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派”砖雕与“徽派”砖雕同为我国砖雕艺术的重要流派,本文阐述了苏、徽两派砖雕艺术的特点,并梳理出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为研究两地砖雕艺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习俗、人文思想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苏派 徽派 砖雕 共性 个性
砖雕,也称花砖,指在烧制好的青砖上雕刻图案或书法文字等。砖雕历来是我国各类建筑物的重要装饰艺术,在跨越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风格特色的地域流派,如“京派”、“津派”、“晋派”、“岭南派”、“苏派”“徽派”等。其中,“苏派”与“徽派”因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交往频繁而呈现出许多共性,也因各自的历史发展和人文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
砖雕艺术伴随着古建筑兴盛而不断完善和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已成为全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众富裕的主要地区,也使官宦文化、士人文化、商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交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其时的各类建筑无不以砖雕作为一种重要艺术装饰,涉及门楼、门罩、门套、照壁、门宕、窗宕、门洞、漏窗、坐凳栏杆、屋顶、柱础等,尤其是门楼的梁枋砖细更为突出,真是“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徽两地的砖雕形成了富有和谐美感的独特表现形式,成为全国著名的砖雕艺术流派,同为“南方之秀”。
苏、徽两地的建筑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无论是房屋架构,白墙灰瓦,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水磨青砖铺地与屋脊上的堆塑等方面都体现出江南文化圈的诸多共性。两地的建筑砖雕艺术,从形制、构造、装饰内容及表现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都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都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郭子仪作寿”、“鹿鹤同春”、“丹凤朝阳”、“五福捧寿”,以及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的内容;艺术风格上多呈现镌刻精致,运线流畅,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艺术特质。
“苏派”砖雕以门楼为主,有住宅门楼、祠堂门楼、会馆门楼、商号门楼等多种,但形制、构造都基本相似,形式较为规范、严谨。梁枋砖细是门楼的主要部分,基本构件有斗拱、拱眼壁、上枋、门额字幅、兜肚、下枋、垂莲柱、挂落或挂牙等。斗拱一般都出挑,距离墙面近二尺,以支撑飞檐翘角的屋顶,与苏州的木结构古建筑如出一辙。斗拱以拱眼壁依托并与上枋相链接。上枋下端有的饰以镂雕的挂落或挂牙,两边装饰有圆形或方形的垂莲柱。门额字幅则处于上枋、下枋之间,左右两边各有兜肚,通常有露天台榭、栏杆,下端饰有雕镂精细的挂落或挂牙。上枋、门额字幅、下枋大都如阶梯式层层缩进。上枋、下枋、兜肚是砖雕往往以浮雕、深浮雕,或透雕、线刻等技法雕琢画面,既有神话传说、人文故事,也有四时花卉、飞禽瑞兽或祈福吉祥图案等,画面或秀丽清新,或富贵华丽,四周镶有素雅的边线或精美齐整的纹饰。
“徽派”砖雕也同样以门罩、门楼为重点,住宅以门罩为主,祠堂、书院、寺庙则以门楼为主。门罩,即是在大门外框上方,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附以瓦檐。“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派砖雕的特色。门罩一般紧贴墙壁,不采用斗拱,而代之以方框元宝,通常以两个、四个或八个为一套、每个都形成一幅独立的雕刻画面。门楼有两柱一间三楼和四柱三间五楼,同样紧贴墙壁,不设斗拱。檐口上方复瓦,四角上跷。门楼最上方高出墙体尺半许,檐口向下逐级递减,分梯次安装额枋、方框、元宝、匾额等。门楼上枋两旁的垂莲柱形制很小,有的干脆不设垂莲柱。额枋大都以通景图的形式展现,长有五至七尺,高约尺许,由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接而成。一条额枋通景图犹如一幅长卷,雕刻层次繁复,有的透雕、镂雕达七八个层次。无论额枋、方框,还是元宝,多以刻画人物为主,既有反映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风雅,商贾远行的旅途,学子的寒窗苦读,也有描绘农夫耕作,牧童放歌的田野情趣,童儿的嬉戏及民间的龙腾狮舞,还有打斗比武的激烈场面。
艺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苏派”与“徽派”砖雕作为一种植根于民众生活的民间艺术也强烈地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理想追求、审美倾向和社会风尚等人文习俗。
“苏派”砖雕深受文人文化的浸淫,追求宁静、高远的气韵。高宗南渡后,大批官员和大户人家集聚江南。明清两代又人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不断涌现,“吴门画派”更是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他们在建造深宅大院或私家花园时,都在砖雕题材内容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如“笔(必)锭(定)胜天”“一路连科(即白鹭与莲花)”“鲤鱼跳龙门”“渔樵耕读”“独占鳌头”“状元出巡”等励志题材,无不彰显出府学千年的“状元之乡”科举取士的浓郁氛围,无不反映出家族长辈们激励后代的心愿和莘莘学子们光宗耀祖的追求;又如“柏鹿同春”“百年好合”“和合二仙”“麒麟送子”“五蝠捧寿”“凤穿牡丹”等吉祥题材,既折射出民众祈求安居乐业,向往丰衣足食生活的愿望,也反映出功成身退或腰缠万贯的官宦和商贾们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寻觅“世外桃源”的市隐心态和闲适心态。“苏派”砖雕艺术深深融入了文人意识和文人审美,图案简约疏朗,富有诗画意蕴,讲究构图、层次、疏密、繁简,往往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如“四时读书乐”“文王访贤”“十鹿图”“渔樵耕读”,等等。即使是图案的“线脚”装饰也反映出这种简约与秀雅,这些“线脚”通过阔的、狭的、圆浑的、复合的镶边显现线性美感,与明代以来形成的苏式家具装饰手法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徽派”砖雕则受徽商的影响较大,反映出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和炫耀财富的心态。宋以后,微州的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明代中叶,经济尤其活跃,徽商已具雄厚经济实力。至清中期,徽州的盐商队伍特别庞大,已执全国商界之牛耳。他们发财致富、衣锦回乡后,往往不惜化费巨资大兴土木,修祠堂、寺庙、建宅第、书院,并在建筑大门的装饰上极尽繁复华丽之能事。受此风影响,即使是财力有限的小户人家也不敢轻慢自家大门的脸面,宁可简化其他装饰也非设豪华的砖雕门罩不可。一方面,徽商们从自身的商海沉浮中深谙官、儒、道之间的关系,因此常常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教育后代,在砖雕装饰图案中多以本土宋明科举中试之士为楷模,延师课子,以实现“以才入仕,以文垂世”的人生夙愿,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徽商们也通过炫富摆阔、光宗耀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徽派”砖雕在构图上极尽繁复,注重人物故事情节,在雕琢上层次复杂,并多层镂空,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精雕细琢,比较常见的有“刘备招亲”“关云长夜读春秋”“郭子仪拜寿”“大观园惜春作画”“武松打虎”“古城会”“封(蜂)侯(猴)将相(象)”“耕读渔樵”“牛角挂书”“五谷丰登”“百子图”,等等,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较为活泼自由。
虽然,苏、徽两派砖雕共性较多,但毕竟两地所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及民风民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个性特点也十分明显。例如,“苏派”的砖雕门楼大都隐于门后而面向厅堂,有的都在二进、三进,不显山,不露水,以安然自享为主,表现出含蓄、内敛的个性;“徽派”的砖雕门楼、门罩大都砌筑在房屋朝外一面,且雕刻繁缛、富丽豪华,表现中国商界巨富不惜一掷千金的豪气和张扬的心性。门额字幅也是苏、徽两派门楼砖雕的区别所在,“苏派”的门楼总是将门额字幅放在中心位置,通常镌刻名人书法题款,有的业主饱读史书,就亲自秉笔书写,其内容或为自诩,或取警言,或作规戒自勉,题款内涵深厚、意蕴绵长,凸显出淡泊高远的文人情怀。而“徽派”的门楼虽然也有门额字幅,但他们更注重的是雕琢的繁缛与富丽。
诚然,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木雕、石雕、竹雕、砖雕都十分出色。明末清初,苏州已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主要地区,各方商贾闻风而至,其中徽商数量甚众,有茶商、盐商、粮商、木商、布商、典当商等。许多徽州的建筑工匠随徽商一起流寓苏州,建会馆和商业住楼,将徽州的雕镂手法带到了苏州。徽州的版画刻工对苏州的雕刻影响也很大,苏州书坊吸收了安徽藉刻工技艺和表现手法。这些建筑雕刻装饰和木刻的构图、层次,以及所传达出的精雕细琢对苏州砖雕技艺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或许就是苏、徽两派砖雕存在许多共性的缘由。
参考文献:
【1】《雕镂凝章》 单存德著,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2】《百工录·苏式砖雕》,孟强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
杨晶霞(女),1963年7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任职于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江苏省卫生美术协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公共事业艺术、雕塑及传统雕刻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