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倔之,古文献说它是“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1】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红泥矿大系中,有一种原矿以鹅蛋黄为主«阳羡名陶录»称“石黄泥”又称“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亦高,收缩率达30%,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仅约6--7成,故常用来制作小器件,朱泥大红袍更为朱泥中的精品,明清以来一直是制作茗壶的极品材料,其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2】
关键词语:朱泥 大红袍 成功率
一、朱泥大红袍特性
虽然朱泥属于红泥大系,但是朱泥却是属于红泥中的精品,并不是所有的红泥都属于朱泥范畴,只有当深黄色的朱泥,在各个特性达到最高品质时,(泥性最软,质感绝对细腻,油性感最强)经过1150℃的高温烧成后,再经过8--10泡茶后,会从里向外产生油脂,透出鲜红娇嫩的光泽,形成包浆,且久用后色泽渐成暗红带紫色,此为世人常说的朱泥极品大红袍,那种越泡养越漂亮的愉悦感只有拥有纯正朱泥的大红袍壶的朋友才能体会到。
本人于2000年左右在较为偶然的情况下得到了一批宝贵的朱泥大红袍原矿,从此开始了朱泥大红袍作品的创作,摸索之路近年略有小成。
红泥原矿与朱泥大红袍原矿是有很大不同的,红泥的收缩比在10%左右,而朱泥大红袍的收缩比能到30%还多,所以原矿朱泥壶难见容量在300cc以上,并且光器居多,花器因难度更大极为少见。本人为突破历代制作大红袍者难成花器及超大器形的局限,做了较深的研究和尝试。
二、朱泥大红袍花器的制作方法和经验
本人之前制作常规泥料为主,明白没接触过朱泥的制作者都会感到生疏而棘手,即使是制壶工艺师,成型老手也无法很快掌握其特性,必须经过长期的摸索,才能逐渐适应朱泥的特性,制作朱泥大红袍花器,首先从打身筒时就要掌握泥料的燥性程度,其次打身筒的方向、顺序、收口的幅度与泥片厚薄的均匀度都必须绝对一致,必须熟练而巧妙地掌握,因为泥料本身在烧制过程中的规律是一致的,厚薄不一其收缩就不相同,所以为了保证泥片的均匀,在常规泥料的制作的工序上,必须使用竹制直尺,在泥片上反复、拉匀、使泥门更紧密、均匀度更一致,朱泥大红袍收缩率大,整体拉力也随之增大,壶身成型过程中稍有不慎变形,开裂、敲打痕迹过大,等。这些毛病都为出现,整体作品将前功尽弃。
因此朱泥大红袍收缩比大而导致变形大,而变形大是产生开裂的原因,在制作过程中,要使得壶身、壶盖、壶嘴、壶把都保持厚薄的均匀,光器制作过程中壶嘴壶把尚可以达到相对均匀,但是花器的壶嘴、壶把多为不规则,不对称的形状,所以必须要注意添加装饰泥的干湿程度与主杆的粘结到位,花器壶嘴安装更是一个难关,即使厚薄度掌握好了,如不慎将壶的内面挖毛糙了,烧出来的壶就会出现“内开”现象,并在壶的外面产生一条凹线,实际上壶内就会有一条裂缝线,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制作时精益求精,不可疏忽、大意,所谓一步不到步步不到。
三、朱泥大红袍花器的烧成方法和经验
为了保证朱泥大红袍花器的成品,烧制也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术,特别是朱泥大红袍品在制作完成后必须严格按照阴干-烘干-预热-高温-冷却这个顺序过程,朱泥大红袍泥料密度高,气孔极小,水分易散发不出来,只能用时间来克服这个问题,甚至高温带时间也必须拉长而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制过程中比较活泼,特别是在最高温度时相当剧烈,这是高结晶度泥料的特性,再则是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稍有过快就会出现惊破而损坏作品。
朱泥大红袍花器的烧成,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即进窑时胚体的干湿程度颇有讲究。烧制的过程既是物理反应,又是化学反应,朱泥里所含的一些天然半氧化物,都必须有水分的参与在高温中完成终变。故胚体不能过干,当然也不能过湿,湿度的拿捏要在实际工作当中依靠经验而掌握,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温度,最后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是空气的湿度,气压低时由于空气张力增加,加上含氧量减少,对朱泥大红袍壶的烧成是一个不利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烧烧制出来的壶,其主要不足是色泽差,而色泽不好,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实际效果没达到,所以朱泥大红袍壶的烧制,还必须取决于天气状况。
有时一把大红袍花器的制作时间长达数月,这并不是说一把坯壶拿在手里摸30天,而是边做边放在套缸里湿润,润透了再做,有时候每天只能做5--6个小时,制壶周期是指从打泥片开工至坯壶完工的整个时间,在这个周期中往往有许多缺陷、毛病都在日复一日的修制过程中发现,最后给完善,这个过程中对整个壶体的造型也是一个揣摩、审视、逐步完善的过程。成功是建立在反复失败的基础上。
虽然在研制过程中碰到了诸多困难,但每次的失败都给我灵感和启发,让我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直至成功。做壶的态度也是一种潜心付出的一种福报,我无疑是幸运的,我会用这种幸运继续鞭策自己,继续攀登做人的态度,只有不断去钻研去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我坚信这次的成功会对我紫砂高峰攀登的一种极好的鼓励。
参考文献:
[1](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2]«阳羡名陶录»
作者介绍:
吴俊杰 ,男,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手工制作紫砂,江苏陶瓷协会会员,职业紫砂鉴定评估师。现任职于江苏爱涛艺术精品有限公司从事紫砂壶的制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