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庐山图》的绣制

[日期:2016-01-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山水写意画《庐山图》是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晚年绝笔之作,整幅画作泼墨泼彩,奇幻多姿,磅礴瑰丽,摄人心魄。扬州水墨写意绣以水墨写意绣占长,所绣作品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写意画俊逸的笔墨神韵,达到“绣画难分”的境界。扬州刺绣《庐山图》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陆树娴大师以大千先生的《庐山图》为底本,率领十多位扬州刺绣大师精工细绣而成,其艺术成就登峰造极。

 

  关键词:张大千 《庐山图》 山水画 扬州写意绣 传统工艺

 

  一、创作背景

  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传统工艺,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绣制成各种精美图案。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艺术瑰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刺绣产生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四大名绣及其它绣种,其中,扬州的刺绣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仿古绣和水墨写意绣。回望过去,扬州刺绣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正是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浓郁的人文情怀,优美的自然风情孕育了扬州刺绣独特的美。如今,在历史变化的起起伏伏中,扬州水墨写意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扬州水墨写意绣何去何从,该如何应对如今缤纷绚丽的艺术品市场;怎样将扬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如何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如何创新出与时俱进精品力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新一代传承人去思考和探索。

  二、题材选择

  一幅好的刺绣稿件对于一幅绣品的成功至关重要,它是一幅好的刺绣作品成功的一半一件,成功的刺绣作品往往能达到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是画与绣的完美统一,真正体现出刺绣艺术的精妙之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刺绣大师由于受年龄、精力等因素所限,作品不可能按原样重复制作或批量生产,因此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扬州刺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画稿大多取自历代众多书画名家的优秀之作,是一次对美术作品的再创作,堪称富有立体质感的精美艺术品。但因为现存绣品总量不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的知名度尚不及苏州刺绣。2009年初,扬州刺绣业内人士就在酝酿集中人力物力,创作一件大尺幅作品,进一步提升扬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过反复的挑选,最终几位扬州刺绣大师选定了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它是画家张大千晚年时期的重要作品。该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晖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中云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

  三、创作过程

  扬州刺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刺绣的过程也是对原绘画作品理解和提升的过程。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陆树娴大师指导下,工艺美术大师孙家琴、陈小凤、潘琴等10位刺绣大师历经4年有余才完成这幅巨作。

  为绣制《庐山图》特制作了特大绣绷,全长10.8米,刺绣大师们用散套针、施针、虚实针法及混色绣制技艺,将原作逼真地再现于刺绣作品之中,所呈现出的笔墨写意、泼墨色彩、气势磅礴、丝线光泽、光影效果达到了“不是绘画,胜似绘画”的境界。整幅刺绣作品做工精细,用色繁复到位,某些部位的细微之处甚至用一根丝线的1/48绣制。

  在绣制之前,所有刺绣大师们都对原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理解,包括原画的用笔用墨,色彩层次,画面的虚实等,因为读懂画稿是绣制成功的关键。纵观张大千的《庐山图》,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岭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亭星罗棋布,若隐若现,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是长江。所有这些,刺绣大师在绣制之前都有个细致的了解,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刺绣特长进行了分工合作。

  张大千在绘制《庐山图》时用的是独创的泼墨泼彩法,所以在绣制过程中对丝线色彩的运用很重要,需要用丝线的粗细和不同色阶来表现“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以及黑白、浓淡、干湿的“六彩”效果。刺绣作品《庐山图》在配线上十分考究,通过丝线粗细和色阶的搭配,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原作的神韵和意境。

  画面上群山丛树以实笔居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在绣制时就要先分块面用细线条打底,先淡后深,层层上色来体现山石树木的苍莽凝重。写实部分用到一根绣线的1/8或1/16平针绣制而成,以体现山石的浑厚以及树木的苍劲挺拔之态,绣面层次感、立体感极强。

  在绣制云雾、瀑布流水一类时,就需要用淡色细线条进行虚铺,精细处用到一根绣线的1/48虚虚实实进行绣制,排针渐远渐虚,以达到似有非有的飘渺空灵之感,给人羽化而登仙的幻境,色彩艳而不俗,层次分明,高洁素雅。

  所有绣制这些时,都不是简单的绣制出事物的形状框架,而是绣画结合,针法注重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从而体现水墨画的虚实晕染之感,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笔墨精神及其中的意蕴,并且要始终跟着绘画的笔意走,方能万变不离其形。

  四、获得荣誉

  刺绣《庐山图》和绘画《庐山图》堪称绝配,创造了扬州刺绣史上的巅峰之作。2014年10月,刺绣《庐山图》斩获“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同时代表扬州参加了“艾琳奖国际工艺精品奖”评选活动,并且受到评委组的一致青睐,荣获金奖,这是对扬州刺绣工艺的极大肯定。这次大赛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办,授权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作品从上一年及本年度获得“百花杯”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作品中产生,可谓全国工艺美术作品的“王中王”。

  山水绣代表了扬州刺绣的特色,它的研究与发展凝聚了艺人设计人员的心血及领导的关心,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如今的山水绣品不仅是珍贵的饰品和艺术品,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扬绣的特色须发扬光大,还有待于我们艺人绣技的不断提高和升华。

  作者介绍:

  孙家琴,女,195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师。1977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师从扬绣大师陈淑仪。擅长仿古山水秀和水墨写意绣为主,对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都能娴熟自如地运用不同的针法和技术,独立完成刺绣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