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提起刺绣,我们眼前就会浮现一幅“深闺绣楼,一张瑶琴伏案而卧,绣花架前静坐着一位乌丝轻盘,芙蓉玉面,秋水明眸的美丽少女”。 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虽属于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关键词:扬州刺绣 起源 刺绣
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它们有着各自的风格特色和艺术特点。提起刺绣,我们眼前就会浮现一幅“深闺绣楼,一张瑶琴伏案而卧,一边摆放着一摞摞整齐的书集,绣花架前静坐着一位乌丝轻盘,芙蓉玉面,秋水明眸的美丽少女,用她那纤纤玉指拈着细小的绣花针,在绣绷上忽上忽下的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绣架上的小笸箩里摆放着各色丝线,一幅鸳鸯戏水图,那鸳鸯并颈相依相偎,缠绵至极活灵活现,好似要从白绢上飞出一般。在旧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那诉不尽女儿心事的绣楼里,度过她们的锦绣年华,只能将所有的情爱和梦想都放在针线上,一针情来一线爱,绣出她们的柔情似水长。
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虽属于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之初,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王宫里的墙壁上就挂有华丽的扬州绣品。1980年在扬州西北天山汉墓出土的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这些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设色颇为细致,可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相媲美。
在“男耕女织”的古老习俗中刺绣俗称“绣花”、“洒花”、“扎花”、,在古代记载为“针凿”、“女红”,刺绣起源于纹身,在古代,原始人对大自然,对动植物极为尊崇,认为每个设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和非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特殊的神秘关系。
自从汉代出现刺绣画稿后,绘画对扬州刺绣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三国时,东吴孙权因军事需要,希望一个善于作画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势、行冰布阵之图画下来。丞相赵达将自己的妹妹赵夫人举荐给孙权,赵夫人积善绘画,巧思无双,还能在纤纤玉指间以彩丝织出云霞、龙蛇花纹的锦缎。于是,孙权就让她画出江湖、九川、山岳的地势图,而赵夫人则认为图画容易损毁:“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可以五岳、河流、城邑、行阵之形。”赵夫人精心绣制,不仅绣出了神州大地,山岳河流的自然景物,还标出了三国鼎立的城邑和军营阵列的势态,吴主孙权看后大悦,赵夫人的技艺之高超,被世人称为“针绝”。
扬州刺绣在唐宋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唐代,扬州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都会,手工业繁盛,刺绣业已很发达。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随行者有绣师,并带有许多绣品,其中有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绣千手像一铺、观世音像一铺等。刺绣在唐宋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据《旧唐书·后妃传》载,“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多达700人”,刺绣入宫,连公主等都亲自参与。到了宋代,刺绣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大江南北,而参与刺绣的对象也进一步扩大,加上文人们的积极参与,将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使画绣结合的精品倍增。
宋代是扬州刺绣的重要转折时期,即从唐代的绣佛像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当时的文人墨客倡导琴棋书画,寄情花鸟鱼虫,对扬州的人文艺术以致审美情趣的转移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扬州刺绣受其影响,以此为题材的绣品逐渐增多,出现了为人称颂的双面绣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乾隆年间,扬州著名画家管希宁夫人广陵王氏,才华过人,精于绣艺,曾绣有“玲珑绣塔”。
此绣塔层层周密,神采飞扬,高悬于堂中,凡礼佛者,无不吟诗顶礼赞叹,汪士慎称管夫人“东家善女性智慧,缕缕蝉联纤手忙”以赞其巧艺。扬州刺绣影响广泛,上至宫廷贡品,下至百姓家用,无不与其联系密切。自古扬城多绣师,向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至清代扬州绣工已逾万名,且历经二、三百年不衰。
由于宋、元两代的刺绣受到我国北方女真族的影响,在服饰上用金成为一种时尚。在刺绣中加以金彩,使得绣品益见华丽。元朝建立后,江南的许多知识分子或招安为官或隐居庄园,逐渐在南方兴起地主文化,纯欣赏性刺绣流派以仿绣书画见长,与书法绘画艺术结合,与民间刺绣工艺分离。平绣类的针法处理技巧更为细腻化,并目不断创新。
清代前期,清廷通过江宁织造和两淮盐政经常向扬州征收手绣贡品。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全宗进单》的记录,乾隆年间两淮盐政向宫廷进贡各式缎绣龙袍、龙褂有12袭,各种手绣小件如香袋、迎手、靠垫、榻垫、靠褥、插屏、绣墩等共60多件(对)。
扬州八怪的画作对扬州刺绣的影响更为深厚。有郑板桥的《竹、兰》黄慎的《捧花老人》李鱼单的《鱼》,还有近代画家刘旦宅的《太白醉酒》、《唐人击鞠图》、《屈原》等一些做品。
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中国优秀水墨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高雅、传神的艺术风格,使其在刺绣界独树一帜,扬州刺绣的每件作品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雅致,工整,光洁。绣师们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它们有着各自的风格特色和艺术特点。
绣制扬州水墨写意绣时,用丝线的粗细和不同色调的线色来表现“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以及黑白、浓淡、干湿的“六彩”效果。针法注重疏密有序,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从而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神韵,扬州刺绣以精工细作而著称,一副较大的作品需耗时数年时间,某些精细部位需用一根丝线的几十分之一。扬州刺绣选材一般来自于历代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是对美术作品的再次创作,一件成功的刺绣作品能超越原作品所不及的精妙之美。使其具有更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发展历史上,刺绣艺术一直占有这重要的地位。刺绣即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中国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因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现下许多年轻小伙伴们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刺绣是手工的,是传统的,更是心灵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女红“刺绣正在日渐稀少,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有责任和义务去寻找和继承这即将消失的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2】刘宁.近代以来苏绣艺术嬗变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3】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4年6月
【4】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
【5】王树良,张玉花.中国工艺美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作者简介:
李娟,1986年出生,江苏扬州人。致力于刺绣制作,在制作仿古山水绣,水墨写意绣方面己有一点成果,制作的作品近年己能在全国大赛上获奖。
刘安兰,1975年出生,江苏扬州人。擅长仿古山水绣,水墨写意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