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绣的现代困境及发展瓶颈

[日期:2016-01-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扬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来以精湛的技艺、鲜明的风格闻名于世, 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扬绣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却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作品鲜有人问津。面对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扬绣如何谋求未来发展,开拓属于传统工艺的一片天地,是刺绣从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扬绣  困境  发展

 

扬州是一座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前不久刚刚举行了轰轰烈烈的2500年城庆。城庆期间,扬州市政府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人士,来感受扬州文化。其中,扬州的古城历史和非遗文化,尤其引人注目。扬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来以精湛的技艺、鲜明的风格闻名于世,多次被选为政府出国访问馈赠外宾的礼品。

扬绣的历史发展

回望过去,扬州刺绣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扬州刺绣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典雅、工整光洁、表现力强而著称,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

早在汉代时,扬州刺绣就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1980年在扬州西北天山汉墓出土了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这些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设色都颇为细致。唐代时,扬州刺绣业已经达到很发达的程度,根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于天宝二载(公元743年)十二月东渡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扬州绣师多名。宋代扬州刺绣达到“无施不巧”,并由绣佛像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代,宫廷对扬州刺绣则更为重视,指定为贡品。

扬绣的现代困境

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扬绣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却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作品鲜有人问津。作为一个行业,目前扬州刺绣乃至整个江苏刺绣业的生存都面临着挑战。《一幅刺绣何以卖不过一条丝巾》这样的报道屡见报端。

诚然,用刺绣成品与爱马仕丝巾相比较,未免有些偏激,却折射出社会对于传统工艺的普遍态度。一幅刺绣,从无到有,并最终成为精品,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刺绣者,平心静气,端坐窗前,穿针引线,耗时耗心。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方可完工。但一条丝巾,流水线生产,仅仅依靠“爱马仕“的品牌效应,就可以要价数千,甚至上万。这就是市场。市场上,最好的产品并不是卖技术,而是卖品牌、卖文化。爱马仕丝巾能够卖出高价,成为很多人的向往,就是因为做出了品牌文化。

而刺绣,虽位居传统工艺,拥有一笔国家扶持资金。但众多刺绣从业者的工资,仍须依靠销售额维持生计。归根究底,刺绣,是商品,需要上架售卖。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计算销售额。众所周知,盈利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最重要的。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盈利,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只有盈利,企业才能更好地开拓市场,求得发展。然而,随着刺绣品市场的不景气,人们对刺绣的需求量降低,刺绣行业的销售额受到很大的影响,好东西却有价无市。

近年来,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很多刺绣机构放弃手工绣而采用机绣,导致市场上的刺绣作品鱼龙混杂。机绣的大量加入,也从一定程度上对手工绣的销售造成冲击。因手工绣价格不菲,所以人们大多选择购买便宜的机绣。

其次,从功能上看,刺绣不具备实用性,仅作观赏、收藏之用。一幅稍大规格的手工刺绣价格成千上万,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仅昂贵,置于家中更无使用价值。

扬绣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扬绣如何谋求未来发展,开拓属于传统工艺的一片天地,是刺绣从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刺绣宣传

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显示过后,能使人更好地融入所属的文化当中。据了解,扬绣如今已更多地走出扬州,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种比赛和评比,或者各种工艺品展销会。

刺绣工作室可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不仅能够从事手工刺绣,也掌握必要的刺绣历史知识,以便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介绍讲解。讲解的语言,应尽量多用平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多穿插与刺绣有关的民俗故事等。同时,工作室可用大图片展示一些刺绣过程,这样不仅仅是生硬地出售作品,而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刺绣的魅力,唤起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的热爱。

二、变革经营方式

在网络营销、微商横行的今天,刺绣作为传统工艺,并未真正形成市场营销模式。甚至,有些工作室没有自己的专职销售人员,所有员工均为手工刺绣者。“只管绣,不管卖“,是很多刺绣从业者的经营误区。再看同为非遗的玉器、漆器等行业,他们的营销手段丰富多样,比如与各地的拍卖行合作。

所以, 刺绣可借助现代化的力量,来扩宽自己的销售路线:

1.   可借助发达的旅游业,与礼品市场、收藏市场、文化市场等相结合,形成体现扬州特色的综合体,扩大销售面;

2.   网络买卖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交易方式,刺绣作品不仅可以以实体店出售商品,也可以借助网络出售,这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三、加强师带徒传承

任何一项传统工艺,如果没有完善的传承体制,未来将很容易濒临消失。所以,“师带徒”尤为重要。

1.   可在相关学校开设刺绣兴趣培训班,扩大刺绣受众群;

2.   可邀请刺绣大师进入相关学校开设讲座,讲解相关知识;

3.   可定期组织大师们进行刺绣技艺展示,必要时可组织相关免费培训;

4.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入到刺绣行业中,可起到引领作用。

扬绣的文化内涵,毋庸置疑,这种文化内涵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品牌文化,而蕴含着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如果能运用现代市场理念,打造出我们的品牌文化,加之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将形成一个很繁华的“潜力地带”。坚持文化为魂,促进融合发展,未来扬绣将探索出另一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

   曹忠,1961年出生,江苏扬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刺绣代表传承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扬州工艺美术技工学校。独立设计绣稿,擅长水墨写意绣,绣制仿古山水花鸟水鱼虫及人物的双面绣和单面绣。在国际或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得金奖两项,银奖五项,铜奖及优秀若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