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鹞的人文背景
[内容提要]南通板鹞在江海大地传承千年,当今板鹞艺人承先人智慧,融多种手工技艺和现代工艺,使其形声兼备,名扬中外,东西方爱好者都想了解这个神奇艺术的身世,笔者积40年传承实践与思考,粗浅简述南通板鹞的人文、自然背景。
关键词:板鹞起源 文化DNA 中国声音
一、南通板鹞的起源
南通板鹞全称为:南通哨口板鹞。中华祖先2500年前在齐鲁大地仿飞鸟做成鹰状风筝,实现天人合一的梦想,这种造型风筝称北鸢。秦末汉初,在江淮之间,出现了用牛皮纸制成的板子状风筝,其形巨大,用于军事。南唐李煜将竹制的鸽哨载于板子风筝上,筝飞哨鸣,初成哨口板鹞。宋元流传于江淮,明清以后,因自然、人文多种因素,最终落户生根于江海之滨的南通,此谓南鹞。
南通哨口板鹞,未见其形,已闻其声,哨音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板鹞则是哨口空中唱歌的平台。江淮间的板子风筝历经了2000年的演变,经历代艺人的提炼,形成今天的南通板鹞。其基本形状为两种,一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了一个六角板鹞,或由多个六角板鹞组成的多联星,如七联星、十九联星等;二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八角板鹞,或由九个八角板鹞组成一个九串联。板鹞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因载一整套哨口,对承载平衡能力,放飞技巧都有特定要求。
板鹞上的哨口,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它是由中国古代管乐演变而成,最早的管乐是远古的骨哨和骨笛,河南贾湖出土的五孔骨笛,已有9000年历史。后由骨笛骨哨演化成箫、芦笙、葫芦丝等中国的管乐。宋代以后又由古代的管乐演化成鸽哨和风筝上装载的风哨,也称风笛。而中国的古筝、古琴、二胡、三弦统称中国的弦乐。管弦都被用于板子风筝上,广东阳江灵芝草风筝上按装弓弦,风吹有声,这是弦乐风筝,而南通板鹞的哨口风筝是管乐风筝。一只板鹞上载哨数十以至近千,哨口小者如米粒,大者似缸盆,主哨一对称嘟子,音频相似,产生节奏,或似鸟鸣,或如钟鼓。另载多排哨群为和谐,产生出特殊的多层音程叠置结构。其音小鹞如雨打芭蕉、风过丛林,大鹞音似惊涛拍岸,潮过银河。
南通板鹞的哨音,可称为东方的天籁之音,籁者,古之箫也,庄子将人吹竹箫称人籁,风吹千万个窍穴为天籁。南通板鹞让天风吹哨口,其声动人心弦,称其为天籁,应当之无愧。
二、南通板鹞为地方文化的DNA
中国常见10大类,138种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产生的,各自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精神灵魂,无不打上一方水土风情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烙印。
南通板鹞熔、雕、刻、扎、绘、搓、缝、漆、磨十余种工艺于一炉,集有形艺术与无形音乐于一身,制作难度大,放飞对自然空间和气象,对人的力量、协调、眼光、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板鹞艺术作为自觉的南通传统民俗活动,只有在相应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中才能很好的传承发展。
南通为富饶的鱼米之乡,南频长江,东临黄海,北面是平坦的江淮平原,地处北纬37.1度,是北半球冷暖空气交汇处,风力强劲而稳定,适合有一定载重的板鹞放飞。
南通自元代以来,南北文化交融于此,在8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北方语系,有吴语语系,还有独特难懂的南通话,南通板鹞的制作爱好群体中,很多人既有南方人的敏捷、灵巧,又有北方人的勇悍,南通历史不长,但出现过不少有担当、有智慧的大国精英,张謇的工业、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全方位的救国思想与实践,体现了一个优秀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南通的手工技艺,除了自身的历史传承外,长江两岸饱含吴韵汉风的江苏传统手工技艺,对南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哨口板鹞在南通落户生根、开花结果的人文背景。
在没有进入城市化之前的南通,农村民居一家一院,相对独立的分散在田园上,板鹞艺人与爱好者可以随风向变化,在院落周围的农田里将风筝放飞天空,然后顺势拴在房屋周围的树杆上,哨音可透窗而进,人在室内可根据哨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便可知道风力的大小和风筝的状态。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无数的风筝艺人,和庞大的板鹞群体,形成了南通以板鹞为主旋律的民俗风景线。
南通唐闸是张謇造就的中国民族工艺的摇篮,近代工业文明为板鹞的延续传承输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经济基础,所以板鹞在过去的100年间,主要传承地为唐闸周边的闸东、闸西、芦径、平潮、刘桥、李港、陈桥等。至上世纪中叶达到传承的顶峰,板鹞爱好群体达5万,板鹞专业户数十个,但文革期间,将板鹞列为四旧,安上了十大罪状,至使许多板鹞与哨口被付之一炬,艺人有的转业务农,有的年迈离世,仅有极少数痴迷者仍在坚守。
70年代初,笔者在空军航校任教官,身在黄土高原,心系家乡的一草一木,休假回板鹞之乡闸东,用河边芦苇杆扎了一只七星板鹞,装上儿时放飞的哨口,月明风高,哨音从高空送到床前,猛然悟到家乡的哨口板鹞,不仅是民间艺术之宝,未来可能成为走向世界的国之瑰宝。立即向一位红木雕刻师借了一套雕刻刀,采用拆旧分解方法,了解哨口结构和制作工艺,同时拜陆汉银、徐金、杰汉林等老艺人为师,学习哨口制作的要领。80年代初转业回南通自建小楼,远居郊外,全面攻克板鹞的各项技艺。哨口雕刻入门后,再向刘桥、闸东的民间画师学习鹞布的彩绘技法,期间带领多名艺人相互交流、不断总结提高,并相互约定,南通板鹞的主哨的核心制作工艺不得外泄,以保护家乡的千年绝技。同时以各种方式给多名艺人予以生活上的帮扶。在40年的板鹞技艺生涯中,几乎从来没有过双休日,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着板鹞的每个工艺环节,每只板鹞上的每道工艺都浸透着难以言状的心血。学艺容易,得艺道难,90年代末,自感进入鹞艺道门,觉得艺海无边。南通板鹞正是许多这样的艺人毕生奉献,才延续发展到今天。也是这群艺人将板鹞逐步亮相于中外风筝的舞台,让世界透过板鹞艺术窗口,了解南通独特的江海风情。
人们发现,在中外风筝中,凡有魅力者各地的风筝高手都能模仿学会,比如北京盘鹰、西方的复线编队风筝,没过十年,风行中国各地。惟独南通板鹞,无人仿得,浙江有人模仿了十多年,最后宣布放弃,即使有人仿成,也是得其形而不得要领,挂在墙上看看还行,一上天就露了马脚,不是小风上不了天,大风打横滚,就是哨音低闷无声。
南通板鹞技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成为南通文化艺术的DNA。潍坊的风筝专家说:中国风筝世界一绝,南通板鹞中国一绝。法国风筝协会主席说:南通板鹞是中国风筝的半壁江山。中央电视台称南通板鹞为神州一绝。美国文化部高级顾问尼克说;南通板鹞是世界民俗文化一绝。
三、传播中国声音
2000年来,中国用丝绸、瓷器、茶叶走向西亚和欧洲,走向东南亚和非洲,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民间艺术一旦走出国门,仍是传播中国声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造福人类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去年夏天,中国108名民间艺术家,赴华盛顿参加48届尼克森民俗节,仅两周时间,在白宫前的国家大草坪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万观众,中国西藏、内蒙、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舞和太极拳、泉州木偶,民俗手工技艺中的刺绣、风筝、剪纸、芦笙、泥人、年画、拼布,展示了各自的风采,艺术家们的精巧纯熟的技艺,和他们耀眼夺目的艺术作品,使观众在惊叹之余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历史悠久。观众的激情也令人难忘,笔者板鹞展示工作台周围原本20公分厚的青草,10天后被观众踩踏得荡然无存。美国国家大草坪管理部门惊呼:太可怕了,今后的世界民俗文化节,再不能在国家大草坪,必须换到室内举行。尤其是笔者现场扎了一只61联星脸谱板鹞,又成功放飞了10次,观众惊道:“太神奇了,太振撼了!”“希望到美国51个州去放飞!”“这是充满智慧的艺术,无论如何不能失传!”有的将清脆的哨音录制成手机铃声,有的竟和美国有关方面联系,要把一个不用的鱼雷工厂给我做板鹞馆,那里有水面、有草坪与房屋。
进入新世纪,笔者先后在日本丰桥、法国马赛、韩国首尔、马来西亚马六甲海滨、美国明尼苏达州,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板鹞艺术,开展风筝文化活动。2002年在日本丰桥展示了高超的扎制放飞技艺,市长早川胜说:“这是艺术、杂技、功夫,让我们所有的风筝艺人佩服。”2003年在法国马赛以梦幻般的中国风筝为题,在地中海密斯脱拉9级大风中充分展示出南通板鹞的长空震撼。2007年世界地球日,在美明尼苏达州圣堡罗协助当地华人社团,开展了天地人和风筝千人活动,在州立中学讲授风筝课,并在学校操场上表演了中国南鹞北鸢的风中风采。这些听课的高中学生随后来到中国,看看拥有如此美好文化艺术的国家。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州规定:所有的中学必须设中文课,不设不得开学。该州美中友好协会来信感谢,你为我们州策划组织了50年来最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你的多项技艺与才华,充沛的精力和组织能力是个人的自豪,也是你们民族的骄傲。
南通板鹞是来自东方的天籁之音,她以形声兼备的空地风采,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声音。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艺术窗口了解中国,相知才能相敬,相敬才能相互信任。加拿大人说,从你的作品中看到爱、尊重和激情。从汉唐至今,中华民族用丝绸、茶叶、瓷器走向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今天我们中国艺人用各自的技艺和智慧,顺着祖先的足迹走向世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身为一个普通的工艺美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责任和时代使命感,以往的作为已成过去,“身有涯而艺无涯”南通的板鹞艺术,理应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有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崔钟雷《庄子·齐物论》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年
【2】呼志强 《中国手工艺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张文智,男,1 947年出生。江苏省南通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省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