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州乱针绣的发展及价值

[日期:2015-08-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刺绣,是中国最古老的技艺之一,也是“女红”中的一员。“女红”作为中国最早的纤维艺术,在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画理与绣理结合的乱针绣,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及刺绣领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交流的价值。

 

  关键词:乱针绣 刺绣 杨守玉 陈亚先

 

  一、常州乱针绣的起源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是20世纪20年代初。创始人为常州武进人杨守玉先生,其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同时随表姐学习刺绣,后又受表兄刘海粟影响喜爱绘画,因此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油画。她注重绘画与刺绣的内在结合,“学刺绣者必先学绘画,绘画造诣愈深,刺绣方法就会变化愈多”。她刻苦钻研刺绣艺术,凭借她对现代艺术的酷爱,将西方绘画观念和传统刺绣艺术结合起来,于1928年创作了中国刺绣史上第一幅乱针绣作品《老人头像》。她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创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乱针的出现,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因其绣法自成一格,成为我国刺绣工艺美术界的一个创新品种,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陈亚先先生是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在杨守玉之后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常州的乱针绣事业,也是常州仅有的两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在杨守玉先生的引导下,陈亚先领会了西洋油画创作理论;学会了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染色,以不同线色混合来表现绣品空间的立体感以及绚丽的色彩性;掌握了通过丝线的不同走向来顺应其在光照下顺逆变化的技法。她不仅熟练掌握了乱针绣的基本技法,而且在乱针绣中难度最大的人像绣创作上青出于蓝,有着不少独到的见解。1960年,以乱针绣为主要研制品种的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挂牌成立了,陈亚先全面负责技艺辅导和质检工作。使常州乱针绣在中国刺绣领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常州乱针绣的特征及其艺术价值

  艺术大师刘海粟对乱针绣有极高的评价,说乱针绣“就布帛上任意为之,即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洽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乱针绣的出现突破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刺绣针法,它的意义在于一个“乱”字,有人认为乱针绣的乱是没有规律,随心所欲的针法,本人认为不对,乱针绣的针法是把各色丝线交叉起来,层层铺设,重重叠叠的加颜色,使各色丝线线条或隐或现,在观者视觉的作用下,调和出新的色彩,构成变化多姿的艺术形象。乱针绣的“乱”字,应该是:乱中求变化、乱中求统一,乱中把形象绣活。因此说:乱针绣的针法是乱中有序,是有章法的。

  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但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的变化,当光线强与弱时,当放在明处看与放在暗处看时,当正面看与侧面看时其效果均有不同的变化。油画上二种颜色混合就变成另一种色相,原来的二种色用不再存在,而绣面上二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二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绣的独特风格。乱针绣的色彩可绚烂到犹如天边燃烧的彩霞,也可忧郁到如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走过的女孩。形成了绣的独特风格。

  某种意义来说乱针绣其实就是一种以针线作画的造型艺术,由于具有用针绣“调色”的功能,乱针绣打破原先传统刺绣的限制,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描绘写实的形象,可以自如表现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可以绣出油画和素描的效果,可以绣人物、静物、动物、花鸟。山水等各种题材。然而,它并不是对西洋画简单的再仿绣,特殊的材料和技法赋予了它独特的工艺美,线条的布局和走向,丝线的光泽,任性的构思,灵活的针法,堆砌的色块,饱满的纹理,都能使作品达到其它绣种不可替代的效果。从比针绣到乱针绣,看似简单的转变,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决非仅仅增加了一种刺绣品种,而是艺术思想的突破,是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说乱针绣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油画效果,立体感强。

  让我们仔细地观赏这样一副绣品乱针绣开国大典,撇开其艺术性不说,单是时间,就需要经过艺术师们花费数月的时间来完成。从临摹、铺底、上色、调色,直至修改,艺术师们将根根细细的丝线"劈"成几丝、几十丝,小小的绣花针在手中上下其飞,挥洒自如,而色彩斑斓的各种景物就慢慢显现出来,观之生动,栩栩如生,魅力十足。从技法上说,没有二样的事物可以用同一种针法来表现,尤其体现在人物、动物的眼睛上,需要有极高的手法,才能传神的点出所描绘对象,达到最恰当、最逼真的表现艺术!乱针绣的工作过程比一般刺诱要复杂得多,每一幅作品,耗费的时间十分漫长,如一幅40CM×5OCM的规格的人像绣品,其工期达三个多月。有的精品曾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乱针绣作品流传在市场上的很少。

  三、常州乱针绣的发展及现状

  乱针绣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识”,单是常州人,对其认识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过去,乱针绣只是作为政府馈赠的礼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礼物交往,在市场上难觅其踪;再加上价格昂贵、继承人的缺乏,这一绝世技艺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更难以占领市场。不过近几年,随着坚持不懈的推广和宣传,已渐渐为大众所了解,也渐渐推出了许多新的作品面向大众。而且,乱针绣的艺术收藏价值也越发明显,丝线经过特殊的处理,绣出作品后,以镜框保存,可历经百年不腐、不褪色。有人甚至以绣品来代替婚照,作为幸福的见证可谓一大创新。

  乱针绣作为及其珍贵的观赏品与珍藏品日益博得世界的关注及国内收藏家的喜爱。曾先后为多国元首和名流定制肖像。常州乱针绣是当今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多件精品被国内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屡被作为国礼赠给多国元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媒介物,成为中外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初曾致函郭沫若先生,推荐介绍乱针绣作品参加国际性交流展览。画家程十发先生参观乱针绣作品后挥笔书写“千针万线绣出气象万千”。日本著名汉学家水原渭江博士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成果累累,他对乱针绣艺术情有独钟,在研究欣赏之余,多次在日本宣传演说,推崇乱针绣当作珍品收藏。有些文化商人也将目光投入乱针绣艺术作品,制定计划进行专题开拓市场。日本、美国、英国等地的一些艺术公司都曾举办过各种类型的乱针绣作品展览。应该说,乱针绣的艺术生命力正在得到广泛提升,乱针绣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乱针绣艺术必定能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起到增光添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淡如菊—杨守玉传》钱月航,中国文联出版社

  (2)《乱针绣技法》任嘒闲、周巽先、张美芳,轻工业出版社

  (3)《常州三宝之乱针绣》王宗灵,豆丁网

  (4)《常州乱针绣研究结题报告》蒋乔木,豆丁网

  作者简介:

  方雪明,1985年12月生,江苏常州人,助理工艺美术师,工作于常州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