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绘画在观念、技术及形式方面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绘画艺术无论在创作方式还是创作观念上都对刺绣产生了深刻影响。借鉴绘画艺术进行刺绣创作是刺绣者必要的手段。“善绣者必善画缋,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
关键词: 绘画 刺绣 创作 影响
绘画与刺绣,有斩不断的关系。刺绣就是在绘画基础上进行制作的。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曾说,“善绣者必善画缋,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学习刺绣的人应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再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步攀登刺绣艺术的高峰。据《正则绣》一书记述,杨老师兼备绘、绣两方面的素养,既擅长传统的刺绣针法,又熟悉西洋画的笔触、色彩。她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思之有变,越传统绣之规矩反复试绣,终于创造了一个新的绣种----乱针绣。它的问世是对传统刺绣艺术的重大突破。
一、绘画艺术与刺绣的区别
绘画艺术和刺绣艺术在表现意图、创作方式(过程)和最后的展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纯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慰籍,对于“作品”是否可以为他人所了解、接受,一般不在他的主要意图之内。作品与观众的初次邂逅只是简单的、感性的交流,其语言涵义是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也是纯绘画的特殊之处和迷人之处。而刺绣工作者的表现意图大都是根据一定的绘画图案,着重在于把绘画内容确切地表达,与大多数观众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他们的创作内涵。在制作过程中,绘画艺术创作者可以按自己的思维去发挥,操作画笔完成作品。这样,画家的主观情感不可避免地凝固在作品上了。而刺绣艺术的制作从开始就要遵循制作上的规范,由制作者按照已有的图像选择并决定适当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理性活动占主导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来刺绣的
二、绘画对刺绣艺术发展的影响
绘画艺术对刺绣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在技术和物质方面,刺绣者普遍利用绘画素材,进行创作构思,以及把图像制品描绘或打印在底料上。由此可见,刺绣最直接、彻底地借用了绘画技术。
其次,是形式方面,素描是西方绘画造型的基础,它利用不同的线条组合构图,更为生动活泼,或是利用黑白灰的构成创造出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形式语言。杨守玉老师在刺绣艺术表达形式上进行了更大的拓展,各式各样的视觉材料形式及其表达都可以为创作刺绣作品所借鉴。比如,她的学生任嘒閒大师所绣的《列宁肖像》,在线条的聚散、分合、粗细、点线面的配置和韵律运动方面,均表现得淋漓尽致,突破了传统苏绣的表现形式,取得了素描一般的艺术效果。
刺绣艺人大多师法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苏绣艺术作品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如我根据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画的传世精品《百骏图》创作的刺绣作品《百骏图》。郎世宁就在《百骏图》中借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加上西洋画的透视关系,描绘了《百骏图》皇家牧马场一百匹马放牧游息的场面,百马意态迥异,形神毕备,又意趣如真,笔尽而意存。原图中有两棵参天的老松树,曲折的枝干、茂密的针叶、斑驳的树皮。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的帐篷,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倦怠地或坐或卧在帐篷前,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然后由一匹浑身滚圆的白马,引出了后面千姿百态的群马。在草地上,一群肥瘦不一的马匹各自在觅食、躺卧、翻滚。远处一个牧者正用套杆套一匹跑远的马,另一牧人则在赶拢跑散的八、九匹顽皮淘气的小马驹。同时在树木坡石边逐渐出现了一片湖水,马匹则在水边嬉闹。一个牧人正站在水里为一匹高大健壮的花马洗刷,另有一小群马在一个骑马的牧人带领下,泅过不宽的水面到对面去。一侧还有一个手持套马杆的牧人。
我选好《百骏图》画稿后,将画稿进行白描,把原画勾勒下来作为刺绣的底稿,把塔夫绸上在钢管绷架上,把白描画稿辅在下面,再把白描底稿描绘在塔夫绸上面,然后就是选线,定针法。整幅画构图繁复,虚实处理十分讲究,马匹河川人物的聚散富有节奏感。
因为作品中有西洋绘画的虚实关系和质感,比较适合苏绣乱针绣的表现,所以我根据这一特点,借鉴了一些表现西洋画的手法,用了1800多种线色,用乱针绣、细平绣等针法表现《百骏图》皇家牧马场一百匹马的宏大场面,力图用丝线去再现大师用笔墨描绘出来的那种美的境界。山坡、草地,等景物适用“乱针绣”,绣出来的草会有随风拂动的动感和河水的流动感;马匹等物,就用“细平绣”和“散套针”绣,绣出整个马膘肥体壮的质感;一些树木用“散套针”绣,绣出了柏树等树木比较茂密旺盛的特征。
作品《百骏图》在刺绣手法上,充分借鉴了了郎世宁画《百骏图》的欧洲绘画注重明暗、立体感、解剖准确及透视的特点,使绣幅别开生面。为了表现原作的风貌,绣制的时候采用了“细乱针”等针法,体现了人物的丰满、面部神态的安祥以及衣着的飘逸的动感;绣出了马匹的轻盈的步伐,似乎有一种节奏感,衬托出阳光明媚的春季,鸟语花香的环境气氛,画面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刺绣的时候,我紧紧把握原作的特色,用刺绣针法的机理效果体现了这幅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的艺术价值。
苏绣艺术在宋以后一直与中国画紧密结合,并不断从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绣面虚实相间极富有立体感风格。
我们通过对绘画的审美表现做一些研究,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技术处理方式上一般有三方面的选择:首先是语言叙述方式的个性化,如罗中立、韦尔申的作品等,这类作品中画家把画面的模特形象私人化了。其次是物象(绘画对象)选择的非常化;作品选择非常见的绘画对象,例如庞茂琨《触摸》系列作品,选择一般画家不选择的对象或场景,使作品内容新奇。还有就是画家关注点的固定化和线索化,画家的关注点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锁定某一对象或者某一事件,如中国画家忻东旺的作品、宫立龙的作品等。当然,大部分艺术家在作品当中并不是单一的利用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技术,而是多种方式、技术和观念并存。仔细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发现绘画艺术无论在创作方式还是创作观念上都对刺绣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极大地推进了刺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2】吕去疾著《正则绣》 正则绣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卢淑英,1977年生于镇湖,工艺美术师。其绣品乱针平绣相融、所绣精品获得过国内诸多的奖项,多件绣品被名人和展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