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象牙浅刻与美术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象牙平面上以水墨写意之刀法,将书画技艺融于一炉,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本文作者从事浅刻数十年以来,在实践中努力追寻雕刻山水画的技艺精髓,从最初的临摹原稿渐渐发展为临摹上的创新。逐步创作了一些山水画名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此,以《千岩万壑图》为例浅谈自己的创作感受。
关键词:创新 技巧 刀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爱好它的人,可以从中国画中体味其意境、格调和气韵。我作为象牙工艺技艺的接班人和传承人,对于山水画,说不上通晓,却也知道牙刻艺术与中国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那跃于画卷上的那沉稳的山,灵动的水等自然美景可以运用牙刻技艺存在。而我一直以来,以手中的刀,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牙 刻上山水画的精髓。
纵观前贤山水画作,偏私之见,有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的大画家——龚贤乃一代宗师,其艺术成就至今看来也是堪称卓越的。龚贤的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以积墨为影调,表现体积和层次,渲染空间距离,这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山石皴法,在当时的确独树一帜,为文人山水画的异类。我想以他的山水画为象牙浅刻的素材,于是我在《千手观音》荣获国际级特别金奖后,又以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为蓝本,在传承与创新中坚持努力,创作了牙刻作品《千岩万壑图》,有幸获得第十四届国家级工艺美术金奖。这一殊荣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它认可了我多年来对牙刻领域的山水浅刻实践成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山水雕刻技巧奠定了基础。
《千岩万壑图》是龚贤在康熙十二年时所作,即公元1673年,时年55岁。画中重山复嶂,浓郁沧润,层峦叠障,凝重深沉,平林大江,水村舟桥,洋洋洒洒,连绵无尽。
象牙浅刻与美术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事牙刻工作的人,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书画功底,能够熟练地掌握用笔、用墨、构图等基本技法。然后再掌握准确地运刀和加以色彩。虽是临摹,也不能拿起刀来就刻,不加以理解的作品本身再优秀,在牙刻上体现,只会是光有形而无神,如同一潭死水,再没有意境、韵味可言。要想让它“活起来”,先要读通画理、画义,充分领会原画的精髓。
目前,象牙浅刻工艺多半停留在临摹作品本身的层面上。当然,把画作雕刻到象牙上不能否定它就不是创作。业界称这种创作叫“二次创作”,即使用主要工具——刀,运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刻在象牙上。很显然,象牙浅刻相对于美术要更难操作些。那么,刻者如何在“二次创作”中更得心应手,再现原创作品的气韵呢?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首先,在创作中加上时代特色的印迹。在不破坏蓝本的前提下,加以符合本时代审美情趣元素。其二是给作品加入刻者的思想理解,在领悟原画的精神意蕴时,结合刻者生活、思想、感情、技巧等方面来变化风格。我在《千岩万壑图》创作过程中,对画中山石岩壑景色,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我用浓淡不同的厚重墨色,相当真实地刻划出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种厚重浓淡、沉雄郁茂、渊雅静穆的独特风格。
笔法、墨气、气韵在牙刻山水画中同样需要。在象牙浅刻中,刀法为技艺之重,山水作品对刀法的运用尤其突出。我先勾勒出了山石的气势,再用点、平、刮体现其神韵。随山石景物的形态、远近不同,近景重刀粗刻,以求得山石的厚重感,远山细刀飘刻,显得虚无飘渺、朦胧迷雾。在用刀时又要注意主次先后,方能体现自然风貌的气韵。
“墨气中见笔法”,这是山水画浅刻对传统技法的一大挑战。龚贤在山水画中采用的积墨法,繁琐复杂,层层积染,积墨浑厚苍润,线条阔绰凝重。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画纸尚且可以如此,但是怎样用刀在光洁的象牙表面展现层层积墨,正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在对象牙浅刻《千岩万壑图》的探索实践中,发现只有多用刀,线条刻得密集,由里到外,由上到下,层层加密,层层加重,再运用牙刻中的披、刮、破对山岩层层着墨,通过多次皴擦点染,使画面呈现出凝重浑厚,黑白、虚实、浓淡对比强烈,富于立体感、实境感、笔墨丰厚感、苍润感等的形式美感,极为成功的表现了在阳光照射和大气笼罩下山川景物微妙丰富的明暗变化。山石树木融为一体,其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坚实的轮廓,效果强烈,就可以表现山水茂密、滋润、幽深的特征。
在这副牙刻上,山峦跌宕,疏林茅屋,云壑松阴,山亭溪树,无不呈现厚重浓淡、沉雄郁茂的独特风格。我所求寻的是这种有形艺术下唤起洒脱的、幽淡的,简约精神意蕴。
龚贤认为:要学古人,又不能拘拟古人;不学古人,又要合于古人。龚贤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作品就呈现出不同于前贤又合于前贤的独特面貌。这对于我们当代人艺术创作时,对传统的态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了。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加强我们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以适应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
作者简介:
陈云,女 ,1981年生。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任职于常州江南工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