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制定陵红色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日期:2015-07-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作者亲身参与实践的项目为契机,以探讨缂丝衮服复制设计与制作为切入点,阐述缂丝衮服复制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意义,引申出对缂丝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从而,考察其深厚的历史源流,总结其流变传承的规律,体悟缂丝的传统工艺精神,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某些参考。

 

  关键词: 缂丝 衮服 设计

 

  衮服介绍:

  衮服简称“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礼服。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定陵出土的衮服是上下一体的袍式衮服,从流传下来明朝历代皇帝画像看,明英宗皇帝开始穿的就是上下一体式的衮服。这种衮服与《大明会典》、《明史·舆服志》所载衮服制度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不取上衣下裳之制,而且在服用时不一定戴冕,虽腰围革带,却不系蔽膝、玉佩和绶等其他装饰物。

  定陵共出土衮服5件,二件为缂丝,三件为刺绣。衮服有纱里,并在面与里之间有一层衬,缝缀在一起。二件缂丝衮服上放墨书绢标签,尚残有部分字迹,题名为“衮服”。

  文物号为W239的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出土于万历帝棺内西部北侧,此件衮服,圆领,大袖,窄袖口,在领右侧钉纽袢扣一对。全身分作五大片:两袖、前片(包括大小襟)和后片。两袖各接一幅。大小襟各接一幅,两侧各打两个折,上窄下宽,无里。在后片的左右腋下部位各钉一个系革带的袢,每个袢长9厘米、宽2厘米,袢侧有细缎带一对,宽0.2、长20-30厘米,为一根对折。大襟与小襟的外侧各钉罗带两根(带长40、宽1.5-2.8厘米 ),以便系结。袖口缘边为素缎,里面贴边宽2厘米,大襟下摆内折贴边宽2.5-4厘米。实测衮服身长136厘米;通袖长233厘米、宽55厘米;挂肩41厘米;下摆宽150厘米;摆高80.5厘米、上宽66厘米、下宽85.6厘米;领圆周长32厘米、宽3.5厘米。

  衮服图案:

  衮服地纹缂织卐字、寿字、蝙蝠、如意纹,象征“福寿万代”。十二团龙分布位置是:在前后片正中自上而下各列三团龙,上部均为正面龙戏珠,前片中、下部均为升龙,龙首左、右向;后片中、下部龙的头向前片适相反;两肩饰为升龙,头向相对;左右两侧横摆上各二团龙,上为升龙、下为降龙,头向中间。在每一团龙的两侧,分别饰有轮、螺、伞、盖,或花、罐、鱼、盘长八吉祥图案中的四种;上部缂织流云四绕,下部寿山福海,波浪翻滚,相配自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左肩饰日,右肩饰月,背部饰星辰、山崖,两袖饰华虫,每袖各二。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分别列于前后片中间三团龙的两侧,左右对称。

  十二章纹是12种固定纹饰,织绣在天子及诸侯的袍服上,一种纹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这些纹饰都来源于古代部落的图腾崇拜,属于皇权神圣的象征。当然,“十二章纹”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审美价值。

  结合历史资料,认为帝王衮服上的图案,时刻提醒帝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时刻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表率,有以下含义:

  一,日;二,月;三,星辰——取其“责任在肩、光照天下、君临天下、普泽天下”之意。

  四,山——取其“言行稳重、江山永固、江山重要”之意。

  五,龙——取其“身为天子、智慧无限、随机应变”之意。

  六,华虫(也就是一种雉鸟)——取其“文采华丽、君子风范、如凤来仪”之意。

  七,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改绘一只虎、一只猴子)——取其“忠孝平安”之意。

  八,藻(亦即水草)——取其“冷静思考、纯正洁净”之意。

  九,火——取其“斗志昂扬、朝气蓬勃、无限光明”之意。

  十,粉米(又叫白米)——取其“感恩滋养、民以食为天”之意。

  十一,黼(绘制为斧的形状)——取其“果断决策、勇猛精进”之意。

  十二,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阴阳“辩证思维、清楚明辨”之意。

  衮服的图案都是一样的,都有特定的含义。制作一件衮服的工程量是相当大的,以现在的技术和人才来制作一件衮服是相当难的。由于现在缂丝人才比较少,想要找到一个缂丝技艺精湛的人缂制衮服的衣料很难,加之,缂丝的制作工艺比较复制,衮服的图案繁多,颜色丰富,工艺程序复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手工裁缝基本上没有了,现在裁缝都是用缝纫机缝衣,导致复制衮服在技术上就有一个难题,想到这,接受复制衮服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衮服制作:

  定陵出土的五件衮服,织造之精不同凡响。以缂丝衮服为例,此种工艺起源于汉魏时期,织造时不用大型织机,而是采用通经断纬、小梭挖织的技术,故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所用织造材料尤为珍贵,特别是大量地采用赤圆金织纬,是历代缂丝织物中极少见的,而大面积地采用孔雀羽绒线缂制龙纹,则使衮服金翠相映生辉,倍显华丽。此外,衮服还用了蓝、红、绿、黄等28种彩绒线,其经线为强捻丝线,每厘米的地子达22根;纬线全为不加捻的彩绒线,每厘米多达100根,经过这样的色彩搭配和工艺处理,缂织衮服的地子和图案上因经少纬密产生了很明显的竖向条路,使衮服的色泽更加富丽堂皇、厚重大方,从而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龙袍的制作过程很繁复,据古代宫庭档案记载,皇帝的龙袍一般是由皇帝直接提出制作要求,然后交派内务府下的如意馆,依据《大清会典》的规定,设计式样并绘制出重彩工笔的小样,然后呈皇帝御览认可。在这之后,依据所需工艺的不同,分别发往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的织造司制作匹料,其中江宁织造主做妆花工艺,苏州织造负责锦、缂丝、刺绣工艺,杭州织造专营纱、罗工艺,待各织造完成匹料的制作后,经水路将这些半成品运入宫中,再由宫内造办处下的织绣作坊承做缝制为成衣,交予皇帝穿用。

  根据清宫织造档案的记载,制作一件刺绣龙袍,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用时接近两年之久,一件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的龙袍需用去白银1000多两。

  在经过分析衮服的尺寸形状之后,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出土的衮服有风化现象,又为复制衮服加了一个难题----配色不准。当时,找到相关专家,把衮服的尺寸、形状、配色等解决之后,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复制衮服。

  为恢复衮服的本来面目,必须对原物进行“追色分析”和“经纬分析”,通过大量的前期研究把颜色、材料、工艺三者都复原,并能合理运用,才能为后期复制制作奠定成功的基础。

  定陵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958年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殉葬品,其中丝织物就有300多件。这些丝织品刚出土时,色彩极为鲜艳,还保持原有风貌,但一离开墓室,色彩很快就褪变,到后来就炭化变质成褐色,只有金线还在闪烁发光。丝强文物出土后不能翻动,一动就掉渣成为碎末,因而无法展出供人们参观。如果能够复制,那么,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丝织文物“红色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就可以重新展现出数百年前的丰采。接到复制衮服这个任务。通过多次试织,前后用了3年时间,终于将这件织造技艺早已失传的衮服复制成功。

  缂制衮服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缂丝制作的局限性,导致只能单人制作,期间,专门请缂丝大师来指导。大师从缂丝的历史说起,又结合文化说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说到了艺术,再说到工艺特点,把复制难点说出来,让我受益匪浅。大师又说举例说到表现出山石硬的质感,缂织时线条应抑扬顿挫,像<<宋人花鸟>>花草就是应用柔美结合圆润的线条,把花草灵动、秀美的个性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要强调的是树杆、枝叶和花瓣应表现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以颜色弱一光来表现,这样会比较生动和谐,还有你们之中水平好的人,缂织树杆时可不用画墨稿,直接在经面上缂织,凭我的经验这样织好的树杆会非常生动,有活力,和依墨稿缂织的差别很大,但一定是能把握的人可以去尝试”。大师又说人物图缂制要点,衣纹表现的不能太强,可不用这么深的颜色来表现,或用深色起头向下渐渐变浅、变细,使衣、衫、裙、裤根据人物所穿着的状态来表现质感,区别对待,薄的轻灵飘逸,厚的重垂合身,这样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还有就是边上的题跋文字,这一块应当十分重视的地方,书法文字的用笔一定要慎重到位,要表现出以缂代写的功能,千万不能浮皮潦草,应付了事。

  指导完之后大师又说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根本,大师真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让我对缂丝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为什么要接受复制衮服的工作?那不正是喜欢这一行业吗?就是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大师一身都在为保护和复兴缂丝文化在努力,我也正踏上了这条路。

  在定陵出土文物衮服的复制过程中,对染线技法,缂丝织法,机台装造等,都作了全面的研究,历经2年时间才把衮服制作好。当时把衮服制作完成,心里有一种成就感,却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失落感。

  本文总结:

  在现代化冲击下,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因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价格贵而濒临消亡,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中老年,其发展前景令人忧虑,必要制定规划加以保护。中国古代只有皇帝的衣服颜色最丰富,来体现他的权利至高无上。缂丝衮服就是当时的一件“奢侈品”。如今,中国没有特定意义上的奢侈品。国外奢侈品很多,往往奢侈品都是手工制作,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特色设计,有自己的特色工艺、个性定制、成本高周期长。那缂丝也应该是“奢侈品”,我们应该把缂丝创新出去,发展到我们生活当当中去,传承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外国人把苏绣制作到汽车内饰装饰上去,个性定制,我们更应该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发扬广大。一寸缂丝一寸金,我们应该深思这一句话。

  参考文献:

  【1】缂丝中的古今书画艺术.阴建华,李向红.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年

  【2】沈阳故宫缂丝书画作品赏析. 杨志强.收藏家.2013年,第4期

  【3】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人民网.2006年

  【4】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4年6月

  【5】缂丝史的珍贵资料. 张振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

  作者简介:

  范玉明,高级工艺美术师 ,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现为苏州经纶无尽织绣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