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技法在木雕浅刻作品中的运用

[日期:2015-09-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传统木雕有圆雕、浮雕、阴刻等表现手法,笔者从事木雕工作四十余年,在木雕创作中不断寻找突破,近年来尝试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到木雕浅刻作品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木雕浅刻作品是在阴刻的基础上,表现出深浅浓淡的变化,使画面呈现笔墨韵味,同时,漆面的深色与木板的原色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画面的立体效果。简而言之,木雕浅刻就是中国画在木板上的再创作。木雕浅刻艺术是对传统木雕的创新和突破,与传统木雕相比,它少了一些匠气,多了几分气韵生动,值得深入探索。

 

关键词:中国画  技法 木雕浅刻


一、中国画技法的概念

中国画的技法,可以理解为用笔、用墨的方法,“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中国画是极其讲究笔墨的。那么何为笔墨,从技法层面上讲,“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两者相辅相成,以达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是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巨大冲击,中国画技法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笔墨技巧问题,清代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道出了笔墨无情,但作画本身是融入了画家的意志、情感。因此,中国画技法并不单纯作为一种技巧和描绘手段而存在,它也是画家内在精神的体现。

 

二、中国画技法在木雕浅刻作品中的运用

木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古代木雕常运用于建筑、家具、佛教造像等领域,伴随着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木雕逐渐吸收中国画的精髓,使木雕更趋向艺术化。但是木雕借鉴中国画的构图、表现技法,由工匠们进行制作,大多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纵观中国雕刻艺术史,明末的张希黄以竹的表皮作书画,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把国画在纸面上的笔墨效果,巧妙地运用到竹刻中,所刻画面兼备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这种刻法也就是“留青竹刻”。笔者通过对雕刻艺术的研究,又从留青竹刻中得到启示,深感木雕可尝试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以达到摆脱匠气、提高品位的目的,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开始探索木雕浅刻的创作方式。木雕浅刻与传统木雕有所不同,它不像传统浮雕是利用雕刻的深浅来表现立体感,而是在阴刻的基础上,表现出深浅浓淡的变化,使画面呈现笔墨韵味,同时,漆面的深色与木板的原色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画面的立体效果。简而言之,木雕浅刻就是中国画在木板上的再创作。

 

1、写意画技法在木雕浅刻作品中的运用

“勾”即勾出物体的轮廓,也就是线条,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因此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等种种区别。在木雕浅刻创作中勾勒线条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要根据画稿中线条的方向、力度、粗细等确定用什么刀,如何运刀,一般常用的刀法有平凿双勾和三角凿挑线,双勾线条更适合于写意画中的线条,刻出的线条犹如毛笔所绘有抑扬顿挫之感。

“皴”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历代山水画技法中就总结出了披麻皴、斧劈皴等十几种皴法。在木雕浅刻作品中同样需要皴法来表现物体的纹理和画面的明暗空间,所用刀具以刮刀为主,按照勾勒好的线条,如作画一般在木板上刮、划、刻,表现出皴的效果,用刀如用笔既要随心松弛,又要控制有度。

    “点”即点苔,清代钱杜《松壶画忆》中写道:“点苔一法,古人于山石交互处,界限未清,用苔以醒之。”它是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等形状,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中国画中点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迅速提起。在木雕浅刻中的点亦是如此,用圆口凿在木板上轻轻一啄即收,苔点的大小深浅可随刀法的灵活运用而变化丰富,有的沿山势脉络落刀点去,有的于山石重叠处层层加点,总之,点苔需审时度势,不可轻率下刀,何处该聚,何处该散,要做到胸有成竹。

“染”是用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写意画中,染是对皴、擦、点的必要的补充,使笔墨协调统一于整幅画面之中,此外也常渲染云和水。在木雕浅刻作品中,“染”可以理解为对画面黑白灰效果的整体调整,这就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中国画基础和全局的掌控能力,才能巧妙地利用木板上黑白灰的层次来表现墨色的深浅浓淡。

 

2、工笔画技法在木雕浅刻作品中的运用

工笔画的特点是精勾细染,工致细腻,它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工笔画中所提的用笔主要是勾线,古人积累了多种线描方法,单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衣褶纹就有十八种之多。在木雕浅刻作品中,要表现出工笔画的工整细致,线条也是重要的因素,用三角凿刻出的线条犹如中锋用笔,均匀流畅,适合于表现工笔画风格的浅刻作品,用刀时按照线条的曲、直、粗、细随时调整刀具的方向和角度,使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

    工笔画中的用墨主要是渲染,是同时用色笔和水笔,先着色笔,再用水笔把颜色渲染开,使其形成色调渐变,衔接自然的效果。在木雕浅刻作品中,明暗的层次与工笔画正好相反,画中染得越深处,板上刮去的越多,露出木头本色,而画中越浅处,木板上刮出越少,与漆面相接,形成渐变融合的画面效果,整体风格如工笔画一般精致细腻。

 

三、中国画意境在木雕浅刻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画的技法表现,归根到底是为了表达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绘画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的想像空间。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就是抒发主观情感,追求意境,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画家品性、情绪、感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墨意境时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例如,有的笔墨呈雄奇高古、老辣纵横、淋漓痛快,也有的婉劲含蓄、仙风道骨、飘逸洒脱,诸如此类能够给观画者产生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这就是中国画技法生发出来的意境。   

在创作木雕浅刻作品的过程中,模仿画作的笔墨技法,加上作者的主观感受,作品也能呈现出独特的意境。例如,笔者创作的唐诗系列作品,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 《竹里馆》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诗中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自己僻居在深林之中,只因有明月相照,并不感到孤独,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宿建德江》刻画出一幅秋江暮色,羁旅夜泊的景象,虽不见“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自然而然给人一种淡淡的离愁。全诗在这种情景之中,显示出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细腻,千愁万绪油然而生;山石、松树笔法苍劲,秋意正浓;水面、杂草又增添了一份冷寂孤独之感。可见,木雕浅刻作品常常是技法表现与作者感受的融合统一,作品只有表现出一定的意境才具有生命力。

 

四、结束语

木雕浅刻艺术是对传统木雕艺术的创新和突破,与传统木雕相比,它少了一些匠气,多了几分气韵生动,给人的感受更接近于中国画艺术。木雕浅刻作品的创作,要求作者同时具备一定的书画造诣和扎实的木雕技艺,才能在创作时以刀代笔,游刃有余。木雕浅刻作品题材丰富、创作灵活、格调高雅脱俗,值得深入探索,并不断运用到木雕创作中,从而提升木雕艺术的品质和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笃芳《木雕制作技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4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10.4

[3]吴蓬《中国画绘画语言.笔墨图说》荣宝斋出版社2011.11

[4]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8

[5]顾平《艺术专业论文写作教学》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

钱如祥,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57年生于江苏常熟,1973年开始从事木雕工作至今,所创作品以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用精湛的木雕技艺和浓郁的文人意蕴,传承了“苏帮木雕”的艺术风格,还将中国的绘画、书法艺术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作品用料讲究、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意境深远,常参加国、省级的专业展览并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