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与艺术
【内容提要】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核雕艺术已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本文从多角度阐述了橄榄核雕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由此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核雕艺术的鉴赏能力,从而愈发酷爱核雕艺术!
关键词:雕刻艺术 创作中的艺术感受 核雕的人生艺术
许多专家和仁人志士对核雕这样的一句评价:核,不雕刻本身没有什么价值;而玉因为其稀有和特定的玉文化,不需要雕琢,本身就具有不菲的价值。果核,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榄核)到了核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古代,我国南方的核雕工艺一向有特色。特别在江浙地区,传统手艺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寸尺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核雕艺术已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我从事橄榄核雕近30年,我今天就以橄榄核雕为例,从切身的生活感受来谈谈核雕艺术。
一、雕刻艺术,小中见大
大家在选购橄榄核雕艺术品时,都要拿放大镜仔细端详。透过放大镜,小小的核雕艺术品无论从刀工的精湛,人物、花鸟和风景的栩栩如生和形神的完美结合会让你感叹。橄榄核雕的雕刻艺术,可以用四个字:小、巧、形、神。“小”,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是最好的表述。现代苏州橄榄核雕艺术品最小的1公分不到.“巧”,人物、花鸟、风景等的合理布局以及巧妙的利用核的天然造型和纹路。如:在似圆非圆的榄核上,“十八罗汉头”中人物嘴、眼、耳、鼻的巧妙布局,尽展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形态。所谓“形”和“神”,形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必须雕刻的象,“神” 则是要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尽显其中。魏学洢《核舟记》中: “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正是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最后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对于橄榄核雕艺术给予无限的感叹。
二、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感受
其实,真正的橄榄核艺术品是很少的。为什么呢?因为要在这么小又是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材质上表现艺术实在太难了,首先要有好的题材。题材的选择很重要,橄榄核作为一种文玩,作品讲究的是意境。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意境,文人玩的就要文气,讲究格调高雅,如听琴,看画,论道,品茗等题材比较符合这类味道,如果不是给文人玩的东西,那趣味性和市井气要放在首位,好玩是第一要素,如婴戏图,卖货郎等。
题材有了,然后要构图,也就是常说的布局。哪里要雕刻人,雕几个人,用什么姿态;哪里要有山,有树,有草,有石头。位置关系,透视关系都要考虑,哪里要布的松些;哪里要布得密些;松的地方不能让人有空空的感觉,密的地方又要让人觉得透气,物体、人物的关系应前后呼应等等。
布局完成后,才能动刀。用刀还要讲究刀法,很多地方不是一小刀一小刀修出来的,而是要一刀呵成的,关键部位的刀痕是功力的表现。雕到中途如果有好的想法可加可减,关键要的是效果,如形态、神态、衣纹等。动感不能忽视,打磨的功夫也不能小看,什么地方该抛的多些,什么地方磨的少些,甚至有的地方不要打磨。最后的效果可能会因打磨的关系变的味道不同。
橄榄核雕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灵感。苏州著名橄榄核雕大师殷根福,吴县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将这些橄榄核雕成罗汉头像。为此,他还专程去罗汉堂观察罗汉形象。雕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我初学核雕时,找来殷根福、须吟笙等大师的作品埋头仿雕,后来模仿的有点像,算是初有所成,心中无比欢快。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总感到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新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朋友雕刻红木家具,看到浮雕在红木家具上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后突发灵感,如果把这种浮雕的刀法雕刻在橄榄核上肯定效果不错。后对照书本图画,结合红木家具的浮雕创意,创作了“八仙过海”、“十八罗汉浮雕”、 “八仙祝寿”、“武圣”等,很受核雕收藏友人的喜爱。后陆续参加各类工艺品展览会,看着自己的作品小有奖项,收藏友人不断电话订货,虽有时加班伴灯,却也是喜乐融融。自己的创作得到人们的肯定,我心中激情更高,技艺也就日渐进步。而收藏友人看到新的作品和精品,也是爱不释手,这就是我橄榄核雕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三、核雕的人生艺术
橄榄核雕大多寓意佛学和祈福。橄榄核雕品种很多。可分为挂件、珠串、摆件、念珠等。其中,珠串又分手串和挂串(又分挂在腰间和挂在颈中)两种。我们来讲一下念珠。据了解,一串标准的念珠,其颗数规定只有1080颗、108颗、54颗、42颗、27颗、21颗、18颗和14颗这几种。每个都有特别含义,如1080颗表示“十界”各有108种烦恼,108颗表示能断除百般烦恼; 42颗表示菩萨修行的42个阶位;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21位; 14颗表示观音菩萨令诸众生获得14种无畏的功德等……像最常见的“十八罗汉”核雕,人们把它挂在腰间,放在书桌前,观想着具有“神通广大,智慧超群” 的罗汉们为你降伏心中的烦恼贪痴,护佑你得到人世间的衣食无忧,引导你得到如罗汉般的智慧福德,甚至让你脱离生死轮回,妙不可言。
橄榄核雕的艺术还表现在小小的作品中赋予了哲理和人生。如:“六趣”,分为挖耳、挠痒、挖足、书蕉、觉悟和怡情。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碰到烦心的事,抓耳挠腮、手足无措,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后静心反思、笔书理思路,终于找到问题所在,顿感觉悟,解决问题,然后怡情自得。如挠痒:挠到痒处,痒,不至止痒,非肤之痒,痒在心也!要在生活中修身养性,冷静处置,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修得情高性起,最后终于明白,人生知足者长乐也!将此“六趣”或立于桌案、或戴在手上,闲来慢慢读其意,品其味,怎么能说不是一种艺术享受呢?同时“武圣”寓意的是关公千里走单骑,大千世界,勇往直前,舍我其谁!《八仙过海》寓意的是吃得人间千般苦,终于得以过海成仙。再如《宝莲灯》表达了对人世间母爱亲情的崇高赞美,《金陵十二钗》作品是向中国古典旷世名著《红楼梦》的崇高致敬, 《刘海戏金蟾》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为了赞美少年刘海因孝顺母亲而获得神仙相助,最后羽化登仙的故事,《姑苏十二娘》是苏州特有的民俗文化,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等十二位不同的人物身份组成,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李白将进酒》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汉乐府》诗集里的《将进酒》,我本人很欣赏李白纵使怀才不遇,仍然乐观通达的情怀,并且诗文意境豪迈,让我为之动容。像这样富有研读性的核雕作品,我会一直创作下去。
我认为橄榄核雕正是有了广泛的艺术价值,以及对时代文化的刻录和赞美,所以得以传承和发扬,并且在历史的艺术长河中将越发灿烂和辉煌。
作者简介:
朱耀龙,1964年出生于舟山村,工艺美术师。从事核雕三十多年,曾先后得到核雕大师须吟笙、钟年福、史阿筱、宋水官等多位大师的帮教和指导,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雕刻技艺。作品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