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非遗—象牙浅刻的传承和创新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常州象牙浅刻的历史进程,常州象牙浅刻在表现形式和工艺技法上,在继承清末江南派和近现代海派艺术的基础上,适度吸收了竹刻、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特色,大胆突破了“线画”的传统,独树一帜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从事象牙浅刻几十年,其间的自我探索与研究,加之与艺术同行的交流,使笔者领悟到,艺术之高低离不开对艺术生命力和自身学习修养的不断追求。本文结合我对宋代画家赵黻的长卷《长江万里图》的理解,将此长卷完美呈现于象牙之上,在刀法技巧及填色过程中均有自己独特心得体会和创新表现,从而完成了作品从笔到刀再到笔的成功转换。
关键词: 象牙浅刻 传承 创新
象牙雕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做装饰品而随葬。《史记•微子世家》记载:“纣始为象簪。”并且在浙江和山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象牙制品出土。象牙素有有机宝石之美誉,在国人眼中不仅是吉祥物更是宝物。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逐渐形成北京、广东、江南地区为主的三大牙刻流派。象牙雕刻分为圆雕、浮雕、镂雕、浅刻和微刻。而象牙浅刻本来是蕴涵在其他象牙雕法里的,直至明末清初,才渐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传统美术品种。武进的象牙浅刻艺术源远流长,始于明代,清代繁盛,曾被招为宫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明末,常州地区出现了象牙浅刻“皮雕法”大家张希黄。晚清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一大批名家。发展到当代,常州象牙浅刻已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中国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之一,常州象牙浅刻在表现形式和工艺技法上,在继承清末江南派和近现代海派艺术的基础上,适度吸收了竹刻、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特色,大胆突破了“线画”的传统,创新浅刻刀法,刻出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敷色神韵,表现出象牙的特殊质感,使作品更展现出传统象牙浅刻的底蕴,去年常州武进象牙浅刻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人选择用象牙来进行创作雕刻,是经历时间验证的正确选择.因为唯有象牙在雕刻材料上是可塑性强,它的细腻和特有的纹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风裂发黄更显古朴,古人在象牙创作中也出了很多传世精作,值得后人学习。
本人有幸在一朋友处觅得一幅宋代画家赵黻的长卷《长江万里图》,此画被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傅抱石先生对我国长卷形式绘画有过这们的一段论述:“长卷形式的特别盛行,说明宋代绘画的使用和鉴赏的发展。它是使用和鉴赏上的一种特殊的动的形式,这是中国伟大的画家们在创造了和使用,鉴赏实际相结合的移动的远近方法,从而有可能不受空间的限制,全面集中地突出主题,使内容和形式生动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构成。”对照南宋赵黻的《长江万里图》来看,他的论述是多么精确和恰当啊!打开画卷首先看到的是烟云笼罩的山石峻岭,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小而大,逐渐画中出现了山间小路,樵夫行旅,道路渐宽,尽头便是烟波浩渺的万里长江,江面宽阔,岸边停靠着两只帆船,江水犹如排列整齐的队伍,滚滚而来,一只小舟载客商数人,正在逆流而上,搏击着风浪远处江面上点点小鸟。水面到此,突然被一峭然石壁截断,重叠的峰峦和茏密的树丛,散落在山谷中的屋宇,深山间藏有的佛寺浮屠,画面最后以铺天盖地翻滚狂瀑的波涛结束,这个高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整幅作品气势宏大,壮阔辽源,一气呵成 。
《长江万里图》,原作纵45.1公分,长992.5公分,要在象牙纵11公分长120公分用雕刻刀来再创作表现那气势宏伟,变化无穷,水雾飘渺,美不胜收的画面,通过雕刻再现在象牙上,我深感压力和责任。面对原稿我思考了数月,在心中反复琢磨技法揣测体会画中神韵,待胸中有数后准备下刀。作品原则上仍以传统雕刻为主,选用传统和现代的刀法相结合。在用刀上更讲究力度撑握,需要用刀、顿和挫,刀正锋和侧锋传统琢砂相结合的方法。把古画的传统和古韵表达出来。最后的填色也至关重要,可以说作品直接视觉效果就是在这一关上体现出来,所以我格外认真对待,力求掌握好水墨水份和色彩的协调感。创作中我紧紧抓住作品的形、神、气、水韵,以刀意化笔意并以刀痕化墨韵,经过近10个月的辛苦创作,从笔到刀再到笔的转换,力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原作震撼人心的排山倒海之势,虚无飘渺的水气迷漫之韵,欣慰的是也基本做到了未失此画原意,将书画的生命力完美呈现于象牙之上,使整件作品更具金石之味,更具把玩之味。
艺术之路是不平坦的,象牙浅刻工艺的前景需要每位热爱牙刻事业的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以此小作于业内同行进行交流分享,也期望在此基础上,更有创新出现,交流互通,让象牙浅刻艺术这朵工艺奇葩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傅抱石 《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 四联出版社 1954
[2]《宋赵黻江山万里图卷》 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2年3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王建海, 男 ,1957年生, 江苏省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市首届市大师。 1973年,学习象牙浅刻,师承杨雪芳师傅,从事象牙浅刻四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