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绘画在乱针绣艺术中的运用

[日期:2016-01-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刺绣是中国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发生着时代转型。创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乱针绣”是中国刺绣艺术转型的代表,它不仅打破传统的刺绣技艺,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新的美学思想,将西方绘画引入刺绣艺术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简述西方绘画艺术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它的主要构成原理,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研究了西方绘画原理在乱针绣艺术中的运用。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日后大家在乱针绣艺术创作道路上有用的铺路石。

 

  关键词: 刺绣 西方绘画 原理 运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素有“丝绸之国”的美誉。由于中国南部尤其是江南沿海一带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蚕丝,因此这大大促进了传统刺绣工艺的发展。所谓刺绣,就是在以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虞舜之时便已有之,流传千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刺绣艺术也在渐渐地发生着时代转型。从最初单纯的锁绣发展到唐宋时期加入书法和绘画艺术,再到明清时期刺绣进入巅峰期,产生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四大名绣”即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及其他地方性绣种。在历史的迁延和变革中,中国刺绣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便是创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乱针绣”,它打破了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新的美学思想,将西方绘画融入刺绣艺术中,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刺绣史上的重大突破。

  那什么是西方绘画呢?西方绘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体系,简称“西画”。它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且要求表现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即要客观的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因此在西方绘画的画作中物象的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使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这就是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由此可见,西方绘画艺术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透视原理、色彩运用及光影明暗。

  首先,透视原理。“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而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在西方绘画艺术中,透视原理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描绘视觉空间的科学,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最初研究透视是采用通过透明平面看景物,并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绘于平面的方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因此,其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即透视学中成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上。简单的讲,就是人的双眼对一件物体而言,其实双眼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物体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那么必然就会交汇在无限远处的点上,透视的要诀就在于定消失点。正是由于人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使得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

  其次,色彩运用。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具有瞬间唤醒视觉注意和感情共鸣的效果。从色彩的属性来看,它基本分为暖色(也称热色)和冷色(也称寒色)两类。而色调则是指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体表面笼罩在一种统一的色彩倾向和色彩氛围之中,这种统一的氛围便是色调。因此,除去以红、黄、蓝为主的三原色外,色彩更为注重环境色的运用。环境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环境所呈现的颜色。而狭义的含义是指画面中物体与物体、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线影响下产生冷暖不同的画面色彩倾向,光的冷暖、强弱等变化左右着物体色彩倾向的冷暖,甚至是整个画面的氛围。所以,光决定着物象色彩的环境因素。而环境丰富了物象色彩的环境因素,这是由于物体受环境色彩的原因有三方面:光线的强度、物体的质感、色彩的明度。然后是色彩感知是认识物象色彩的环境因素。色彩感知由视觉生理现象和色彩的情感两类构成。产生视觉生理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当人在看到一种色彩的同时,在心理上就会要求另外一种色彩来进行色彩感觉上的平衡,所以充分认识补色现象有助更自然的表达色彩。色彩的情感,则指色彩感觉的心理效应。总体来说,每一物体色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辉映,即受到特定色彩环境的影响,而又构成这一特定环境的组成部分。

  最后,光影明暗。光在西方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有了光,才会有了体积,有了形状,有了色彩。当对象被光照射时物体的表面会形成明与暗不同的面,通过对这些明暗的刻画,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特征。因此,光影是西方绘画的重要手段,整体光线和阴影的组合可以预示画面的效果。明暗则是由于光线的投射所产生的,它的表现包括物体受光、背光部分的明暗变化。物体在受光照之后会形成受光和背光两部分,再加上中间一层灰,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三大面”,但是物体表面的结构是起伏变化的,色调的变化也更为复杂,所以按这些规律总结归纳为“五大面”即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不同的光线强度会给视觉造成不同的感受,视觉效果也会不同。在较强的光线下,明暗的对比度就会较重,反之则越弱。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本质上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由于中西方绘画生成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这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空间技法上比较,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而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从光影上比较,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而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从表现形式上比较,中国画讲究表现,而西洋画讲究再现。

  所以,正由于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性,这促使“乱针绣”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它一改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手法,而是采用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的针法,赋予新的美学思想,使西方的绘画艺术在乱针绣上得以延续。

  一、透视原理在乱针绣中的运用

  在西画中最为注重的是透视关系,转化成乱针绣的语言即是虚实关系的体现。西画讲究在虚处、远处和暗部、阴影处用笔相对模糊些,用色薄一些,从而增加虚远感和透气程度。反之在近处、实处和亮部时,笔触则会露些,用色要厚些,以增强其突出、清晰的效果。换句话讲,在乱针绣的创作中凡是虚处、远处和暗部、阴影处的景物,可以利用中间色来虚化,而近处则要相对清晰(但并非是越清晰越好,过分清晰会使物体脱离画面),从而达到远虚近实的效果。目的是为了拉伸绣面的空间感。例如,海平面的绣制,为了突出大海的辽阔及天空的无际,绣制时可以选择中间色将海天交接处虚化,这就从人在视觉上拉伸了画面的深度。

  二、色彩在乱针绣中的运用。乱针绣酷似西画中的油画,所以,它要比一般传统刺绣的层次丰富的多,通过将不同的色线层层堆积,达到色彩的饱和。但它又有别于油画,油画中两种色相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另一种色相,而在乱针绣的作品里两种色相的绣线叠加会产生另一种色相,但是原有的色相依旧存在,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乱针绣甚至比油画更为丰富生动,色彩更为绚丽。此外,乱针绣加强了对环境色的运用。无论是风景、动物、人物的绣制,环境色就像是一剂催化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加强了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

  三、光影明暗在乱针绣中的运用

  光影明暗是表现物体体积的重要因素,在乱针绣的创作中为了使景物更具立体感,往往会利用过渡色来表现,这就是通常西画中所说的“五大面”的关系。例如静物中花瓶的绣制,首先得突出花瓶的高光,其次是阴影部分的背光,而高光与背光之间可以通过色线的自然过渡来表现,从而突出花瓶的体积。所以,乱针绣中光影明暗的运用是通过色线过渡来表现。

  乱针绣是被赋予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新绣种,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转型的代表,它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完美结合,创造了中国刺绣史上的传奇。未来更好的继承和传承这项技艺,笔者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日后大家在乱针绣艺术创作道路上有用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 孙小彬,《中西方绘画的特点及差异》,吕梁学院期刊,2013-01.

  [2] 殷光宇,《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明峰,《色彩教学之一--管窥环境色现象》,南海执信中学课件,2012-06.

  [4] 钱瑛,《浅析光影绘画大师伦勃郎的明暗技法》,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5] 李苗利,《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认知差异研究》,西南大学校刊,2010-04.

  作者简介:

  周明敏,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常州市周明敏乱针绣工作室负责人。

  王慧超,助理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常州市周明敏乱针绣工作室。

  王燕,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常州市周明敏乱针绣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