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人们只知道宜兴有紫砂,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宜兴有青瓷,现在宜兴市政府打出振兴青瓷的旗号,是卓有远见的,也是有深远意义的。”2008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袁南征如是说。宜兴青瓷,作为中华青瓷的源泉之一,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新中国诞生后,宜兴青瓷重获新生,直至本世纪初,“谈青窑艺”,掀起了宜兴青瓷的热浪,告诉世人,宜兴并不仅仅只有一把紫砂壶。“谈青窑艺”扛起的大旗,被视为宜兴青瓷的再度回归与崛起。
关键词:青瓷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引言:宜兴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宜兴原始青瓷始于三千年前的西周,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文化,为宜兴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谈青窑艺”是由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唯一传承人谈志坚大师继承传统,以陶都特有的紫砂五色土入釉,研制出新的“宜青釉”,并融合紫砂、均陶及其它制作技艺而开创的全新的青瓷门类。
青瓷是中华瓷器的起源,有“瓷器之母”之称。宜兴青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①载“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 前771年)江苏境内开始生产原始青瓷”。
宜兴本地出土有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原始青瓷等(国家和地方博物馆均有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丁蜀镇西南周家村均山附近发现三处晋代窑址,以此揭示了宜兴青瓷的历史渊源,因而被载入史册。对上述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窑址,国务院已将其列入国家一级文化遗产并予以保护。
“人们只知道宜兴有紫砂,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宜兴有青瓷,现在宜兴市政府打出振兴青瓷的旗号,是卓有远见的,也是有深远意义的。”2008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袁南征如是说。宜兴青瓷,作为中华青瓷的源泉之一,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圣陆羽的《茶经》称晚唐越瓷为类玉、类冰;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自清乾隆后,中国青瓷几乎整体休眠了二百余年。
新中国诞生后,宜兴青瓷重获新生,直至本世纪初,亲眼见证建国后陶都青瓷几番起落的宜兴青瓷泰斗级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谈志坚先生,带领当地一大批技术骨干,怀揣着毕生夙愿,亲手创办了“谈青窑艺”,掀起了宜兴青瓷的热浪,告诉世人,宜兴并不仅仅只有一把紫砂壶。“谈青窑艺”扛起的大旗,被视为宜兴青瓷的再度回归与崛起。
宜兴青瓷之原料配制:
宜兴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陶瓷原料,青瓷用的粘土与瓷石主要分布于宜兴茗岭、柏山和湖㳇的板门岕,是含铁量较高的陶瓷粘土,断面呈浅灰或黄色,较为致密。原料以石英、水云母,长石为主,并伴有蒙脱石、多水高岭石等,经由几十道手工工序严格筛选及加工配制而成,是烧制青瓷并反映宜兴青瓷地方特色的瓷土原料。
宜兴青瓷之成型设计:
在成型设计上,谈青窑艺传承了全手工拉坯成型,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吸收泥条盘筑、打片镶接、旋转拉坯等最传统、原始的陶瓷成型工艺,使作品更富张力和灵性,更能体现出陶艺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赋予这些古老技法以新的艺术生命,使之具有生命的活力和文化的内涵。
在规格上,谈青窑艺首创大器型手工拉坯,成功克服了大器型成型难度大、烧窑成功率低的缺点。在青瓷的鼎盛时期,最大的尺寸只能达到直径30cm、高50cm,而谈青窑艺最大的器型达到了直径90cm、高100cm,创历史之最。
宜兴青瓷之装饰手法:
谈青窑艺的装饰手法丰富,首先是注重传统技法的精工细琢,同时又吸收了紫砂、均陶、彩陶、精陶等“五朵金花”的装饰工艺,将刻画、浮雕、堆花、窑变、飞红、纹片等融入到青瓷创作中,使其呈现出新的艺术效果。比如“窑变”,通过技法细节的创新,不仅保持了似夕阳晚霞般色泽变幻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更加自然,更加诗情画意。
宜兴青瓷之首创工艺:
谈青窑艺在传统中求新求变,成功研发出了刻胎、填色、刻釉、复釉、变釉、手工彩绘等多种新的工艺,为青瓷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青瓷结合紫砂陶刻的手法,可以说是装饰手段之首创。这些工艺使作品焕然一新,形成了动与静、刚与柔的变化;拙与逸、浓与淡、轻与重的对比;繁与简、疏与密的不同,以及远与近、虚与实独特互置的艺术表现,观来充满了神奇的韵味。
泱泱中华,文明遗世。先民用智慧的双手,经过火与水的洗礼,铸出青瓷之“魂”。
宜兴青瓷之施釉技术:
谈青窑艺在传统釉料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新配方、新工艺,与烧制工艺相匹配,从而达到了超越历史的艺术效果。其釉色“青中泛蓝”,似玉胜玉,被国际上誉为“东方的蓝宝石”。釉色深重处,犹如风平浪静的远海,映着天高云淡的青黛,显得静逸而清雅;釉层薄处,则清丽明亮,大有不染一丝俗世尘埃的明澈与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之釉色境界。赏玩这样的器物,便不由自主地进入安详、和谐的状态,心迹一派空明。
宜兴青瓷之烧制技艺:
宜兴青瓷的烧制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其烧制环节极富特色,包含素烧以及釉烧。坯件干燥后施釉,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方可进入正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9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300度以上,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成品。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有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谈青窑艺”,已经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志坚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的省级唯一传承人。而除他和传承人谈珂之外,“谈青窑艺”还拥有大批青瓷艺术人才,拉坯、雕刻、堆花、陶刻、手绘、烧制等各种不同工艺工序齐全,形成了完整的创造生产与产业推广体系。
不难看出,如今的宜兴青瓷比以往的发展思路要开阔许多,“谈青窑艺”还与全国多所重点专业高校合作,旨在吸收新时期专业艺术意识理念,并培养潜在的宜兴青瓷的传承人。今年,就有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大师前来参观,纷纷被谈青窑艺各大展馆的艺术珍品所吸引、震撼,种种迹象表明,这仅仅是当代宜兴青瓷发展的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 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
朱慧慧 女,1982年生,江苏宜兴人,工艺美术师,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谈青窑艺”产品规划与品牌推广的主要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