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惠山泥人,在我国的民间泥塑艺术之中自成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交流的价值。本人结合对惠山泥人20余年的制作经验,阐述了对惠山泥人手捏泥人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惠山泥人 手捏泥人 技艺方法
惠山泥人享誉海内外,是一种植根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工艺,而手捏戏文又是其中的精华。艺人们就地取材,以无锡惠山特有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手捏戏文创作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手捏戏文的创作背景是随着戏曲在江南流行而兴盛起来的,它以塑造戏曲人物为主,也表现市民生活、民 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手捏泥人,不用模具,由艺人直接捏塑而成,造型设计以突出人物为主,特别注意把握人物的神态、动态,做到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因此一方面戏剧影响了惠山的泥人,另外一方面泥人也在传载戏剧这样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实际是把中国的文化注入到你的思维里,注入到你的生活里。通过分析,手捏泥人的写意性特别大,把意思表达出来是做惠山泥人包括手捏戏文的灵魂所在。
手捏戏文的出现,使惠山泥人的发展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相对于初期的“粗货”,那么手捏泥人就是“细货”。它生动、活泼、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明净绚丽的色彩,流露着江南人的审美习性。
手捏戏文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他们凭着纯朴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深刻的艺术形象。因此这种形象记忆是概括的整体,这些记忆中的形象是直觉的、朴素的、纯真的,往往又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尽管艺人们受科 学知识的局限,或不认识自己的艺术规律,但因此他们却摆脱了解剖、比例、透视等等约束,充分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捏出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以少胜多,重在神韵,是手捏戏文的一大特色。它不仅运用了戏曲“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 根据泥塑的特点,将剧情进行提炼,以最富于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动作来反映整个戏曲的主要内容。达到以少胜多,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因此它抓住整个剧情发展的一刹那,一个特定的场景或人物亮相,点出了一出戏的主题。所以,这文化就传承得相当可靠和有效。
手捏泥人既然是一种写意的艺术,那他的制作方法也是有它特定的艺术套路,我们可以分泥人制作和上彩两部分来介绍。
手捏戏文的制作口诀是: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做手捏戏文,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是你必须要一口气呵成。重上不重下,脸部很重要,上面可以简略掉,重前不重后,前面要重点表现,后面就可以省略掉。手捏泥人的头部,面部和五官是用模型压制出来的。男、女、 老、少等人物的脸形不同,得先创制出不同的模型。倘若泥人的脸形相同,则用一个脸模压制。脸模压制完成后,配上帽子、发饰和胡须,插上不同的头饰,人物的头像便活生生地显现出来。有的脸部可略作变形修改,使人物的性格更为突出。其次是做泥人的身段。“从下而上,由里到外”,是手捏戏文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艺人们从下部两脚开始捏塑到腹部,再到胸部。这样一步步往上捏制,容易掌握人体的比例和动态。在人物衣袍的处理上, 以“边薄中厚,下薄上厚”的原则,袍边做得愈薄、愈整齐,人物的衣衫愈能显示出飘然潇洒的感觉,从而增加人物的动势和气质。人体的手臂是预先做好后镶上去的,手指是在做好的手形上再用剪刀剪出。艺人们运用这种工艺,能将人物塑造得浑然得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泥人制作部分归纳为:一印、二捏、三 镶、四压。一印:用模子印出所需要的头形,然后在面部修出人物的表情,再加上帽子和装饰品;二捏:按照头形,配置身段,根据“从下到上,从里到外”的捏塑原则,先捏双脚,再捏身体;三镶:将捏出来的手和印制好的头部镶接到躯体当上;四压:即压泥人的衣纹,用一根黄杨木做的压子(工具),压出不同动势和不同 质料的衣纹,使其光洁流畅。
泥人制作好了以后,下一步就是“上彩”。手捏戏文”的彩绘讲究色调明净,用笔奔放,讲究开相,自成一格。其中对各类人物又有所区别,如取材于京剧的题材,色彩浓艳富丽,取材 于昆腔的题材,则文静古雅。
在色泽的配置上,“手捏戏文”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律:“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明快爽朗。“红搭绿,一 块玉”,指红色与绿色搭配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块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效果。“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 彩效果,又能看到局部的花纹,两者相得益彰。
手捏戏文注重人物的脸部开相,对眉、眼、鼻、 嘴的刻画十分讲究,如眉有柳叶眉、一字眉、卧蚕眉、剑眉、扫帚眉等,美女用柳叶眉,英武的正派人物用剑眉,反派人物则用扫帚眉。眼有凤眼、鼠眼、蛇眼、牛 眼、虎眼等。仕女往往用凤眼,使其在秀气中微含妩媚,凶残的恶奴往往用鼠眼或蛇眼,眼睛小而露出凶光,使人不寒而栗。牛眼大而无光,虎眼亮而有生气,可根 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来配选。鼻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悬胆鼻代表俊秀,狮子鼻代表威武,酒糟鼻给人以昏庸丑陋之感,而鹰钩鼻则给人以阴险狠毒的印象。艺人们 对嘴巴的刻画也很重视,美女和小孩儿用菱角嘴,两端微微翘起,温柔天真;老人则用畚箕嘴,给人以岁月的沧桑感。有经验的老艺人,成竹在胸,用极简练的造型 与色彩,只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在纹样的装饰上,其花纹大都来自自然界中的花草。艺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后,与传统的图案纹样巧妙地结合运用。如老年人的服饰采用“团寿”、“长脚寿”、“梅竹”等图案;小孩子的服饰采用“百吉”、“蝙蝠”、“团球花”等图案;神仙类人物采用“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等图案;美女及富贵人物采用“芙蓉花”、“点点花”、“荷菊”等图案。纹样与底色,互为衬托,并采用深底浅花或浅底深花的手法,使图案花纹鲜明悦目。
以上是手捏戏文上彩部分的归纳:满而不塞,繁中有简 ,精简写意,个性鲜明。
通过上面的详细论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手捏戏文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从中深切的体会到手捏戏文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非常值得我们拥有和珍惜。
参考文献:
【1】沈大授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年九月第一版
【2】沈大授 《惠山泥韵》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周永清,生于1976年,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从事惠山泥人20多年,能够熟练掌握惠山泥人的塑、彩等技艺手法,擅长人物、动物,场景等雕塑、手捏、彩塑题材的创作。近年来,其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并获得了数项工艺美术大展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