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在扬绣作品中的体现

[日期:2016-01-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画家创作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原则,更是欣赏原则。扬绣中的仿古山水绣以针代墨,融画理与绣法于一炉,能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去布置丝路针法、确定线条粗细、完美晕色,表现笔墨情趣,从而使原作的意境得到进一步升华,更富有想象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仿古山水绣 扬绣 意境

 

  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在中国画中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阙和台阁上,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末唐初青绿山水画的面目,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元代由于社会的特殊性,山水画淡于教化而重自娱,强调高逸脱俗。明代初期,激愤的宋画重新兴起。清代的绘画,继续元、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

  二、何为“意境”

  中国山水画讲究构图和意境,画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对具体的物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然后用笔墨的形式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把画家的主观意识表达出来,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它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概括性、艺术性。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中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形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意境即造化和心源的合一,就粗浅的方面说,意境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感的交融渗化。中国山水画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是指在作品中应有一种含蓄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东西,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弦外之音,画外之意。

  扬绣特征与仿古山水绣中意境美的体现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扬州刺绣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之作,画稿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加上绣工精细、山水层次分明、亭台楼阁及人物树木比例准确,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优秀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在绣坛上独树一帜。

  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之作,画稿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优秀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在绣坛上独树一帜。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的精细绣著称,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仿古山水绣多取材于宋、元、明、清名家中意境高雅、层次清晰的山水画作品,最能体现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美。作画者特殊的构图方法、独特的笔墨韵致是山水画意境形成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刺绣者在绣制前应用心体会每幅作品的构图和意境。只有读懂画稿,深入了解作品的主次关系、虚实关系和色彩对比关系,将画理与绣理融为一体,才能在绣制过程中准确把握好笔墨的枯湿浓淡和画面的虚实主次关系,才能绣制出形神兼备富有意境的作品。下面本人以参与绣制的《赤壁图》为例谈谈个人浅见。

  单面绣《赤壁图》是是明代代表性的画家仇英的作品,在这幅《赤壁图》就能看见披麻皴、斧劈皴等典型皴法,皴笔绵密画风工整细腻。赤壁图本幅则为纸本而略长,后段多了苇汀浅屿、石桥曲涧、秋林霜浓、云房窅深等等山间夜景。此画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画苏轼携友泛舟夜游赤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秋高气爽、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布局爽朗、明媚,用笔工细绵密,敷色淡雅清丽,技法纯熟稳健,具有笔致墨韵,为仇英佳作。我在山水刺绣的过程中避开单面绣丝路单一的缺点,大胆的运用丝路的变化来表现山峰层次的变化,飘渺的意境。在对远景、虚山的刺绣上,用虚针、套针、接针等针法,采用黄、绿等多种色线相拼,根据画稿的明暗体现山色的变化,绣出远景的美丽景色。用直斜、竖斜、横斜、铺等针法,2-3丝的丝线绣出了前景细密紧实,粗疏阔略,连绵不断的层次结构,使这幅作品的情与景、趣与形融为一体,弥漫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气。在近山及实山部分采用2-3丝来绣制以体现山的厚实。在绣水时,色线仅用了“蚕丝”的1/42来表达水的波光粼粼。针法注重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从而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笔墨精神及其中的意蕴,扬州刺绣素以精工细作著称,一幅较大的作品往往耗时数年之久,某些部位的细微之处甚至用一根丝线的1/64绣制。作为单面绣,从另一面来观赏更能体现出作品的立体感、飘渺感,从而充分表达出原作者的原创意境。该作品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扬绣中的仿古山水绣以针代墨,融画理与绣法于一炉,能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去布置丝路针法、确定线条粗细、完美晕色,表现笔墨情趣,从而使原作的意境得到进一步升华,更富有想象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清朝丁佩.《绣谱》中华书局.2012.2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

  作者介绍:

  蒋明秋,女,1958年出生,江苏扬州人,第五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扬州市非物资文化遗产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77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至今37年,擅长人物、水墨写意绣和仿古山水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