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橄榄核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日期:2015-06-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核雕发展源远流长,在其技艺长河中,尤以苏州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是与其他传统工艺相比,核雕应该是属于“慢热型”的,其真正在市场兴起应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到本世纪才开始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核雕 发展历史 现状

 

  一、核雕的发展历史

  核雕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都钟情核雕,宫里有专门的核雕高手雕刻桃核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而民间核雕多以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也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

  核雕古已有之。明代以桃核雕舟,名家辈出,屡见著录。魏子敬所记王毅,微雕核舟,复盖竹篷,"船舱宽敞,有小窗四扇,可以开闭,右窗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为刻划苏东坡、黄庭坚、僧佛印,泛舟赤壁也。"。[1]魏子敬的《核舟记》曾收入我国中学课本。明代陈贞慧《秋园杂佩》,也记有丘山另一核舟。不过,明代核雕十分稀少,在拍卖场和古玩市场上都很少出现。

  到清代,核雕发展迅速。清初有人雕念珠108枚,"圆小如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等"合计之数五百"。核雕之精如此,故清代士大夫往往以此为饰,随身佩戴;有雕成双层画舫者,人物竟达58名之多。清代核雕身价较高,2005年6月,在北京翰海春拍上,一件清代核雕先贤人物串估价120万至150万元,最终以132.4万元的佳绩拍出。

  在核雕技艺中,尤以苏州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灵怪之材”。清代乾隆初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同样用桃核雕刻了“东坡游赤壁”,他在小船上增雕了船工,被当时称为“鬼工”。今天,橄榄核雕一片兴盛,遍地开花。如今,核雕玩家,遍布神州大地,藏核者不厌其多,不厌其精,京城文玩大小藏家不少人腕上戴串核雕抚摩把玩,热衷此道。

  二、核雕工艺发展现状

  1、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核雕工艺品在市场上还是不多见,了解的人也不是太多。90年代初,一些核雕艺人分别在上海老城隍庙、福佑路以及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天津沈阳道设摊销售核雕,生意较好,随后即出现了一批专业核雕经营者,大量收购核雕作品,开店设铺;同时把玩、收藏者的人数也日趋增多,核雕市场逐渐形成。目前,我国的核雕市场以北京的规模为最大,天津、上海居次,并且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人专业从事核雕销售。

  苏州光福古镇的舟山村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舟山核雕,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橄榄核来自广东一带的“乌杭”品种,质地硬而细腻。苏州舟山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以“精、细、雅”令人称奇,其核雕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样,有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三个系列,题材主要有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舟山村成立核雕厂,其影响开始辐射,越来越多的舟山村人操刀雕核。随着核雕市场的兴起,一些舟山人农闲时开始做核雕以贴补家。近十年左右收藏市场大热,橄榄核雕更以其可把玩、可装饰的特性大行其道。走进舟山村,墙面上处处可见 “核雕”、“内有核雕”、“某某工作室”之类的字样,这里是目前国内各路核雕藏家不可不来的朝拜之地。舟山村的核雕工作室分两种,一是核雕城,类似仓库,里面隔成一小间一小间,每间都是小型核雕工作室。舟山的核雕城不少,分A、B、C、D等多个房子多个区域,舟山村有殷派核雕多年来打下的根基和底蕴,有苏派手艺人的勤劳和智慧,更有大师高手暗中较量技艺。而买家在舟山村最享受的是在村落里一手拿货,这些技艺高超的村民们常年面对一案,一核一刀,几分淳朴,几分厚道,又几分精明,不急不火,那性情,就像他们和你我手中那耐人寻味的一粒粒小小的古灵精怪的核雕……

  2、 从业者队伍现状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许多核雕艺人纷纷招收学徒,扩大生产规模,目前,苏州地区的核雕艺人有数千人之多;河北永清县也有2000多人。近几年来,浙江、福建等地原来从事其他雕刻业的一些艺人也转行于核雕。在苏州及永清县,橄榄核雕业已形成产业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具的制作、原料的采购都出现了专业化的趋向;媒体的报道、政府的扶持等因素也成了核雕业迅猛发展的推动力。

  3、 核雕原料需求现状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从业人员的增多,高品位的核雕原料显得匮乏了,其价格也狂飙了。在80年代,广东、广西的原料价格几毛钱一斤;90年代上升到几块、十几块钱一斤;目前上品原料的价格上涨到800元至3000元一斤;有些挂件原料论个出售,300元一颗甚至1000元一颗。在每年的橄榄成熟采摘季节,产地广东广西便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核雕艺人、专业原料商贩,甚至当地黑社会人员也介入其中,一场争夺原料的恶战将持续两个多月。高档核雕原料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核雕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4、 核雕创新的现状

  “一开始是一些小摆设,小工艺品。迎合收藏的需求,一些人开始在图案、花样上动脑筋。后来手机普及后,挂坠开始流行了,村里的一些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在橄榄核上雕一些花鸟、佛像,并做成手机挂坠的式样,这种变化,很快得到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订单大增。 ”苏州核雕行业协会秘书长高峰回忆。他认为苏州核雕最为核心的因素,除了前人为其总结的“精细奇巧”四字外,更为重要的,是苏州核雕艺人不断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除了文化素材上的创新,百家争鸣的氛围必然引起核雕者在技能上的创新。比如我的作品《仕女》,仕女手执芭蕉扇,半遮面,下巴上扬,面部表情怡然自得,双眼含笑。真所谓:“眸靓,眸靓,脉脉含情波漾。桃花粉面红唇,牡丹雍容美人。人美,人美,莫令韶华逝去。”含娇带羞的仕女祥云牡丹绕,披肩自然垂落,姿态慵懒华贵,油感她怡然自得的心境。《仕女》的完成之际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了。

  三、核雕发展的思考

  就核雕业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实的状况,作为一名核雕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促使核雕产业走向更稳健的发展之路。核雕产业的形成不易,发展不易,只有通过优胜劣汰才能得到更好的作品,筛选出更多优秀的核雕大师。因此,为了坚定地走好这条文化发展之路,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市场管理,加强对核雕艺人基本技能及艺德修养的培训,保护个人作品的知识产权以及收藏爱好者的权益,鼓励从业者创新,多出高水平佳作保护个人作品的知识产权以及消费者权益;;同时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引进国外橄榄核雕刻原料,以缓解当前核雕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窘境。

  参考文献:

  [1]清.魏学洢.核舟记[J].虞初新志[M].张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吴建东,男,1978年12月出生,农工民主党党员,工艺美术师,苏州核记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核雕作品《收获》《仕女图》《四象万物》《花开满篮》《逍遥自在》等曾在西博会、艺博会、文博会等各种展会中获得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