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与苏绣
【内容摘要】刺绣起源于中华,来源于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适宜桑树成长的地区都由自然生长蚕到人类刻意的去养殖了。有了桑蚕养殖,随之就出现了织物,而刺绣的起源要更早。因此而出现了各地的各种赋有地域文化习俗特征的刺绣作品。而苏绣也同样经历了和其它地域的刺绣技艺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域刺绣,以“平、齐、和、光、顺、匀”为特点的苏绣特色。本文主要对刺、绣、刺绣与苏绣之间关系作一个梳理。
关键词:刺绣 苏绣 传承 弘扬
一.绣
“绣”源于华夏,古老的传说是与女红有关,是我们祖先黥面纹身的升级,这也是我们华夏祖先生活的需要。因为从原始状态进化到相对高级状态的同时,人类对生活的文明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黥面纹身毕竟还处在赤身裸体的原始状态,而当人类进化到以物遮体的时代时,这就是相对的高级状态了。人类开始追求美了。于是,原始的服装出现了,为服装设计的原始装饰也开始出现了。随着劳动生产力的进步,劳动工具慢慢进入到了劳动的过程中,织布的出现,预示着“色”与“绣”在不久的将来也要出现了。“针”或先称其为“刺”更合适,用“刺”引线在布帛上穿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刺绣”的原型。“绣”成为一种职业抑或行业是在宋赵佶帝时代,而“绣”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朝了。
“绣”字为简体,左边绞丝,表示与线有关,右边“秀”表示美丽的意思,从字面理解,即为用线来做成美丽的物件。
“繡”为繁体,从系从肃,肃亦声,本意为“千针万孔”。系指丝线,合在一起即表示“用针带丝线在布帛上千针万孔地穿引”,也就是现在说的“刺绣”了。
刺绣发展的本身并无地域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通过其自身文化的积淀和随着日常生活缓慢的需求,对美的追求,慢慢的都形成了极富其自身文化特征或民族符号的刺绣产品或称为艺术品。在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能够适合种桑养蚕的地区(一般而言,这些地区物产都相对丰富,人们的生活也相对富足),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对文化的需求也更高。因此,刺绣在这些地方的发展速度更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被并称为“四大名绣”之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有具有各自民族风格的民族刺绣。
中华刺绣的发展是基于中国种桑养蚕的发达并逐渐形成以从种桑、养蚕、绞丝、织布到染色、绷绣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期间还形成了种种与丝绣刺绣有关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民谣、诗歌、书画等,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我们今天要重塑的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现在,各地为中国丝绸所做的各种“丝绸节”也是在这些文化习俗、民谣、诗歌、书画等的基础是产生的,并互渗其中。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是基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从事刺绣行业的人员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女性,原来的居家生活里又增添些许新鲜的玩意儿,一如五彩的丝线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许多。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刺绣这个行业,因为地域的不同形成的文化习俗都各具特色,对刺绣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工艺、手法、内容等也各不相同,做出的刺绣产品也就风格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因质量、技术、图案、色彩等明显优于其它产地,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换句话说,苏绣的正式成型也在十九世纪中叶,而苏绣的名满天下、一枝独秀局面的形成,除了苏州刺绣本身的技术特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州在刺绣领域的整个产业中其浓郁的地方文化和苏州的刺绣人为刺绣所做出的努力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
二、苏 绣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风调雨顺,生活富足且安逸,自然百姓也就安居乐业,刺绣产品,除了需要就近就有较完整的前道产业链外,作品的原稿图案和文化内涵也要千变万化,而苏州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底蕴深厚,文人大家历代辈出,誉满天下,正好具备了产业所需要的全部要素。苏绣的发源地就在苏州滨临太湖的区域,盛产丝绸。因此,苏州的居家妇女都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又可修身养性。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原料物产、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原料加工技术、成就了绚丽丰富的锦缎面料和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苏州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苏绣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长期的积累与创新,苏绣已从原来的中华刺绣的简单、粗糙、呆板、内容单调,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富,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沈寿的仿真绣、杨守玉的正则绣(也称乱针绣)、双面绣、双面全异绣......等等,所绣内容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慢慢形成了婚嫁用绣艺、节庆用绣艺、家居装饰用绣艺、服饰刺绣以及为推动刺绣技艺、传承这门古老的中华文化而创新的动手体验活动等等。
在镇湖,每个绣庄、每个绣娘都有着自己突出的一个面或一个点,笔者在自己长期的刺绣生涯中,也对苏绣与中国传统绣在题材、绣稿设计、色彩搭配、人物面部的开像、针法的变化等等方面作了长时间的探索从而我们自己的绣品也就带上了我们自己绣庄的特色。比如绣品长卷“五百罗汉图”长20米,在绣稿设计时,我们查阅了近50万字的各种文献资料和近万幅各个时代的罗汉图片和画稿才定稿,然后十几个绣娘花了近3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整幅作品。在技法上我们融合了苏绣齐针、散针、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打子、擞扣针、正抢、反抢等数十种针法,色彩的运用力求不失传统又有所变化,五百个开相各有不同,获得了国家认证的自有文化知识产权。这也正是苏绣的魅力所在。或许,未来的刺绣发展的“结”也正在这里。
三、结论
苏绣源于中国刺绣,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进步、演变,形成了苏绣自身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并在不断的引领着中国刺绣向更高、更精、更美、更合现代人审美意识的境界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琤《中国刺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9月
【2】王连海、孙建君《民间刺绣》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3】方湘侠《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
【4】吴小如《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刺绣卷)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年2月
作者简介:
陈雪芬 女 从事刺绣业近40年。自幼随家母习艺,后师从中国刺绣大师顾文霞、徐智慧。2014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结业。所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婴戏图】等多幅作品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最佳工艺传承奖”和“突出贡献奖”;2012年自创有版权的长卷【五百罗汉】和【清明上河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应中国对外友协之请,绣制韩国总统朴槿惠肖像并赠朴总统本人,并在首尔成功举办了个人刺绣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