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传统文化多姿多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发生了流变,有的则退出了历史舞台,令人扼腕。本文通过作者亲身参与创作的一件作品进而想到探索多种传统文化的相融合之路,希望藉此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并进而探索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之可能性,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漆元素 琴文化 传统文化 融合
201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代表着当下中国传统工艺最高水品的工艺美术精品悉数亮相,精彩纷呈,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展会上,点螺楠木雕《唐·六大名琴》装饰屏风也已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高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专家和前来观展的市民的高度赞誉,获得了同期举办的百花杯评比的银奖。奖项的获得说明了作品得到的认可,而在同时,作品新颖的展示形式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琴文化、漆文化与木雕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思索。在时代日益科技化的前提下,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人希望通过这一件点螺楠木雕《唐·六大名琴》作品的创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一点启迪的作用。
一、作品创作源头和构想。
作品首次将中国传统的琴文化、漆文化、木雕文化相结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化。作为本件作品的设计者,我对中国传统的古琴文化有着长久的孺慕之情,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常常让我沉浸其中,大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之感。2013年也是古琴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年份,我想到了要创作一件作品来表达我对古琴文化的热爱之情。创作意图有了,接下来,就是进入最为艰难的创作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决定将同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扬州传统漆艺和扬州古楠木雕两大工艺种类相结合起来,强调琴文化主题的同时也展示中国更多的传统文化。
扬州漆艺起源于秦汉以前,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工艺全面,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和多种技艺相结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镶嵌技艺的运用,可以衍生出多种形式的表现外向。这也是我最初想到和琴文化结合的起点所在。
在扬州漆器工艺中,最具代表特色的当为点螺工艺。该工艺采用深海里的夜光螺、鲍鱼贝等天然材料,由工艺技师将其打磨成头发丝直径大小的薄片,用针尖一丝一丝的点嵌在髹好的漆面之上,而后再经过专业的打磨,将螺钿片的色彩磨现出来,呈现出色彩斑斓,随光变幻的艺术效果。该工艺创制于明代,在明末漆艺大师江千里手上达到大成,时有“杯盘处处江千里,卷轴家家査二瞻”的说法,声名一时无两。清末时该工艺失传,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扬州漆艺人将其恢复,有多件作品被选为国礼或被作为国家珍品收藏。其高雅的艺术展现形式可以说与古琴的品味非常的吻合,这是作品创作的基调统一了。
扬州楠木雕艺术虽然在当代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古楠木的运用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尤其是金丝楠木的使用。历代,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等,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金丝楠木中的结晶体显著多于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有一种至尊至贵的高雅气息。这种高雅也与古琴的气质可谓是不谋而合,于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漆艺、楠木、古琴三者的结合,创作构想就基本成型了。
二、多文化、多工艺的结合为传统技艺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
传统古琴,样式繁多,其中可称为传世名琴则不是很多。经过多方资料查找,我选取了唐代著名的六大古琴样式作为创作的主体,主要有蕉叶式、月琴式、伏羲式、神农式、落霞式、仲尼式这六个琴式,其造型肥而浑圆,音色婉转穿透力强,它不仅是中国古老乐器中的精华,更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作品按唐六大名琴为原型一比一大小制作,古琴可以放于雕花楠木框内作为装饰屏风,亦可取下单独赏玩弹奏。其中琴身采用点螺工艺制作,将古朴之美与自然材质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作品制作出来后,得到了业界很多专家的赞誉,同时也提出了多种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这个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古国,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其中的一支,长久以来,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也是熠熠生辉,为人类发展史书写了灿烂的篇章。但是不容否认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科技时代的到来,传统工艺在发展中遇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传统工艺萎缩甚而是失传。如何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风采,与时俱进,不同的行业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作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一员,本人从中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同样也是可以共生并进而相互融合的。
举例来说,在扬州漆器行业中,就有漆器文化、木雕文化、文房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如点螺楠木雕漆砂砚作品,很好的实现了三者的结合,还有如紫砂工艺和漆器工艺相结合的漆茶壶,则是将漆文化、紫砂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起来。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探求一种形式,将其无形通过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如传统的乐器文化与传统的漆器艺术的相结合,一如本件屏风作品。此外,如传统书画作品与扇文化的结合,与木雕文化、漆器文化的结合等等,这种混搭不仅可以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展示出来,同时也是为传统文化寻求一种新的生存空间。
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林晨 《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中华书局 2010年9月出版
【2】张燕 《扬州漆器史》,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翟玉怀,男,1964年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81年进入扬州漆器厂从事百宝镶嵌工艺,1983年进入扬州文物商店复制厂从事文物复制维修,1993年创办扬州清泉乐器厂,主要从事古琴、古筝、古典家具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