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国画人物的绣制——以《泼墨仙人图》为例

[日期:2016-01-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本文以《泼墨仙人图》为例,论述了绣制传统国画人物的要点:一是要了解名画的社会背景、作者个性和画意;二是要深刻领会和掌握苏绣艺术的特点和技法;三是要充分运用苏绣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传统国画 人物 刺绣

 

  中国传统人物国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写意国画人物和工笔国画人物。绘画是人类凝固的历史,无声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写意国画注重 “神似”,强调的是一种感觉。如《泼墨仙人》,笔法飘逸、灵动。工笔,那分类就多了,代表性的如《簪花仕女图》,《八十一神仙卷》等,与写意比较而言,笔法上较为“规矩”。不像写意笔法多,如中锋、侧峰、逆峰、点染、勾皴等等。线条注重流畅活泼,不死板,要点在于接线,染色方面多层渲染,以求灵动之感。

  因此,研究苏州刺绣和中国传统人物国画之间的共同艺术特性和各自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本人在苏绣和中国名画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为例,浅谈刺绣创作方面的感悟。

  一、要了解名画的社会背景、个性和画意。

  要绣好一幅国画,首先要了解这幅画的社会背景、作者个性和画意。以本人刺绣《泼墨仙人图》作品为例,为了绣好这幅画,笔者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了解了作者梁楷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个性和画意。梁楷,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时担任画院待诏,也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他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此图标题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此图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充分体现了梁楷对人物画体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画中题诗:“他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在创作时表现出---狂放不羁的特征。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深刻领会和掌握苏绣技艺的特点。

  本人出身苏绣世家,自幼受到苏绣文化艺术的熏陶,对苏绣艺术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情感,致力于苏绣制作27载。1991年赴苏州刺绣研究所学习以后,得到了名师指导,成功的开发了西洋油画、动物风景、书法字画长卷图、江南水乡等一系列的艺术刺绣,深知要绣好国画,必须要掌握苏绣技艺的特点。

  苏绣历来与中国名画紧密相关。明代的时候,苏绣融合了“吴门画派”的精髓,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绣品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苏绣在其仿画绣中尤以逼真的效果而名满天下。

  此外,苏绣在运用传统刺绣技法的同时,还吸取了西方油画的精髓,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段,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三、要充分运用苏绣的表现手法完美表现《泼墨仙人图》的意境和中心思想。

  在经过对图案意境的充分理解后,就需要看我们平时修炼的刺绣功底了。我们的功夫不是单一的体现在娴熟的绣技上面。深刻体会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仅是一方面,而熟练穿插应用绣技更是我们的绝活。但是,并不是生搬硬套,死板应用绣技,只会起反作用。

  我们在制作前还须细致观察作品的色彩,确立线色前后层次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注重针法的运用,要根据人物、采用相应的针法,注意疏密关系。运用苏绣针法的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要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务必同名画的画意,体会绘画者创作思想,感同身受,与名画作者心灵沟通,尽力使刺绣与绘画一致,一气呵成。

  “一即一空,一切即一”的禅宗思想,当为泼墨减笔的溯源。如今我们把这幅作品用苏绣的传统针法和乱针绣,把仙人的袒胸露怀,醉眼迷朦,似讥似笑,玄深莫测,用水墨色彩轻重的线色绣了出来。光是水墨就有6套色线组成,每一套里面就有18种颜色阶,然后根据颜色的深浅和变化,把这一百零八种色线运用在里面。绣仙人的肚皮借做底色稀疏厚薄,从而达到浑厚的效果。作者在绣制这幅作品时,实际应用了乱针、平针和超细平针、齐针、抢针、散套针等多种表现手法。 仙人的脸廓苍茫,发髻跟随它横扫的方向用交叉针绣好,胡须以小的滴滴针法加之绣入,惟有耳朵和中间的腰带以深的线色加重绣工,使之腰带醒目,下面的鞋用水墨色彩加之轻重用线收势。全副绣品针法虽然简单,然而仙人的形神都一一表现了出来泼墨画的韵味,经日不去。

  当看到一幅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现在自己眼帘的时候,除了成就感之外,更多感觉是一种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脱和洗礼!

  苏绣和中国传统人物国画的有机结合,对于弘扬我国多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长期从事刺绣工作的人们应当在掌握先辈们流传至今的传统刺绣工艺的同时,勇于创新,开创属于我们的苏绣新时代。

  参考资料: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7月22日出版

  作者简介:

  姚卫娟,1972年出生,苏州镇湖人,工艺美术师, 2000年创办“锦艺苑姚卫娟刺绣”,致力于苏绣制作27年。作品《泼墨仙人》在201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代表作苏绣长卷《神乎技矣》、《怀素自叙帖》、《八十七神仙卷》、《《夜宴图》、《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溪山清远图卷》等,被台湾各阶收藏人士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