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之“刺”考
【内容摘要】“绣花针”是刺绣技艺中最主要的操作工具,本文试图将“绣花针”的发展进化作一个梳理,从远古的蛮荒时代(旧石器时代)的骨针开始,到冷兵器时代金属针的出现再到后来的不锈钢针以及“绣花针”的从粗到细的演变;在中国以及西方其它国家“绣花针”作为一样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以及有它延伸出来的文化、艺术、美学、风格、特征等作一个较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刺 针 绣花针 变化
一、绣针
刺绣:刺文、刺凤描鸾,是源于我国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以“刺”(《广雅》:解释为用有尖的东西插入,又称“引线”,现在统称为“绣花针”的一头尖细、一头带眼可穿细线或绒的缝缀工具)也就是绣针引彩色丝线或绒在丝质物或布帛上绣上花鸟鱼虫、景物图案、人物肖像或其它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等。古人称“针”为“刺”,这与我们的祖先发明象形文字有关,也具有很强的动作感。随着文化的进步,文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称“刺”为“针”可能更顺口,一种约定的俗成,让“针”替代了“刺”。
二、针史
我国的考古发现,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骨针,是以兽骨打磨钻孔而成的。也就是说骨针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还在普遍使用,当然打磨钻孔的技艺已大大进步了,即便是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冷兵器时期)金属针出现后,骨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被我们的先人们普遍使用着,这可能是因为用习惯的原因,也可能是骨针的温度更让人容易接受。而随着缝纫材料的精细和金属的易加工性、精细度和耐久性,骨针才慢慢被淘汰。
在使用金属针的漫长岁月里,刺绣也因“刺”的进步在同步的进步着,倒过来,刺绣艺人技艺的进步又催生了“刺”制技术的进步。此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制“刺”的原材料已不仅仅使用了铁(那时还没有现在的不锈钢),还用到了现在统称为“贵金属”的金银铜等等,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使金属加工技术的进步演化到了艺术加工的境界了,劳动生产工具出现了奢侈的装饰品。这在很多地区的考古挖掘中都有发现和出土。这也催生了许多地方的民间习俗,慢慢演变成了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如:女子出嫁时,家里会准备现在称为“压箱子钱”或“引线钱”的作为陪嫁的嫁妆,其中就会放置一些用贵金属制成的手工工具,比如针线、剪刀之类。以防女孩出嫁后会有不时之需,同时也是要向对方说明女孩是个勤劳、贤惠、能干、心灵手巧的好媳妇。
这种习俗不单单在中国有,就是远隔万里的大不列颠岛上,在十四世纪时,也出现了这种在女儿出嫁时要放置“引线钱”的风俗,而大部分是夫家在迎娶妻子时的在我国被称为的“彩礼”钱给妻子作为购买针的费用。这是因为当时的“针”在英国是极其珍贵的,英国皇室规定,市场上只允许商家在每年的1月1日和1月2日这两天才可出售“针”,其余的363天是不准出售的,违者将要受到处罚,甚至监禁,且购针者仅限于富人阶层,穷人还不能买“针”。这不仅仅是巧合,而是作为女孩父母的拳拳之心,这也说明人心都是相通的。“针线钱”这一名词在英国到现在依然很普遍,但现在的解释已指向贵妇人购买奢侈品之意,或是丈夫给予妻子的零用钱了。
中国刺绣的发展史,也是“刺绣针”的演变史。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状态中以最初级“女红”替代了为自保而发明的“黥面纹身”后,慢慢慢慢的将刺绣工具由打磨钻孔兽骨制针到铁针的发明;由最初的纯手工工具到用相对珍贵的“贵金属”来制成带有艺术韵味的工艺品针具;再到为了提高刺绣作品的感染力而发明的多种刺绣技法,以及为提升刺绣作品的逼真度和细腻度而不断创新“细”的“绣花针”和将刺绣用的丝线“劈丝”到2--3丝细度的高难度技艺的进步史。我们做刺绣选用的“绣花针”一般为11号和12号针,这要根据绣品的要求来确定,比如2013年为韩国总统朴槿惠做的肖像绣,就选用了最细的12号针,做出的刺绣作品远看几乎到了可以与原稿(照片)等同的境界;而我们自己设计的、具有版权的“五百罗汉图”长卷,因作品反映的内容不同,绣的技法也有所区别,所以就选用了11号针。但针是为绣服务的,同时,每个绣娘的个人用针习惯也不一样。绣者一针一针的绣出来,这其中的心力、精力、时间、财力都缺一不可。我们的刺绣前辈们对这门艺术所付出的心血是怎么赞美都不为过的。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刺绣可以代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或多或少的对刺绣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有冲击。“机绣”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为大生产的高速生产设备,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但机器要求的“绣花针”是无法和手工刺绣所要求的“绣花针”相比的,机器的重复运动要求“绣花针”的强度要大大高于手工“绣花针”的强度,所以机用“绣花针”要粗的多,当然丝线也粗得多;而手工“绣花针”不仅对强度有要求,更对“韧度”有要求,最关键还是细度,因为现在的消费者的欣赏水准已不是以前的初级水准了。同理,“机绣”的呆板是追求艺术境界的爱好者所不容的。
从古代的骨针到今天的钢针,都是一头尖一头是针鼻,缝衣绣花都用它。2009年,湖北武汉的学生王帆又发明了“双尖绣花针”,这种针两头是尖的,针眼在针的中部、 使用这种针绣花时,每绣一针的动作只需“扎下——扎出——线拉直。”不用再翻腕调换针头的方向,大大筒化了手部的动作。而且扎下拔针后便立即可以从上一针旁扎出,方便了从反面扎出时的针定位。通过以上改进可提高刺绣速度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王帆的这一发明获得了“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专项奖——金牌奖。
三、结论
诚然,刺绣的“刺”——“绣花针”的发展到今天不是就到头了,以后还会有更好的演变,刺绣的作品也会越来越高精尖。透过一枚小小的“绣花针”,我们的刺绣艺术家们一定会给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一个大大的美的惊喜!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
【2】邵晓琤《中国刺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9月
【3】贾兰坡《山顶洞人》.龙门联合书局印行。1951年11月
【4】吴小如《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刺绣卷).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年2月
作者简介:
陈雪芬 女 从事刺绣近40年。自幼随家母习艺,后师从中国刺绣大师顾文霞、徐智慧。2014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结业。所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婴戏图】等多幅作品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最佳工艺传承浆”和“突出贡献奖”。2012年自创有知识产权的长卷【五百罗汉】和【清明上河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应中国对外友协之请,绣制韩国总统朴槿惠肖像并赠送朴总统本人,并在首尔成功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