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山水画在青花籽料设计雕刻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在玉器雕刻中,传统上,除全墨外,一般认为青花籽料的价值相对较低。但好的青花籽料往往呈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作的意境,将两者结合,用青花籽料雕刻中国传统山水题材,是对青花料审美价值的开拓与发掘,也是在和田玉资源日趋稀缺的前提下对和田玉雕创新的一种新尝试。
关键词:青花籽料 中国传统山水画 创新
一、玉石资源稀缺,日渐枯竭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考古成果表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我国土地上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琢玉、爱玉的历史。我国玉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别是玉被人格化、道德化。《老子•德经》中说,“圣人披褐而怀玉”;《管子•水地篇》中说玉有“九德”;孔子、荀子、许慎等均从玉的自然属性中抽绎出君子应具备的仁、智、义、品、洁、勇、精、容、理等高贵品行,作为君子修身养性的准则。因此,玉不仅仅受到中国人的推崇与喜爱,玉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甚至把对玉的爱好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我国玉石种类繁多,玉石来源有约一百余处,经过历代帝王将相不断地品评,和田玉(注:据2003年新修订的《珠宝玉石名称》GB/T16552-2003和《珠宝玉石鉴定》GB/T16553-2003标准,和田玉的鉴别以其成分为标准,“和田玉”因此不具有产地含义。为论述与行文方便,在本文中,如无说明,“和田玉”特指新疆白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深受喜爱,成为帝王玉主流玉料。和田玉产自昆仑山脉,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形成,可谓集天地之灵气,凝日月之光华,成为“石之美者”中的最美者。同时,由于开采不易,每年7月、8月、9月3个月内才能上山采玉,籽料更是只有白玉河、墨玉河中出产,因而更显珍贵。
和田玉按原料产状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戈壁料和籽料等四种。按形态分,和田玉又可分为白青、青白玉、青玉、糖玉、黄玉、墨玉、碧玉等,其中白玉最受人推崇,达到脂白色的羊脂玉是最为名贵的玉种。在白玉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沁入了石墨,就可能形成墨玉。根据外观的不同,墨玉又有全墨、聚墨和点墨之分。全墨十分难得,其价值甚至可与羊脂白玉相当。聚墨和点墨则统称为“青花”。在玉雕中,一般利用聚墨进行俏色巧雕,而点墨则被认为影响使用,因而价值较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提高,人们对玉文化的推崇有增无减。和田玉从过去的王公贵人才能拥有、佩戴,到现在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玉文化的推崇还将不断升温,对于和田玉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
但严峻的现实是,和田玉的形成,经历了亿万年的地质变化,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但随着人们对和田玉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机械化采玉手段的出现,和田玉资源正日趋枯竭。据记载,从夏朝到清朝的4000多年中,和田玉的开采量不足万吨,年均不足2.5吨。而从1957年到1995年的近40年间,和田玉的开采量即达到9459吨,与此前4000多年的采玉量相当。如果说,在漫长的古代,和田玉的珍稀更多的是由于开采不易造成的,那么在今天,和田玉的稀缺更多的是由于资源的渐趋枯竭。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和田玉资源,更好地开拓、发掘和田玉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对玉文化的追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山水画的借鉴与结合
近年来,笔者在琢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将青花籽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结合的思路。在过去,人们一般利用聚墨作俏色巧雕,而点墨和黑白交织的部位则被认为是瑕疵,需要加以剔除。笔者认为,青花玉的墨色部分,虽成份为石墨,但在形成的过程中,石墨与含水钙镁硅酸盐等透闪石族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与造成山水等地貌的地质演变过程有类似之处。一块好的青花料,可以小中见大,从中读出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作,在强调“外师造化”的同时,也强调“中得心源”。也就是说,画者虽然模山范水,但自然山水并不能自动成为艺术的美,需要画者的转化。在琢玉中,对青花料山水画意境的发现与实现,与这一过程有相通之处。具备一定审美素养的琢玉者,可以以青花料为材料,创作出山水画的意境。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并非笔者一时心血来潮。从幼年起,笔者就喜爱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浸淫多年。后来又对篆刻、竹刻等艺术门类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本科、硕士阶段分别选择了理工、管理类专业,但当笔者决定放弃从事了十多年的专业,专职从事琢玉时,早年的积累使笔者更加关注对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开拓。
我国山水审美意识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庄子的“退居而闲游江海”(《庄子•天道》)等,都表达了对于自然山水的朴素而自然的情感。而山水画的出现,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逐渐发展至唐宋,山水画渐趋成熟,成为与人物画分庭抗礼的画科。至宋元时代,山水画不仅在创作,而且在理论上也走向成熟,影响达于今日。我国幅员辽阔,山川风物往往有地域之别,反映在山水画上,表现为南北画风的区别。从创作方法上说,山水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半工半写。工笔山水以细腻为宗,以“巧密而精细”见长,以王维、赵佶等为代表。从青花料与山水画结合的角度看,工笔山水“工谨细腻”的画风,很难与青花料的自然纹理相契合。写意山水则尚简练,重在表示景物的神韵,从元四家、四高僧、石溪、石涛到八大山人,蔚为大宗,当代张大千的泼墨山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将写意山水推向极致。而半工半写则兼有两者之长,同时又过渡自然,与青花料黑白自然过渡的纹理非常相似,为青花料雕刻山水画题材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传统山水画之外,寿山石雕刻、扬州竹刻以及台州玉的雕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笔者以启发。寿山石产自福建,是中国四大印章石之一。寿山石雕刻中,印章边款往往以薄艺的手法表现微缩山水题材,在技法和题材层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扬州传统竹刻中的留青手法,也属于薄艺,能在1毫米的表现雕刻出不同的深浅厚度,在青花料表现山水题材中,笔者就借鉴了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创作方法上说,台州玉利用自然纹理的理念,也给了笔者以启示。
此外,从创作题材上说,传统玉雕偏重于表达“升官发财”、“事事如意”等吉祥的寓意,虽然与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期盼,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具有更高文化内涵和底蕴的玉雕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三、青花料雕刻山水题材例谈
在实际创作中,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笔者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体会,下面以和田青花籽料《江南情》作品为例,略加说明,以就正于方家。
相玉。在一次玉料采购中,笔者偶得一块和田玉青花籽料。玉料正面黑白相间,上方白色多而黑色少,形似远山笼罩于云雾中。玉料背面则黑多白少,白色部分呈纵向且狭长。看到这块玉,顿时让笔者联想起黄宾虹作于九十一岁的一幅山水画作。此画近景有房屋两间,树几株,远景则为远山、云雾。黄老晚年画作黑密厚重、浑厚华糍,被称为“黑宾虹”,而这块玉以黑色为主,正好适宜表达类似的意境。
设计。在具体设计时,笔者将前景的房屋改为四间,形成一个小村落,以工细的手法表现房屋,并且将近处的树简化为一株松树,而将正面上方留给远山、云雾,形成近景工细与远景写意的反差,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既表现了江南秀美的自然风光,又富于生活气息,不言“情”而“情”在其中。同时,将背面黑白相间的条纹设计为瀑布,从群山中喷礴而出,富于动态,使观赏者从不同的侧面均可以欣赏本作品。
琢玉。在具体的琢玉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扬州玉雕传统的山子雕立体浮雕工艺,保持了山子的大形。同时,又糅合了多种创作手法,比如在表现松树时,就采用了浅浮雕的做法,造成松树倚房屋而生的效果,使整件作品在经营上搭配得宜。在民居的表现上,不仅采用了浅浮雕的手法,同时又借鉴了苏州玉牌中的浅刻手法,着力表现民居的窗户等细节,使作品耐读耐看。技法的使用服务于内容。为了表现远景的云雾和远山,笔者又借鉴了寿山石雕刻中的薄艺手法,使远山气韵生动,引人入胜。背面瀑布的雕刻,也值得一提,在瀑布与山石相激处,借鉴了核雕的工艺,细腻的雕刻出浪花,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也使得整件作品在细节上更加饱满。
在2015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这件作品荣获优秀奖。笔者理解,这主要是专家和评委对青花籽料与传统山水题材结合这种尝试的肯定与鼓励。
尽管和田玉资源越来越稀缺,但随着玉文化的发展,随着人们审美的人们对和田玉的需求仍然会有增无减。笔者将青花料与传统山水相结合的尝试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未达到非常成熟的地步,利用青花料进行创新也并非只有与山水画相结合这一种取向。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主要是出于推动玉雕创作发展的想法。笔者将继续在这方面作出更多探索,也欢迎玉雕创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白玉鉴定》 陆华 钱振峰 著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0年。
[2]《中国玉雕—扬州名家名品》俞伟理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作者简介:
田晟,男,上世纪70年代出生上海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喜爱美术、篆刻, 2008年成立“扬州和美玉坊”玉雕工作室(实体店注册名:雅玉坊),在国家级玉雕大师江春源、薛春梅等前辈指导下,秉承扬州玉雕的传统的同时结合苏州、上海多地先进玉雕工艺,多年来潜心于创作青花籽料山水牌、山子雕摆件、俏色杂件人物、以及特色把玩器皿。作品以情带意,出古入新,将艺术之工巧与美玉之天成融为一体,风格空明淡远,作品往往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痕迹,人物指画纤纤,飘逸俊朗,山子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颇具诗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