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属錾刻工艺研究

[日期:2016-01-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錾刻,经常被人理解为一种金属工艺技艺。实质上錾刻是两种金属手工艺技法,一是錾凿,二是雕刻。“錾无锋”,而“刻有锋”。錾有錾的风格,刻有刻的风味。錾和刻并用完成作品也常见。錾刻手工艺巧妙无穷。本文还论述了錾刻工具的品种及其操作要领和方法。

 

  关键词:金属 錾刻 工艺

 

  使用金属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美尔人用铜的历史超过5000年,中国稍晚一点,也有4000年历史了。夏、商、西周、春秋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当时文化中有着显著作用和突出地位,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显现出超越礼仪制度限制的新装饰。尤其是金银错铜器极为醒目,秦汉的铜器更为实用。现在我们称错金,就是把金银丝镶嵌在金属器皿上,显现出图案或文字,使之更加庄重典雅,光彩夺目,身价倍增,在装饰风格也发生了飞跃,深深地影响了宋元明清的金属工艺。

  错金也是錾刻的表现。因为错金必须有錾刻技艺,在金属表面上錾出凹的线条图案非常重要的基础。有了凹金的线条,才能镶嵌金丝或银丝。它将中国金属器皿的制造工艺和装饰风格推进了一大步。

  人们将以金属为材料的手工艺品,统称金属工艺品,其制作技艺总称为金属工艺。金属工艺则分好几种技艺,有锤碟、錾刻、雕镂、错金、表面处理等。其中,錾刻是最基本的。在錾刻基础上发展抬凿,镂刻等。錾刻表现在金属材料,而“金”开始即指铜,后来指黄金。在“汉书”中已有五金的统称,指五种不同的金属,并以五色加以区分,即“黄者日金,白者日银,赤者日铜,青者日铅,黑者日铁”。现在称金、银、铜、铁、锡。而铜也分几种:紫铜,黄铜,白铜。金银金属是贵金属,性能软大多数是錾花。黄铜白铜是普通金属,有錾花,有刻花的手法来加工。錾和刻是两种技艺,不同金属,不同要求采取的技法也不同。产生出来的图案风格也是不同的。金属錾刻在春秋战国鼎盛时期,吴国建都苏州,有干将、莫邪善于铸剑。铸剑是冶炼浇铸技术,而在装饰剑柄上錾刻花纹和“吴王矛”的铭文是錾刻的最好说明。錾刻很早就有了,秦汉时代,金属手工艺在日用品壶、炉、灯等金属器皿上有着錾刻花鸟,虫草及云纹龙风图案。如汉代的铜奔马,铜灯,铜壶等通过錾刻手法,錾刻出各种图案来装饰。唐宋时代,苏州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一批手工艺人云集苏州,金属工艺也成为众多行业中及为显著的一行。五代宋初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已经很精巧。从《一九七八年苏州瑞光塔出土文物-珍珠舍利宝幢》的制作上可见一斑,其中的狮子是金属手工艺抬凿技艺方法制作出来的,当然也离不开錾刻工艺表现。后来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复制了一件《珍珠舍利宝幢》。里面几只金属狮子,是金属工艺厂一位已故的时师傅来完成的。《珍珠舍利宝幢》还采用金银丝编织出了立体空心九龙,银丝空心珠等。其巧夺天工的手艺令人叹为观止。元代金银饰品和制作金属手工艺技艺更精。錾刻、抬凿、锤碟、镂刻等金属工艺品种更多。金银器皿表面大多数錾刻,特别多是錾花,刻花极少。仅从一九五九年在苏州黄桥台师孟墓中出土的元代银八宝果盒,银扁盆,水孟,金碗等。其中表现花纹全部是錾花,没有刻花。图案有龙凤,花鸟等做过十分精细。值得一提元代铸银工艺名匠,又名《乾隆吴县志》朱碧山,木渎银工蟹杯甚奇所制作的银搓杯,整件以白银铸成,后加錾雕,头手云履等部分是铸成后再焊接。虽然是浇铸能完成,但还是手工焊接成型,运用錾刻和雕镂技艺来完成这一件银搓杯艺术品。苏州曾出土一件元代如意形金盘,整体以四个如意头构成。纹饰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全盘背面有“闻宣造”三字铭款也是用錾刻中錾凿方法完成三字落款。明清时代,苏州金银饰品选料之精,磨弄之细,功夫之深均可与国内名匠媲美。据《燕闲贾笺》记载,苏州制造的细嵌金银填鼎,细嵌天鹿,辟邪象,金观音。弥勒等作品,精美绝伦,美不胜收。这些工艺品都离不开錾凿技艺手法。乾隆,嘉庆年间是苏州金银首饰业兴旺明时期,当时已有大小银楼104家,规模较大的有悦来,天宝楼,恒孚,老万年。其中以恒孚银楼为第一。恒孚始创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该店原址在观前街东首醋坊桥附近,坐北朝南石库门,上端铺水磨方砖以“上字地球商标”为店标。制作的鼎、杯盘、盒、环镯、锁以及寿星、八仙等,有大、中、小之分。这些工艺品上面都有錾花,传统型图案大多数是龙凤花鸟,金银器上錾花占大多数,刻花极少。解放后,1958年苏州创办了龙门金银制品厂组织张鸿祥、蒋士英等一批老艺人恢复了金银饰品生产。曾为南京博物院仿制一具虎丘之岩寺塔出土的银质鎏金楠木椎箱,形制花纹如原件,手法还是錾花技艺,几乎乱真。后来生意红火,在苏州平江路成立苏州金属工艺厂。该厂卢建蓉錾刻技艺很高,她以高级工艺美术师赵雷设计的《虎丘胜景》、《拙政园香艳》、《留园》、《狮子林》为样稿,制作了四幅银质摆件。作品造型新颖,制作精致,富有情趣,完全用錾凿技法完成。赵雷的刻花真是艺术品了,金银掛件上刻花活跃、精细,线条流畅。

  历史上錾字的錾凿技法都是在贵金属、金银上錾花的结果。而现代史上讲錾刻的刻,就是雕刻。清末刻铜艺翘楚-陈寅生生于一八三零年,卒于民国初年,北京人,名麟炳,室名申斋,荒原寓舍。精于书法篆刻。于铜墨盒上自书自刻诗文、花鸟、山水、人物。赏心悦目,为时人所重。陈寅生曾为文具店,甚至铜锡店刻过铜墨盒铜烟膏盒、铜水烟袋、铜茶盘等。在书法上,虽然陈寅生“诸体皆精”,但我们如今看到最多的 、最能体现他的刻铜作品风格的当属行书。我们知道,要写得一手漂亮行书,首先必须具备扎实楷书基础,他是自写自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透过流畅自如的雕刻线条,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出笔锋的转折行走与提按起伏的变化。这种虽刻犹写的技艺,正是刻铜艺术的魅力所在。陈寅生的刻铜绘画作品也是采取刻线技法,效法现代的工笔画,题材有山水、仕女等作品。1904年,陈寅生已78岁,平时很少亲自操刀制刻,此当时应“桂堂二兄”之请不得不刻之。这样高龄还操刀制刻真不容易,陈寅生刻铜绝技名闻天下。铁笔圣手张樾丞,河北新河县南寨村人。幼年曾就读私塾,14岁失学进入北京琉璃厂益元斋刻铺学艺,18岁出师。张樾丞聪颖好学,为人谦和不俗,渐与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清室贵胄熟识,得受指教,用心揣摩,技艺大进。新中国成立,张樾丞接受刻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新中国开国打印。张樾丞接受这个重要任务后,把自己反锁在屋中,吩咐家人除送吃喝外,任何时候不能打扰。精心为之,两天功夫就刻好了。1959年为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属国家一级文物,弥足珍贵。张樾丞堂弟张寿丞儿子张少丞、张幼丞以及多位伙计都是刻铜高手。张樾丞亲自刻制的铜质文房用品,都出自名家之手。再加上他那形神毕肖的刀法笔意,极受时人喜爱,曾与梁启超、姚华联手制作了十二铜屏风,梁书姚画张刻,一时传为惊世之作。在刻铜文房用品领域里有很多高手。《荷鸟图墨盒》是汪慎生(1896-1972)工笔写意花鸟,其墨浓淡、干湿、枯润,虚实互用,极富层次和变化。刻铜艺人以刀刻只有一锋一刀,以一锋追万毫,非神技不可为。泼墨式的画稿,用刻刀一笔笔写来,竟如笔花墨雨,酣畅淋漓,堪称绝世。

  錾刻,经常被人理解为一种金属工艺技艺。实质上錾刻两种金属手工艺技法,一是錾凿,二是雕刻。“錾无锋”,而“刻有锋”。錾有錾的风格,刻有刻的风味。錾和刻并用完成作品也常见。錾刻手工艺巧妙无穷。錾是用小锤垂直敲击凿子在金属表面上行走出现凹线条组成图案。金属表面没有金属屑下来。这錾凿技法在金、银金属上的比较多,对金银不产生浪费现象。

  錾凿工具品种很多,常用的线条凿子是扁凿,两面斜有一定的角度,大小尺寸分档,刀口不要太锋利稍钝。肌地凿品种很多,一般有麻沙凿,分粗细二种,凿字头部形状大小也有好几种,来斯点凿有凹有凸,粗细大小分档。夹线凿有二线凿、三线凿、多线凿、有花凿品种非常多。要学好錾花方法,必须会自己发挥,思考做好自己需要的凿子。本人四十多年来从事金属工艺,自己做凿子已有上百种了。一般在实际錾刻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刻铜艺人都是自制刀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凿子的手法也是比较讲究的。例如錾凿的线条,有花线,有平线。方法是凿子跟走和锤击,凿子跟手跑是花线,在錾花时经常用到。手跟凿子跑是平线,线条比较光滑,一般运用在模具雕刻上。刻,就是雕刻。一般刻刀头对自己小锤横敲刻刀,借锤子力走动刻刀凿子,刻刀在金属表面上行走出现的凹线条,是一种减法,有金属屑下来的线条图案。刻凿在雕刻工具钢上的花纹刻刀不能锋利。刻凿在刻铜时候刻刀一定要锋利,但刻凿要做好,做选择好刻凿本身的材料,我们一般用锋钢。刻凿形状也有好几种。有三角形,刻刀角度有分为平口刀、斜口刀圆头刀。錾和刻是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金属工艺的技艺。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用途、图案来采取錾刻手段制造出我们需要的产品。

  錾刻工具称三子工具:1锤子,2凿子,3垫子。三子工具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自己做得很得心应手。具体操作:第一步,在金属表面上描花。以前是在金属表面图上一层白垩粉,待其干透,便于墨笔写绘书花样稿。现在我搞了一种速印法,别人用几十小时功夫把画稿描上去,而我则用几秒钟。特别在刻铜上很适用,省时省力,而且画稿印到铜板上后,与原图误差小且难于擦去,这也是一种创新。现在别人用红蓝纸复印,费时,图案容易被手擦掉。用画稿贴上去,可以錾,但刻就不能,所以速印法最好。第二步,是固定被刻的铜板,以前用胶粘住,现在特殊的用胶粘住,普通的还是用夹具固定,非常灵活又清洁。第三步,是刻。刻铜,下刀要正确,不能粗刻,当然可以补刀。在刻铜时要发挥“三力”“一气”。“三力“,就是讲指力、腕力、腰力。“一气”,指运气。锤子敲凿子要有轻重,锤子紧跟凿子,手指捏凿子会转会抬。刻法有好几种,凿子会左侧、右侧叫侧身法,有平刻、斜刻,变化多样。比如錾,也有直线錾,横线錾。一般鸟羽毛都是横线錾,仕女的衣服就要侧身法这种线条,像工笔画线条非常流畅漂亮。刻凿可刻楷书、行书有书法韵味又有金石味,人称铁笔。陈寅生刻字就是这样妙,斜刻表现竹叶飞鸟的翅,手指的运用会抬会放。目前来讲蚀刻、机刻还是不能代替手工錾刻。錾刻活也,有味也。蚀刻、机刻无味也,总比不上传统金属手工艺錾刻。一件成功的刻铜作品,正是书画家于刻工神志暗合的联袂之作,二者缺一不可。刻铜艺人的錾刻,其实就是对平面书画作品的二次创作。刻铜艺术家吴蘅先生的一段刻铜心得:“运刀是铜刻对象的重要工序,运刀是艺术对象的一种再现,也是所刻内容的一种升华。”要刻好一幅好的作品,既要有錾刻的功底,又要对所刻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做到心手相应,绝不是简单的刻刻而已。运用各种技法,錾刻出来的线条充满活力,才能展示出作品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张澄国、胡韵荪《苏州民间手工艺》 古吴轩 2006年1月出版

  2、徐湖平主编《金银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姚士荣,男,1943年5月生,苏州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长期从事金属錾刻、抬凿工艺制作和研究。代表作品有:《荷叶青蛙》、《荷塘鸳鸯》、《和合》、《沧浪亭》?《墨盒》等,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多次获得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