直接使用木雕、石雕的刀具,发展到了民国末年,核雕刀具逐步定型,根据核雕的特点,核雕刀具都很小,它们最大的刃宽不过5毫米,小的不足1毫米。一般艺人创作时需要20几把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刀具。今天很多核雕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但借鉴了传统牙雕、石雕、木雕的技法,更学习和应用现代的雕塑理念进行创作。但想要把头脑中的构思变为一件作品,还是需要艺人们有娴熟的技术,做到运刀如运指。下面是我多年学习,创作实践中对刀法运用的一些体会。
二、刀法与构思的激情碰撞
制作要刀法娴熟、精致入微,能够体现出雕刻者对创意构思的精准把握与技法传神的实现。当前核雕题材多样,且雕刻工艺也各有千秋,雕刻艺人们克服种种难点,勇于开拓,雕刻出各式各样的核雕精品。雕刻艺人们大多掌握了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雕刻图形在创作上既有一定的写实性,更有丰富的想象力。另外雕刻还要有合适称手的雕刻工具,根据不同的用途,刀具也有长短粗细之分,舟山核雕刀口的种类有平直口、圆口、斜口、尖口、带钩弯口等等多种形状。善于选择合适的工具是加快雕刻效率与作品效果的保证,例如,平刀形状像单刃的篆刻刀,按刃宽分很多规格,可做大形,也可雕细部,一些经验丰富的名家就用大平刀开眼;半圆刀就是在半圆的钢条上,磨出斜刃,一件核雕作品上的起伏,转折处,多用半圆刀;角刀则多用于细部雕刻,如牙齿等。一个好的雕刻艺人若没有二、三十把刀方便取用,则不能运刀自如、精雕细刻。除了核雕刀具之外,工具还有翘头板、木挫和平挫等等,它们都是雕刻作品
工艺精湛、美观的保证。
对于核雕艺人来讲好的技艺与雕刻工具是创作的基本条件,而艺人本身的身体素质则是创作的前提条件,毕竟精细的作品是需要大量的体力与耐力的,对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灵敏能力也有很高要求。要想把头脑中的构思变为一件
作品,还是需要艺人们有娴熟的刀工,做到运如运指。
三、刀法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运刀的转折、顿挫、起伏都是刀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下面我将以2014年雕的《九龙观音》为例,具体来说说刀与雕的有机融合。该作品运用镂空雕配合浮雕,圆雕的手法,经绘图、镂空、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
1、 控制节奏,婉转自如。
运刀如运笔,运刀跟书法绘画一样,要自然。要指实掌虚,婉转自如。运刀最忌用僵力,用僵力开出来的观音相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开观音相时做到运刀快而不飘,慢而不僵,这样刀路才会婉转有序,沉着痛快,无所阻隔,否则脸部饱满不够,眼神韵不出味,鼻子也做不出立体饱满,灵活灵现,整个观音就变得沉寂。有人说核雕运刀要慢,防止崩掉整块核料;有人说要快三刀慢三刀,取中间值。前者说得也有点道理,而我更赞同后者。该大刀阔斧时就要不拘小节,比如做观音的天衣无缝袖,就要直抒胸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该温火慢炖时,就要心平气和,比如在做镂空的九龙时,需要精工细活。如此方能使核雕显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及美的旋律,更能陶冶雕刻者的心性。正如石涛所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乃为至法。”
2、凝神静思,移眼于刀。
运刀时,应该意在刀先,刀尽意在。《九龙观音》中的祥云需要用心转腕,以心带刀,刀随心转,赋予刀一双眼睛,甚至闭上眼也能运刀自如,感受流云异彩。
3、刀痕形象,笔过留线。
刀过留痕刻之物要有浓浓的刀痕,才能耐人寻味。这就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一味地打摩光滑,只能显示出软弱无力的病态,无味可言。《九龙观音》中龙的身体就需要用刀深,出刀痕,彰显龙的力量与身体的张力。运刀还宜一波三折,就是说刀经之处要有顿挫,体现龙身体的柔韧无骨。这样才能有丰实的刀相,富有朝气的龙势。一味地直刀、滑刀,给人以乏味之感,一件作品也仅仅是一件作品。只有富有韵味的观音结合生动的九龙才是《九龙观音》的上乘之作。
四、刀法与艺术的完美升华
核雕创作技法也是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不可墨守成规,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不是刀法、技法的简单替加,它更是艺人思想、情感的宣泄和张扬。是自内而外,从混沌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但是技艺高超的核雕艺人并不仅仅在刀技上下功夫,而更多的是那些“刀外功”。可以这样说,刀法好充其量不过是个好“雕工”而成“家”成“师”,则需要渊博的学识,只有广博的知识积淀,才能突破传统题材的樊篱,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内涵,才能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刀与核的碰撞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核雕艺人,仅有娴熟的刀法是不够的,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理念,更要将艺术与技术相融一体,其作品才会底蕴深厚,具有传世的生命力。只有这样,
你才能让不能言的核雕响出意蕴深含的华美乐章,也达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回望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我们发现当民间手工艺技术与艺术得到完美的融合时,其发展才是健康的,才是蓬勃的,才充满了生命力。反之就会充满坎坷,就会畏缩不前。艺术是核雕的根本,技术是艺术的载体,离开了两者的结合核雕就无法生
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作者简介:
吴建东,男,1978年12月出生,农工民主党党员,工艺美术师,苏州核记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核雕作品《收获》《仕女图》《四象万物》《花开满篮》《逍遥自在》等曾在西博会、艺博会、文博会等各种展会中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