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传统题材的再创作—设计《门神》之思考

[日期:2015-06-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苏绣传统题材的再创作
—设计《门神》之思考

 

【内容摘要】刺绣的起源是源于人类对保护自身的需要。从《诗经》赞美周公、秦襄公的绣裳到荆州出土的战国刺绣纹样,都无不体现了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装饰美。这种让人的视觉感官产生愉悦感的灵感就是靠我们设计人员通过对自然界事物或生活周围的人物等的观察、描摹、变形等再创作而成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说的传统题材。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阐述苏绣传统题材的再创作问题。

 

       关键词:刺绣  装饰  题材  再创作 
   
      刺绣的起源是源于人类对保护自身的需要:原始的纹身,其目的是通过模仿其它有攻击性的兽类来免遭伤害或麻痹兽类以获取猎物。发展到运用在服饰上,是人类对美有了原始的认知和追求。从《诗经》赞美周公、秦襄公的绣裳,荆州出土的龙游凤舞、猛虎瑞兽的战国刺绣纹样到绚丽多彩的民间刺绣,无不体现了一种“错彩缕金、雕缋满眼”的装饰美感。梁人张率的《绣赋》用文字准确地给出了刺绣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寻造物之巧妙,固饬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绣,自帝虞而观风....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籍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
      1、苏绣的装饰美
      几千年来的演变、进步、突破、创新,刺绣这门技艺从描摹到创作到融汇其它元素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刺绣文化,这种文化通过不同题材、不同材质、不同手法所展示的已不仅仅是人们的经验、喜好,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人生的美好期望甚至是他们意识形态里某种朦胧的寄托或清晰的象征。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揉合所表现出的美与善,不断地加深着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打造成了更贴近自然的“第二个自然界”,也践行着因物质文明的进步影响着的人们精神范畴的“美学转化”。
    “装饰”一词源自《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孟光)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装饰性:“泛指艺术作品的一种特殊性质。这类作品往往在形式上规范明显,渗透着装饰手法,给人以优雅修饰之感”(摘自《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从古至今,“装饰”都是人们为保护自身、保护或改善生活环境以及保护或改善使用的器物所进行的加工行为,最大限度的与被装饰的客体作有机的结合,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通过丰富其形象来增强表现力,以达到功能的提升和效果的最大化,这同时也是人类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本能欲求及自我精神的追求与表达。
     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在这种不停顿的革命中发展神速,人们思想解放,但同时带来的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破坏,新材料的出现,一定是以牺牲自然界的原始物质为代价的,装饰材料尤甚。为达到人们自以为是的绿色、生态、健康、天然,又牺牲了更多的自然物质,生产出了更多的有害产品......所以,追求天然、生态、文化的装饰及装饰材料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向往。换言之,“文化素材”也在更多的装饰着人类的生存。一个富含“文化素材”的生存空间,其中的人们一定心情愉悦,生活从容,和谐安详。
     从装饰的角度来解读刺绣,刺绣是一项古老的、从最初的人类生存需求的实用性到后来人们作为高级精神需求的观赏性的含有复杂工艺的一门手工技艺,其作品的内容、色彩、技法等与被装饰的对象需构成完美的统一,这也是刺绣发展到今天其装饰功能越来越强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装饰物,刺绣有别于其它类似字画、陶瓷等重年代、重真假的玩物,刺绣更看重的是作品的内容与技发。
      2、题材及再创作:
      传统苏绣作品的题材已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但不断的重复前人的作品就永远无法实现超越。在众多的刺绣从业者里比拼的也就是技法和耐性。只有自己对前人留下题材、图案、内涵进行综合分析,再加以提炼,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笔者就中国的另一类题材《门神》进行了再创作。
     《门神》是中国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是中国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里守卫门户的神灵,其功能(象征)是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是民间最受百姓欢迎的保护神。这种现象已存在了数千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浩若大海,这里只是汲取这一点)。传统的表现形式是在木板上刻画,再将所表现的画面复印在纸上。这种作品可以重复多次,也就是可以批量出品,这在天津的“杨柳青”木刻年画和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都有。而将原本以木刻版画形式表现的内容运用刺绣技艺来表现(这与数千年来刺绣的表现方法完全一致,这里就不复再述),这其中所需的材料、技艺、耗费的时间不说,创作的底气是需要更长时间的积聚和思考才能完成的。笔者经过近3个月对绣稿的反复推敲、修改,定稿,又经过由刺绣大师一百多天的精心绣制,一幅让人眼前一亮的刺绣作品《门神》终于完成。
      由此,笔者也信心满满的开始了《门神》系列刺绣绣稿的设计创作。
      3、结论
      现代人们对刺绣的喜爱(众多喜好之一),是鉴于现代文明的进步、发展。相对于现代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人心的浮躁、工业化产品的高效、生活的快节奏的这种社会结构的一种由心理到生理的非自然反应:对于像刺绣这样的“慢活、细活”乃至充满了“慢节奏”的各种“慢生活”的思念、向往乃至不遗余力的追求,人们的视觉、思维也将随之而改变,心底的感知也将被唤醒。作品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创作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换个角度思考,这种文化的传承是否更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发展呢?!这在装饰范畴里是否也已由单纯的“补白或添加些许文化元素”上升到了具有更多实际意义的功能了呢?!
      当然,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种历史的演变,已将刺绣的直接功能退回到了历史里,像《门.神》这一类的刺绣作品也只能是表现中华传统文化里一个文化现象,但这种文化现象——刺绣,由于其具备了文化、色彩、技术、以及可保存的特性,加上需要大量人力、时间、精力,这就赋予了刺绣——这样极富文化内涵的中国艺术更强的生命力。也许《门神》也会担负起他一贯的使命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2011年1月,江苏美术出版社
[2]《辞海》,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3]《杨柳青木刻年画》,1957年,中国古典美术出版社
[4] 吴小如《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 2001年2月


作者简介:
      周杰,男,1965年11月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现从事刺绣绣稿设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