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的发展

[日期:2015-06-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核雕的发展

 

【内容提要】核雕的发展历史悠远,有实物为证,有史记文献。 如今橄榄核雕已成为苏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堪称艺中一绝,舟山村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苏派核雕正享誉海内外。

 

      关键词:核雕的发展  舟山核雕

 

      核雕作为工艺艺术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一件其貌不扬的小核,通过雕刻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和精雕细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跃然眼前,精美诡异的刀工,赋予精美的图画、赋予动人的故事和赋予美好的祝福等一种种特有的精神。小核活了,正是因为活了才体现出艺术价值。核雕是工艺雕刻品中的一个种类,它既不同于大件如家具雕花,也区别于微雕。但是它无疑是前两者工艺制作的脉系衍生。根据在取材的不同,发展为椰雕、核桃雕以至橄榄核雕。如今橄榄核雕成为苏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堪称艺中一绝。
      一、核雕的发展历史悠久
      核雕的发展历史悠远,有实物为证,有史记文献。据传,核雕在春秋时期已有人制作。唐代佛教兴盛,民间常以果核制成念珠,使核雕有了可以见证的实物。到了明代,核雕受到人们的追捧,核雕技艺已经出神入化,核雕名家辈出,出于对核雕艺术的感叹,著述核雕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士大夫们喜欢以核雕作为饰物,随身佩戴,文人手持折扇,折扇上垂着核雕扇坠,相互欣赏,成为风雅之事。据《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至清代,橄榄核雕艺术长兴不衰,特别是在沿海城市更是繁荣,逐形成了广州与苏州核雕流派。这时候的橄榄核雕不仅为国人所钟爱,还成了“洋人”的猎奇之物。
      二、核雕的发展与特定的经济息息相关
      核雕的发展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其他文化发展现象一样和其特定的历史经济条件息息相关。从明代出现橄榄核雕以后,这一工艺作品经历了从繁到简、(如明代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到 清代的罗汉、串珠等),从个别雕作自我欣赏的纯工艺品,逐步到涉猎这领域的工匠群体相互交流、成为商品流向市场,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有相当规模的群体企业和散珠般作坊的批量生产,来迎合市场的需求。根据现有比较明确的历史记载,橄榄核雕始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隆庆五年起,发生了首辅张居正的改革,到了万历年,其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而张居正在经济上的变革,成就尤为突出。其中丁役的问题上,有规定让农民交纳代役税,然后再由政府雇役,这种折银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明中叶以后商品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对进一步解放劳动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农民从事手工业创造了条件。如明代万历、天启年间,虞山民间艺人王叔远就雕出了《东坡赤壁泛舟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末,经济飞速发展,对于核雕艺术品的把玩和收藏页悄然兴起,而且收藏的人群不仅限于“士大夫”,已非常广泛。买一枚或一串核雕把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已不是什么奢侈品,正是由于繁荣的经济、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人们从满足温饱到对艺术的追求,从而带动了核雕艺术的兴旺和飞跃发展。同时,核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如今,舟山核雕的兴旺带动了相关产业,全村已形成核雕产业链,生产销售总量在二千万至三千万元。除了雕刻艺人外,舟山村专门从事核雕经纪的村民也有十多人,他们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店,把舟山核雕卖到全国各地。村里还有多人专门从事原材料采购,每年他们远赴广东、广西等橄榄产地,包树购买橄榄。一件小小的橄榄核成就了一方的发展。
       三、核雕艺术家的喜好和精雕的不同,成就特殊的核雕发展
      在核雕艺术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多名家: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远、夏白眼、邱山、刑献之等;清代核桃雕艺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人;近代的有都桂兰、殷根福、须吟笙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由于历来的核雕艺术家在喜好和精雕上各有不同,所做的作品也各有不同。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雕娃娃和花鸟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极少。清代有邱山,其核雕技艺精湛,作品传世亦少。清乾隆年间的嘉定人封锡禄擅雕乡间景致;清代广州人陈祖章更是以精湛的技法再现了明嘉庆年方建邵刻的《东坡夜游赤壁》的核舟景象,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件件摆设活灵活现。还有擅长雕刻人物的清代核雕大师广东增城人湛谷生等。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作品上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光绪年间出生的核雕艺人都桂兰技艺精绝,周恩来总理1955年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就有一件其核雕作品。1957年原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都桂兰时已75岁高龄,应外交部之请,仍以所刻核雕相赠。近代的殷根福,为苏州著名橄榄核雕大师,吴县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用以雕成罗汉头像,为此,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雕塑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当时,上海仅此一家。以后,殷根福所雕的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核雕艺术品,求购者络绎不绝。殷根福刻制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被誉为“殷氏罗汉”。殷氏开创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以往的雕刻技艺在雕刻前都要画个草图,如园林、人物、花鸟、走兽等,然后按图雕刻。而殷氏罗汉则无需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鼻子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是为“定位”。
      使微雕核舟名扬天下的,是明代苏州人王叔远所雕核舟,而使核雕复兴并走向成熟的则是苏州舟山的普通农民。自清末年间舟山人殷根福在上海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橄榄核雕罗汉头开始,“殷派核雕”一度享誉海外,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在那里,人们薪火相传,孕育了几代核雕艺人。
       如今,全国核雕市场上流通的苏派作品占了九成以上,其中集中精华部分的几乎完全出自舟山人的手中。由于苏派雕刻讲究姿态鲜活、深雕细作,一件小小的核雕佳品则需要雕刻几个月的时间,因而,很多人慕名而来预约,来自海外的登门求购者也络绎不绝。苏派核雕已成为近期海外收藏之热门。


作者简介:
    朱耀龙,1964年出生于舟山村,工艺美术师。从事核雕三十多年,曾先后得到核雕大师须吟笙、钟年福、史阿筱、宋水官等多位大师的帮教和指导,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雕刻技艺。作品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