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音核雕创作

【内容提要】 核雕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所谓核雕,就是将一只小小的橄榄果核细雕细琢成各种山水人物、动物、吉祥图案之类的饰品玩物,供人坠挂和玩赏。本文将以观音核雕为中心,从观音主题的核雕介绍、观音核雕的制作过程以及观音核雕的制作心得三个方面探析观音核雕的特点和魅力。
关键词:核雕创作 观音核雕 制作过程 制作心得
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有一群艺人们在一片安静的村庄内,用他们手中的刻刀,静静地跳着指尖上的芭蕾。光福舟山村,(现已成为中国核雕村)是近现代核雕的发源地之一,核雕作为一门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经历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不仅要感谢历代手工艺人的相互奉献与传承,还要感谢他们在思想上不断地创新和工艺上不断地改进,使得核雕在主题、种类、立意方面更加的丰富,使得如今的核雕界,在各个题材与领域中都不乏能工巧匠,且精品不计其数。
而在众多的核雕题材中,观音作为佛教人物题材的主要代表之一,一方面延续着高标准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它也在经历着一些改变,不管是在主要的神态、易容,还是在次要一些的配饰、手势等方面。这也是观音主题核雕在核雕发展的长河中不被淘汰的原因。
一、观音主题核雕介绍
观音的造型在历朝历代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总共有三十三种。杨枝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六时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蛤蜊观音普慈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多罗尊观音阿摩提观音马郎妇观音。
观音核雕一般按照其配饰来区分,如龙头观音,则观音身旁有云龙环绕,按照龙头的个数,分五龙观音、九龙观音。再比如杨枝观音,其手持羊脂玉净瓶与净杨柳条。观音面像端庄,造型饱满,脸部丰腴,女性化、孩童化。以唐代风格为主,彰显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祥和。
观音菩萨本身具有的意义,观音全称观世音;又叫观自在。观照世间一切众生的痛苦声音。观为观照之意,是以佛教的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间众生。世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的声音。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痛苦的声音,观世音也就有解救众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意。在核雕界也素有“男带观音女戴佛”的传言,认为男子戴观音核雕得以修身养心。
二、观音核雕制作过程
(1)凡是做观音者,必先心静。观音核雕以细致著称,其脸部多一分肉则过,少一分则不及,两者都不能表现出观音的端庄慈祥。观音造型又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核雕作为佛教艺术的载体,如何将观世音大慈大悲的理念传达表现出来,是此件作品的成败所在。
(2)选材、构图。观音题材所选择的橄榄核要求饱满、无花痕。构图上要确定脸部轮廓,身形比例,配饰大小,构图的细致程度与作品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反复多次修改以致达到自己心中最高的标准为止,精益求精。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摩擦掉一部分的构图痕迹,要及时补上。在观音题材的创作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核雕雕刻形式,可以将浮雕与圆雕相结合,如我在创作九龙观音时,观音主身运用单面浮雕的形式,身边的龙头则运用的是圆雕的形式,一方面通过龙头来烘托观音主题,另一方面可以将龙头做得更加具有立体感,更加生动形象。
(3)定型与雕刻。定型是观音核雕十分重要的部分,如上所说,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观音的面部制作要尽可能的运用到橄榄核的毫厘之间,所以在脸部轮廓上的定位上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其余身形、配饰,按照原先的构图,先用尖刀勾边,要求握刀稳,出刀准,干脆利落,线条干净,由浅入深,刀锋要运用多样,不要图省力拿不合适的刀去制作,这儿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结构。粗轮廓勾勒好后,进行细致的修边、调整。细加工要求将线条修理的柔和自然,将比例修理的协调,还有提高整个核雕的整洁度。(一个核雕的干净与否,要从三个角度去看,正面、侧面、角落。要保证三个角度没有明显多于的刀痕。)
(4)脸部造型制作,就是我们俗称的“开面”,观音观音的开面在方寸之间,眼角、嘴角、眉宇、轮廓、比例等方面都决定着这个作品的成败。要表达慈祥,脸部要丰腴、嘴角要微微上翘,由于观音是佛祖,所以是俯视众生,眼睛要求作出俯视的效果。整个脸部比例的掌控也十分重要,面部不可太过消瘦,额头不可过低过窄,由于观音在造型上越来越拟人化,越来越女性化,所以在制作时面部要求更加细腻,精致。
(5)其他注意事项。由于观音造型趋于拟人化,所以在做佛手的姿态也十分重要,一个人的手拥有几千种变化,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在制作时可以自己用手摆出姿势。在身体姿态方面,观音上身胸腹部平坦,以衣物,佛珠等遮掩,基本不露出来。衣服制作时要飘逸自然,做出布的质感,褶皱不可死板,在拂袖,下摆处要尤其注意。下身的制作主要注意身体比例的协调。配饰方面,主要以佛珠,莲花座,圆光为主,圆光内或画莲花、卷草、石榴、团花、半团花或几何纹样等,每层边饰绕着圆光作装饰,特点是对称、连续、均齐、平衡,有严整的格律而又不失其活泼。圆光因时代不同,也有其各自特点:北朝和隋代多用简单的火焰纹为主体,卷草纹为陪衬,直接表现"光明"的寓意。唐代以前的圆光就已经发展成为精雕细镂的圆盘形装饰。唐朝受印度笈多朝风格影响,以多层同心圆为基本结构框架,配以莲花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各类纹饰图案。宋、西夏的圆光比较简单、相似,但却十分精致。
三、观音核雕制作心得
(1)佛教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观音作为佛教三大菩萨之一,其造型的演变,是一种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的改变,它最早源于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随之衍生出佛教艺术。佛教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度,同样也深刻的影响了一代核雕艺人的创作。佛教艺术影响下的核雕的创造主体是人,人们一方面受着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信仰、价值观等差异,使得佛教主题核雕的不再是单纯的以颂神与宣教为目的,一件艺术品开始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思想,开始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其在创作中有具有时代的特征,从而使得佛教主题核雕开始越来越接近生活,越来越符合大众的审美。但是弊端在于时代背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的思维,久而久之使得创作缺乏新意,大众产生审美疲劳。这是核雕艺人需要警醒的地方。
(2)核雕匠人与核雕艺人
核雕在不了解的人看了就是一件普通的没有寓意没有思想的产品,就如满大街的机器制作的工艺品一样。但我们如何将一件产品变成一件作品呢?核雕产品只是用来赚钱的,如现如今泛滥的机雕。而作品是带有一个人思想的,产品分的是质量,作品分的是层次高低。观音核雕的制作,就是将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结合的典型代表,使其加入自己的思想,使其拥有了佛教文化的附加值,就成就了一件佛教艺术核雕作品。而现在大多数核雕师一昧的模仿,不进行原创,长此以往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淘汰。所以只有学会自主的去思考,反复的创造。才能进而由匠人转变成核雕艺人。长此以往才能为大家奉献出更好、更多的核雕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星桥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J] 1996.12期
[2]李翎 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中心[J]敦煌学辑刊 2004年02期
作者简介:
虞伟东,男,出生于1969年,工艺美术师。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得金、银、铜奖。代表作:观音、弥勒、财神、十八罗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