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玉雕创作之始针对材料的选择对比、造型与图案设计过程中,将内化的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意蕴体现,以及经过吸收借鉴西方雕塑之后的改良与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经验论述,第一部分重点在于所选材料与最终成品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则是简单地将玉雕中道家思想体现作阐释深化,最后一部分则是我大胆地在传统工艺中尝试用西方美学进行理念上的改良。尽管我从事的是传统玉雕,而玉雕作为一个古典文化及美德的一个宣扬载体,在当下语境中,玉雕作品的突破和创新也将在继承延续前人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的结构和哲理思想。
关键词:玉料 阴阳 开放空间
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器不仅仅是知识文人的不屈不挠的符号象征,同时也是收藏家们的仓中癖物,其缘由首在玉石其温良、光泽、细腻通透的质地。早在丝绸之路之前,我国的中原与边疆地区以及与中东各国友好往来即是以玉器来衔接的。以新疆和田玉为首,玉器不仅承载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延续和见证,同时也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德化身。现代玉器雕刻家的二次创造,旨在将温和的玉料升华为一件集造型、曲线、内涵、气韵于一体的器皿,从功能性转化更多地转为观赏性和艺术性。作为一名玉器雕刻师,同时也在雕刻器皿的过程中逐渐被玉料的宽缓和柔、温顺纯粹的气质所熏染,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雕刻语言,含蓄内敛地体现在了雕刻作品之中。
一、因材随形施技
不同于木质材料,玉料的贵重决定了它较小的可塑性,也就是说雕刻过程中尽管会消除一些原料,但雕刻师往往都是秉承原材料的外轮廓为第一原则,但决不可呆板形式为了省料而失去作品的灵性。通常要求雕刻师在面对一块玉质材料时,将其放置展台上反复地、细细地观看研究之后,借由雕刻师自身的眼界、技艺、经验、思路来对这块材料在质地品种、形状、颜色、光泽上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也就是在其心中对其成品有一个确定的雏形。
拿之前的两个作品《白玉双耳瓶》和《白玉籽料瓶》为例。两件作品均是单一色白玉瓶,但仔细观察却又不尽相同。和田白玉质硬,细腻,韧性大,脉理缜密,故成品玉器多显硬朗华贵;和田玉籽料通透,自然朴素,故后者白玉籽料成品更显丰盈光泽;而两块玉料在最初之时就在高度上区分5厘米,宽度上相差2厘米,也成为其最终成器气质上的区分,故白玉双耳瓶立显奢华庞贵的气韵,而白玉籽料瓶则独显其娇媚玉立的少女姿态。
《白玉双耳瓶》 《白玉籽料瓶》
二、“阴阳”与留白
道家思想的心髓在中国的传统技艺中体现最为深通,无论是在写实还是写意方面。在雕刻中更是如此,有无相生,阴阳相合,凹凸相随。虽说雕刻家是将一块本性高洁的玉料进行了二次创作,但在其过程中一定会将刻意的藻饰感降至最低,使其成品呈现出自然、简约、本真的美感,最忌人为的繁荣缛节。所以我们一般看到玉器不仅仅在左右对称、线条流畅、经纬分明方面都有着严谨的雕琢,而且在玉器图案的内外轮廓的变化上也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正是在玉器上以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能从中体现出雕刻者的内在哲学功力。
以我作品《兽首炉》为例。此器因为材料短平但宽度充裕,故成器之型为鼓腹撇口。值得注意的是两侧撇口上端象首耳,既兼具功能性又提供了装饰性——在上窄下宽的器皿形状中加入了视觉上的配重,使整个器皿不至于呈现出头轻脚重的违和感,此为其一。在图案方面,因象首耳已经作为整件玉器的最繁重的修饰,倘若器身再施复杂花案不仅喧宾夺主,也在视觉上徒增冗杂;但若不施任何雕刻,又难免空泛乏味,所以自两个象首颈部延伸出一条简单的玉带,贯穿至整个玉器的颈部,剩下全部留白,即在力量上左右联系对称,维系了平衡,又使得玉器在审美上主次分明,安排得当,呈现出道家思想中的“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兽首炉》
三、“开放”与空间
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今的和田玉也早已不再是“王玉”,对于传统工艺的欣赏逐渐从贵族精英转移到了大众群体。预期的雕刻按其种类也有了传统玉雕和现代玉雕之分。就个人而言,我更多地继承了传统雕刻的造型设计和雕刻技法,然而任何一项技艺的发展都不会纯粹是直线型的,玉雕技艺在其演进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反复中吸收升华,螺旋递进的发展着。在现代艺术兴盛的当下,传统文化艺术也受其影像,在庞大的队伍潮流中不自觉地吸收和借鉴其设计理念来打破固有思维,寻求突破与创新。
以《白玉天宫炉》为例。白玉天宫炉在构想之初就意图在设计中体现现代雕塑的些许理念,主要是针对其结构的开放性做出大胆的设计和改良。传统的中国器皿亦如古典哲学中标榜,更崇尚含蓄内敛而斥张扬外放,但在白玉天宫炉中,我决定改变传统玉器双耳内扣的造型,而反施其道向外扩翻,这样就对玉器结构进行了新的塑造,大大延展了其延展的隐形空间;而双耳内部的两根空心玉珠,即作为新的着力点,同时也将新的开放空间填充上了完整的内部形态,因此不会让观赏者觉得缺失什么。一个细节的改良,看似微小,细究已经是对传统造型理念的大大违背与巧妙改良,也符合了现代中国张弛有道的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美感的时代诉求。
《白玉天宫炉》
总结
因文字所限,玉雕的创作基本原则、规律、要考虑的元素远远不止上述,文章单就我多年来实践当中不断跳脱传统,吸收更新的观念和想法做出冰山一角的阐述分享,意图将实践和文化范畴相融合,在传统古典文化内化于作品的同时,也企图借助作品这一载体展现对现代艺术的时代魅力的追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综合了资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现代经济的背景下,能够在艺术中沿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借鉴吸收外来之美,从而创造出一套自我的创作哲学,这也是评判雕刻家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殷志强.中国古代玉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2]李光红.中囯古代玉器鉴定[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3]陈艾丽. 浅析汉代玉器的文化内涵[D].西安美术学院, 2010.
作者简介:
朱玉峰,男,1977年出。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沉于钻研,深得精髓,作品多次在各类国家级博览会上获得大奖,得到众多专家和收藏人士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