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艺术风格与创作灵感
【内容提要】作者结合自己的玉雕实践诠释玉雕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创作灵感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强调了注重积累、坚持独创、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对有志于玉雕创作的从业者来说不无启迪。
关键词:玉雕 风格 灵感
什么是艺术风格?它是指作品创作中所表现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鲜明独特的艺术风貌、特色和格调,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者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通俗一点讲,风格是独立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好比人的一张脸,虽五官俱全,却各有不同,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就是风格形成的潜在要素。但是,一种艺术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找准适合自己能力与特长的基础上,对固有套路和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风格的最高境界是应该达到他人难以复制或无法复制的程度,这样才称得上风格的真正形成。如果不注重积累,一味地强求或者过早地强调自己的风格犹如拔苗助长,反而无益。
那么玉雕的个人艺术风格体现在哪里呢?用最直接的的话说,艺术风格就是不停地强调自己的个性特点,即玉雕创作或制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运用个性化专业语言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没有高低之分,关键是刻画的对象,包括构图、形象、意境、审美取向等是否反映了作者的技艺特长、审美思想和情感,以及驾驭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所创作或制作的作品是否完全反映了自我的特色。艺术风格的外在特征很多,有的粗犷、有的委婉、有的细腻,只要充分展现出个性特点就行。现在市场上跟风盛行,某款新品新作上市,一旦受到买家关注,很多人都争相去抄袭模仿。即使模仿能力超强,强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这种风格还是别人的,充其量讲,只是其仿制能力或雕刻能力较好而已。
现在,大家都十分重视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我认为,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兴趣去培养的。但是,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怎样将你的这种兴趣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并得到社会的认同。齐白石痴情于绘虾,徐悲鸿钟情于画马,基于这种痴迷,加上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炼就了出神入化的绘画技艺,成为一代宗师。玉雕也是这样,我自己刚入门学习玉雕的时候,也是什么题材的东西都做,人物、花鸟、动物、山水都做过,但在做的过程中,觉得对人文玉牌的创作设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和偏爱。越喜欢越想表达,越表达越想超越,这种朴素的挚爱和上进心一直鞭策着我在“人文玉牌”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奋发努力,日积月累便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特色,并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如果说,有人看到你的作品说可能是某某人做的,也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做的,那就说明你的风格还没有形成。
作品光是强调个性特征还不够,更需要体现作品的美感,符合美的法则,其中包括主题提炼、题材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一般来说,美就是好看,凡是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眼光的就是美的。因此,我们的创作设计也要跟着人们的审美方向走。如果你的创作设计偏离了主流消费群体的审美取向,就难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维持下去。美学当中的美,不是单纯指传统的西施美的那种形式的美,而是可以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达到更加完美的突出作品的主体思想的目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写实或写意的,也可以是夸张的。玉雕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在40-60岁之间,他们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受到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这个群体的审美取向就决定了消费市场的主流意识,因此,我们在创作设计中不仅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要与西方的美学观点相融合。
创作灵感怎么来?其实灵感很难找,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进入到某一阶段,思维往往会被固定化、程式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擅长刻画鹅的,看到一小块红皮,先想到的一定是“鸿运当头”,善于刻画佛的,可能会被用到弥勒手中的那个佛珠,对于做山水的而言,可能就是天上的红日。之所以被这样利用,就是你的惯性思维所决定的。但同样是这块红皮,在不同的艺术家眼里,可能被想象成许多表现方式,甚至很独特、很奇妙,当然这是放大了眼光和格局后的效果。如果在众多的情景设计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我相信这就是灵感层面的发挥和展现。灵感是可以借鉴的,把别人好的创意吸收进来,通过自己的艺术再加工,在作品上完美表现出来,这同样是可行的。我们看到很多具有文化深度或具有内涵的作品,其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文学之中,就是从历史的经典中找寻灵感、激发灵感。
从近代来讲,玉雕行业的真正兴起并达到鼎盛,也就是十几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其中几个黄金时段给我们玉雕工作者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很多消费者对玉雕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这个时段开始的。在这几十年中,玉雕制作者主导了这个市场,也就是说我们生产什么,他们就购买什么,由于行情火爆,结果造成市场上大量玉雕作品的同质化、同类化现象严重。以前还显得抢手的作品现在却成了甩不掉的包袱。这种严峻的形势倒逼我们玉雕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工艺,强调创新。因此,大家自然又把关注点转移到如何激发灵感上来。其实,只要你具备了发现美的能力,灵感的闪现可以说无处不在。
我和书画界的朋友交往甚多,在谈到找寻灵感这个话题时,他们说从音乐中可以获得灵感,我一时不解,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有道理,因为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的、美的音符就像跳动在图画中的精灵,如果你随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律长短即兴挥洒一下,可能就是几片随风摇曳的草叶,洒脱而自然。音乐是这样,舞蹈也是这样,例如舞蹈中的长袖舞,只要你能正确地捕捉到瞬间的精彩,并把它定格下来,印记在头脑之中、那么不管你做的是古代仕女还是什么造型美女,做得神采飘逸的肯定是你。从这个层面上讲,灵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数不胜数。只要你关注美、关注细节,等于你就关注到了灵感。一点墨水在水中自然晕开,那种美妙远远超过你的想象,把它用于手机拍下来,这用于构图创作中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电视上的广告节目、高速公路两旁高耸的广告牌,都是灵感的催生剂,广告是干什么的?广告就是抓住人眼球的,如果你的作品能像广告的效果一样占位而抢眼,这又将是一种什么效果呢?找灵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名家摄影作品,当然你发现的自然美也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很多好的摄影作品很讲究光和影结合相衬,如果在这方面你能有很好的参悟和把握,将对突出表现玉的质感等方面一定会收益颇丰,而不仅仅是构图设计方面的参照和借鉴。
我们搞玉雕制作或创作的,在酝酿玉雕作品设计的时候,最好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玉雕里面看玉雕,如果只是停留在参考他人的玉雕作品的框架内,总会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每一个有志于玉雕创作的从业者,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可能开始的时候做的不如人家的好,但一定要是自己的原创。当然前提是基础功底要扎实,要多看多学、兼收并蓄、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造诣,提高自己的独创能力,坚持数年,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作者简介:
曹扬,男,1968年出生于苏州,幼年习书画,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91年从事玉雕,作品以高雅、精细、灵动为特色,构图上注重形式美感,画面层层推进,形象生动传神,虚实相映;工艺上精益求精,线条流畅,立体感、空间感强,做到尽善尽美。近年来,以创作玉牌为主,兼攻其它中、小件,擅长以诗、书、画、印相结合表现画面,尤其是阴刻书法俊秀飘逸,独树一帜。作品屡获国家各级各类专业展览评比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