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鹞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提要]南通板鹞有四大技艺,分别是决定放飞性能的扎制工艺;产生音响效果的雕哨工艺;体现装饰效果的鹞布彩绘;实现天人合一的放飞技能,笔者结合40年传承实践有重点的对这四大技艺作粗浅简要介绍。
关键词:骨架选材与受、卸风 哨口雕刻三要素 彩绘装饰
天人合一
中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是带着大自然的造化和历代先人的智慧传承至今天,几乎每一件传承千百年的技艺,都有着相当份量的文化沉淀,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也蕴含在万紫千红的民间手工技艺中,传承与发展这些瑰丽的国宝工艺,是民族文化振兴的史命之一。我们每个有责任的艺人,都应为之努力不止,奉献一生。
一、南通板鹞骨架的扎制工艺
南通板鹞形声兼备,骨架扎制定其形,也决定其放飞性能,所以扎艺是鹞艺的基础。板鹞扎艺有取材、整理、配置、成型、上漆、缝糊、打引线、搓尾、调试等10套工艺。
板鹞因载哨群,轻者500克,重者数十公斤,这与几根竹条,一张绢布或纸片组成的造型风筝相比,在骨架选择配制与提线安装方面有着很大差异。
板鹞受风处主骨架通常用管状竹杆,卸风处可用竹条甚至用没有弹性的线。主骨架的选材与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工艺作品中,学习先人伟大的艺术精神,秦皇陵出土的铜马车,这件惊世骇俗的青铜工艺作品,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工匠们的千年智慧,整套马车用了27种不同质地青铜,如车轴非常耐磨,车盖有无限的延展性,软中带硬的青铜扣带,如同丝编的铜质车窗……驾车者有着藐视路人与敬畏车中主子的双重眼神,这件铜马车虽不是实用物,但各部位的选材体现了科学实用的原理。解读这件作品,给了我们极大启示。
南通板鹞要载重放飞,所以对板鹞骨架的选材不能有丝毫懈怠。竹是中国风筝骨架主材,而中国竹可以说是世界上品种最多,数量最多的,质地性能千差万别的竹材是风筝艺人宝贵财富。在多如繁星的竹材中要找到扎制板鹞合适的材料,首先要了解不同品种、不同地域、不同成长期竹材有着各自特性,材料特性决定其功能,再按其功能定其用途,再按用途定其位置。如川竹因阳光不足拼命向上,竹节修长,质地偏硬,韧性不足,南通野外细竹在风吹日晒中形成管壁薄、韧性强、质地轻的特性,作为中小板鹞的主骨极佳,因材料中有管状纤维结构,在空气中有浮力,在轻风中容易升空,在强风有弹性能自动卸风,这是上天对南通板鹞的眷顾。又如扎制风筝最好用3—5年的竹,而雕刻哨面需5—7年的毛竹为佳,而发音效果福建、江西、安徽毛竹各不相同。材料至少要经过半年甚至一个冬夏,分三次处理,方能使用。笔者的一只板鹞常用骨架有4到5个种类,选用的扎线也有10多种。
风筝的受风与卸风是中国南鹞北鸢扎制中必须共同遵循的道理。宋时已经在风筝两翅形成卸风槽,清代曹雪芹在沙燕的正下方又增加一个卸风槽,这样三点卸风,增加了稳定,提升了放飞性能。北京曹氏门派孙叶青在保持沙燕传统卸风的同时又强化了中央受风面,所以上海风筝队聘他为教练,用其的风筝参加全国比赛成绩名列前矛。笔者借鉴了这些宝贵经验,做出的板鹞能在法国马赛9级强风中经受考验,后来,在马来西亚热带微风中与盘鹰同飞。先后在国内重大风筝比赛中,为南通争得八金十二银。
为了方便板鹞走出国门,便于携带,我用碳纤维杆做成可折叠、可装拆的第二代、第三代板鹞。为了提高扎制工夫,应经常练习穿、顶、勾、拨各种指法,应做到闭眼能扎线,千百个扎点无毫米误差。
二、哨口雕刻是南通板鹞技艺的核心灵魂
南通板鹞上的哨口看似简单,实质博大精深,妙趣无穷。观其形仅是半弧形开着风口的哨面,和哨筒粘合而成。如果只求吹得响,一个有木工基础的人几个小时便能搞定,但是要能做出一只音质、音量极佳,对风的适应性较好的哨口则很难,尤其是制作一对节奏快慢合适,静夜能音送数公里,音色脆如笛、雅如萧、亮如铃的主哨,即使是天赋极高的人至少也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且还必须有上好模本和高手指点,否则一生即使做出成千上万也难出一对上品主哨。笔者数十年间走遍南通板鹞乡镇,耳闻目睹了过去与现在的无数主哨,达到上述要求的极品主哨寥若晨星。
记得1990年,新加坡南华早报副主编林春兰,在南通紫琅杯赛场上问:“天上近二十只哨口风筝,为什么只有你的哨口最清脆响亮?你们的哨口看起来并不复杂,为什么效果有这么大差异,这是什么道理?”笔者答:“世界上的许多事物,简单者不简单,复杂者不复杂,因为人们容易看到事物表象,难见其内在的学问,有时表象与内涵恰恰相反。就如同1+1=2看似简单,论证起来十分复杂。”
哨口从远古骨哨骨笛穿过万年时空,其历史沉淀无法估量。笔者的板鹞去年夏天在华盛顿天空演奏时,发出如大西洋潮水般哨音,让万人震撼,这决不是个人的功力,而是中华文明在某一个艺术激光点上,展示出的巨大能量。河南贾湖出土的9000年的骨笛,是用能长途飞翔的仙鹤腿骨制成的,仙鹤在生命延续进化中,其骨轻、薄,骨壁有蜂鸟状结构,做成骨笛自然极易发声,且音色脆亮。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弹的古琴是取梧桐树干中段而制,因上段音太清,下段音过浊,唯中段音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我们的祖先在古代管弦乐器制作对选材何等用心。板鹞哨口之哨面常用5—7年的中下段毛竹,毛竹有管状结构发言脆亮,或用具有蜂窝状结的棣树,发言轻重相兼,哨身最好用葫芦,其外壁光洁如瓷,壁内有无数微小空间,这样的葫芦哨其音雅而脆。
板鹞哨口是被动让自然风吹奏的,称为天籁。萧笛是人吹的,庄子称人籁,人籁之萧笛制作时如有误差,可用口型、舌尖、气息、指法来调整,而天籁之风哨制成后一锤定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哨口发音效果决定要素有三:一是哨面与哨身组合的形制,也可称体制,这是决定主哨档次的关键,他是随哨面和哨声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体制;二是哨口的机制,是指哨口风口的长宽和角度,随哨口大小、内高、形状而定。其中一个条件变化了其他要跟着变化;三是哨面和哨声的材制。一对极上等主哨其音高亢而突出,甚至能将其他板鹞哨音卷进自己的音旋内。2010年如东风筝赛场上空南风5—6极,天上板鹞30余只,笔者新做的37联星也在其中,主哨周长仅有20公分,几位年长的风筝玩家从远处奔来说:赛场外4里处只听到你这一个风筝在响。此外音质应脆、雅、亮。2004年笔者参加马中建交30年风筝节,在印度洋海滨和北京盘鹰同时表演,北京风协副秘书长讲:你的板鹞不仅身轻如燕,还可以大小变化,最可贵的是其音如水上飘来的萧声,让人们领略到中国风筝的阳春白雪。至于哨群产生强大的潮声,并非数量越多越好,贵在精良,只要选用发音极好的百余葫芦口,运用大三和弦的音程叠置原理,否则即使装哨无数也难有此效果。
有人建议哨口能否用塑料以数控机床批量生产,对此不予否定,但不主张,原因是:从材料角度讲,人造的永远无法替代大自然恩赐的;从制作工艺看:机器生产的永远不能代替手工制作的,从人文角度分析,我们传承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人类进化心灵手巧的精细劳作,这种心手合一的手工技艺,在大自然赐予的材料上,传递了人的温度和感情。
一位权威的世界民俗文化专家对我讲:我们不要那些谁都做得了的成千上万的文化垃圾,我们需要的是充满智慧与激情,常人无法做到的震撼心灵的艺术。
三、板鹞彩绘应追求较高的艺术境界
鹞布彩绘是板鹞装璜工艺的主要内容,笔者虽然学了点民间画师的技艺,到天津杨柳青镇住了一周,去过甘肃敦煌、山西永乐宫、请教过唐卡大师,自学了中央美院工笔人物画教材,但终因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自感画技力不从心。这里只能谈一点点体会。鹞布的原始彩绘,是在六角、七星、九串联板鹞上,依形画成红星黑角,形成红黑白几何板块。因同一板鹞上角分大小且对称工整,加上排列着红面蓝身的大小哨口,产生了一定装饰的效果。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板鹞爱好者在扎制板鹞时,请民间画师在红星黑角中画上吉祥图案和神仙人物,其底色仍为红黑平涂。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只六角板鹞,鹞布上由港闸民间画师倪二画了飞龙、飞虎、飞象等。此后许多板鹞彩绘了封神、八仙等图案,这些具有民间特色工笔重彩画,增加了南通板鹞的艺术内容,提升了板鹞的工艺价值与审美效果。但出现了几个不足之处,一是表现形式杂乱无章,人物脸上、身上到处是哨口。二是同一张鹞布彩绘的内容不能统一协调,圆心内画八仙,龟板内画八爱,内容互不相干,主次不明。三是有的为增加装饰效果和故意避开画面把哨口装在边线上,或集中排列在空白处,这样不仅影响了风筝的放飞性能,也影响了哨口的发音效果,甚至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板鹞彩绘要服务于形声兼备的国之瑰宝,要无愧于名扬中外的东方天籁。既然板鹞扎制、雕刻严谨、工整、精细,其彩绘工艺必须与之匹配,鹞布彩绘可以在民间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变化,所以笔者在彩画中吸取过盛唐敦煌壁画,北宋苏州瑞光寺的四大天王图,宋代工笔花鸟小品,具有宋画遗风的天津年画等。在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协调统一,做到哨口成为画中的有效部分,画意与情趣相连。在绘制中运用了唐宋宫廷画师正画反托的技法,唐卡的画布处理和胶水选择。
法国罗浮宫达芬奇的油画曾给我们无限启发,在蒙娜丽莎肖像前笔者站了半小时,感到其色彩有强大的艺术磁性,有量变到质变的艺术效果。中华民族在汉唐北宋800年强盛时的工笔人物花鸟,与前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幅清明上河图工程浩大无一败笔,宋徽宗的听琴图上一棵树,不知花费了多少工夫。通过对优秀传统绘画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任何一件传世作品都必须精工细作,同时还应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内涵及思想意境。
从板鹞的审美角度看,鹞布彩绘仅仅是其装饰工艺中的一部分。板鹞几何化的骨架结构之美,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虚实美,哨群如阅兵方阵的秩序美,万道扎线不差毫厘的工艺美等等,共同构成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的载体。多种审美元素构成了板鹞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其它工艺式样不可替代的。这是我在工艺实践中不断感悟而升华的认知的,2011年,南通旅游工艺品大赛,我精制的十九连星京剧脸谱板鹞,在450件参赛作品中以最高分获十佳第一名。这只板鹞由十九只微型六角板鹞,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组成,114只蝴蝶分别围着十九个不同的脸谱旋飞,每只脸谱的嘴上吹着米粒大小的三连竹哨,板鹞装在蓝印花布袋中的仿红木盒内。一件作品包涵了南通板鹞、蓝印花布、京剧元素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仅仅是板鹞的静态美,相比他直插云天的动态美和气势如虹的音响美,又显得微不足道。
四、天人合一的放飞意境
当艺人们用心血、智慧、技艺注入到板鹞的各个环节,板鹞已和你的精神灵魂融为一体,实现了人鹞合一,然后在放飞中实现天人合一,上升到“道”的境界。中国的手工艺人们,在接触自然中热爱天地,热爱自然,在心灵手巧的精细劳作中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艺术展示交流中奉献给观众一片爱心。千百年来,板鹞艺人们在江海天地间,实践总结了一整套放飞技艺,可以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将四尺余高的板鹞拉向天空,可凭手感和哨音判断板鹞的空中姿态。
南通板鹞成熟的放飞技艺,是一个真正艺术大师不可缺少的技能,他们对江海天地和板鹞艺术的情感,对板鹞性能的了解与掌控,对哨口发音效果的调试、提升以及自身的健体,练功,都离不开在天地间的放飞活动。更重要的是,南通是在放飞中,让老天作裁判,从而优胜劣态,在公平竞争中推动南通板鹞成为无与伦比的天籁之音。如果说鹞艺中扎艺是基础,雕艺是核心,放飞技艺是检测所有技能效果的关键,是南通板鹞实现核心艺术价值的唯一手段。如果没有这项技能,南通板鹞只能挂在墙上让人看看,活的艺术变成死的东西,其精神灵魂就会淡然无存,这项非遗的传承,无疑会本末倒置,变质变味。
成熟的方位技艺是南通板鹞传承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决定性技术,在华盛顿纪念塔、国会大厦、博物馆群之间的美国国家大草坪,我的板鹞在观众人群中,在高温微风和雨前强风里,成功飞鸣十六次,没有心手合一的技艺是不可想象的,甚至会出现意外。当然,空中成功五分钟,地面苦练十年功。同时要对与风筝相关的人文背景、自然生态、空间环境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我七次走出国门,成功放飞数十次的原因。
我们用美国雅虎网对南通板鹞的描述作为结尾:“未见其形,已闻其声,似疾风穿过丛林,如神仙在长空呼啸。这源自远古骨笛的哨音,抒发着大自然的情感:春天的温柔,夏天的热烈,秋天的清凉,冬天的冷峻。”也许旁观者清,世界的眼光和东西方共同的认可提醒我们,在艺术传承中务必求真求实,追求其核心灵魂,这样才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崔钟雷《庄子·齐物论》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年。
【2】呼志强 《中国手工艺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张文智,男,1 947年出生。江苏省南通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省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