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研究

[日期:2016-10-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波普艺术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运动,它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消解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区别,让艺术等同于生活。本文对波普艺术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展开研究,总结归纳出波普艺术通俗性、商业性、荒谬性、废品性四大特征,并逐一对其解释说明。

 

关键词:波普艺术   通俗   商业   荒谬

 

“波普艺术”是指那些大量使用流行文化题材和形象的艺术创作。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以其通俗、商业、荒谬的特性,迎合了当时大众的审美情趣,并迅速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波普艺术作品像是在喧嚣热闹的现代都市竖起了一面镜子,镜中光怪陆离的景色便是所处社会的一个个映像的凝结。

1、时代背景

1956年,“独立集团”在英国举办了“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其中,汉密尔顿的一幅创作——《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引起了轰动,作者采用拼贴手法将当时最时尚、最大众的商业产品装满了一屋子,这也正是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生活写照。正如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说:“波普艺术家经常使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和周围的文化环境的关系。”[1]

波普艺术于50年代末在英国崭露头角,独立集团的艺术家以拼贴来生活中的形象开始了最早的波普艺术的创作。随着6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逐步成熟,在以纽约为中心的大城市里,波普艺术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波普巨匠有:一本正经“抄袭”美国国旗和靶子的约翰斯;运用丝网技术喜欢重复的商业艺术家沃霍尔;探索仿食品软雕塑的奥登伯格等等。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里发现:此时的波普艺术无论从题材还是在技法上都紧随时代特征,并充满了浓重的商业味道。

进入70年代,波普艺术在欧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甚至在美国发展成艺术的主流,此时,波普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记录了当时的文化以及人类的生存状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如凯瑞的作品《我们纪念我们所失去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权问题。到了80年代,波普艺术主要以昆斯为代表的艳俗艺术和以哈林为代表的涂鸦艺术为表现形式,他们的艺术作品越来越打破更多禁忌,如昆斯的《天堂之爱》,引起了相当程度的轰动。

波普艺术伴随消费文明的成熟而到来,又随着消费文明的高度成熟而不断发展演进。今天,波普艺术已经没有了往昔的风起云涌的场面,但它曾经带给世界的震撼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作为一种当代艺术中仍被广泛采用的语言方式,它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艺术的波普化在大众消费社会里几乎是无法回避的,但同时也是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选择。

2、代表人物

汉密尔顿(Richard Hmailot)是独立集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英国波普艺术发展初期最重要的艺术家。汉密尔顿在其艺术作品中广泛使用流行文化元素,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作品观察人们所生活的城市环境,调查正在渗透包围着我们的那些物体和形象,通过这种观察,使人们意识到自身环境所悄然发生的深刻变化。他说:“我喜欢将我的目的理解为追求日常生活主题和日常生活态度的叙事诗。”[2]

波普艺术虽然发端于英国,但美国才真正是波普艺术发展的沃土。贾斯帕·约翰斯是对波普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之一。约翰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用复制临摹的手法将非常熟悉的日常实物如靶子、旗子、啤酒罐、地图等进行加工创造,这些艺术品甚至可以以假乱真。约翰斯称之为“绝对的客观性”[3]著名的《美国国旗》,是用蜡画法制成的平面的浮雕。这件作品取消了美国国旗在以往艺术创作中所具有的政治含义。正如国旗在这幅作品中,它不再具有实用功能,而变成了一种设计图形。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用丝网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商标形象直接移到画布上,早期,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标准的商标和超级市场的产品上,如坎贝尔汤罐头,可口可乐瓶子等。代表作品有《一百个坎贝尔汤罐头》。杜尚指出:“如果你拿一个坎贝尔汤罐头重复它五十次,你感兴趣的就不会是视觉形象。你感兴趣的是要把五十个罐头置于画布上的观念。”[4]重复曾是传统美术的大忌,可沃霍尔却将重复推向极致。后来沃霍尔开始转向广告、电影宣传画以及名人、影星等画像,采用摄影技术和丝网印手法重复的创造了许多大众偶像的肖像画,如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等。这些作品打破了媒介绘画、印刷品、摄影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产品和明星同时搬进作品,使用千篇一律的印刷、复制,他曾说:“绘画太费劲……我愿意成为一部机器。”[5]笔者认为沃霍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波普艺术的精神,他的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的程序以及对待艺术的态度都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艺术,他代表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也预示了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的全面转型。

虽然波普艺术家的特色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喜欢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都喜欢赞美现代工业化美国的商业和机器文化。许多人认为,波普艺术已经过时,已经销声匿迹的被其它艺术风格所取代。然而,笔者认为波普艺术的许多特质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也隐匿于后现代之后的解构主义的风尚之中。

3、主要特征

表现“观念”,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而波普艺术被认为是观念艺术的开始。波普艺术对观念的表达体现在认为思想高于形式,艺术品主要是表达的是思想。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波普艺术将各种生活俗物、商业元素、垃圾等一切可以拿来的东西都用来创作,在创作中不拘泥于各种材料和手法,使艺术创作获得极大的自由度与任意度。在波普观念的指导下,笔者研究并归纳出波普艺术的一些主要特征。

3.1通俗性

波普艺术家们讲究回归生活,将最熟悉、最庸俗,在现实里随处可见的东西认真的做出来,贴上艺术的标签,谁都看的懂,谁都做的出来。这样的艺术真的走进了生活,拉近了公众与艺术的距离。

约翰斯对波普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用十分严肃的,抽象的手段来处理人们在生活中最为熟悉的日常形象,让人们能够换个角度去看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如《中学时代》、《画过的青铜Ⅱ(啤酒罐)》等这些作品甚至比实物显得更真实。奥登堡喜欢仿制身边的一切:汉堡包、三明治、火腿肠等,他要在创作出的生活之物中“显出人的存在”,使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基本体验受到挑战,目的是通过艺术,解放人们的思想。如《巨型汉堡》通过夸张的比例,鲜艳的色彩再现了美国快餐文化的象征—汉堡包。

波普艺术的通俗性,除了在于它创作过程中取材和作品的通俗外,还有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态度,他们用很严肃的态度去模仿、制作现实之物,不带有任何批判,很少探及人的精神。波普艺术作品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现实中的生活,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艺术就在生活之中。

3.2商业性

后工业社会,随着不断增长的商业文化的渗透,商业几乎成为整个时代的核心,人们要在消费社会中生存就不得不依照消费文化的内在推动力来关注自己生存的世界。波普艺术诞生于商业社会,并顺应和吸纳着商业社会的利益原则,波普艺术家大多迷恋商业流行文化,拿商品当艺术,崇拜技术的革新。以往的传统艺术与商业呈对立关系,而波普艺术将各种商业图像转化到艺术领域中。利希滕斯坦曾说:“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6]

韦塞基曼是一位表现电视商业和电影杂志女性的艺术家。她的“伟大的美国裸女”系列,是个没有面目的美国女性形象。如《伟大的美国裸女第27号》,是以裸女像与取自海报、广告的奶昔、冰激凌照片并置在一起,把一个张扬性自由和流行商业文化的美国当代社会形象集中的表现出来。

商业性是波普艺术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波普艺术与以往艺术的最大区别,这种特性几乎在所有的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保罗奇的《我曾是有钱人的玩物》、史密斯的《包装》、利希滕斯坦的《森林景色》等。

3.3荒谬性

“波普艺术作品画面上没有紧张的强度,只有诙谐的模仿”。波普艺术家以复杂的、奇怪的、荒诞的思想,来表达反纯粹、反崇高、反理性等思想。他们将绘画、展板、日常物品等一切见得到的、可用的东西都作为创作的原材料,并将它们进行拼贴。他们认为,“拼贴”、“并置”可以使物品丧失原来的功能,应该“把原来被忽略的美被推到第一位”。

劳申伯格的《积蓄》是由油画、铅笔画和织物、木材、金属多种材料组合制成,多种日常物品展示在一面被溅污了的白墙上,左上角的钟显示开始作画的时间,另一面的钟则标示该画完成的时间。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绘画空间概念,实现了劳申伯格的“在艺术与生活的隙缝之间进行创作。”

波普艺术作为先锋的艺术,从源自商业社会,宣扬流行文化,与商业联姻。到作品的取材自日常庸俗之物,废弃之物,到艺术的创作采用复制、临摹、拼贴并置等手段,再到波普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没有批判,没有讽刺,只是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诉说现实。所有这些在与传统艺术的比较中,都显出波普艺术的批判性和荒谬性。

3.4废品性

波普艺术把捡来的,破乱的、废弃的物品当成艺术品来表现,表现出一种贴近生活的态度。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的雕塑是用废旧汽车做成的。1957年,张伯伦去长岛拜访一位画家,在那位画家的住处,他发现了一辆废弃的福特汽车和一堆汽车的残片。这些免费的钢铁材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突发的灵感。他开始用废汽车进行创作。他将不同颜色的汽车外壳以随机的方式挤压、焊接在一起,五颜六色的汽车“铸成”的雕塑,仿佛成了讽刺现代文明的一个个纪念碑。爱德华·金霍尔茨作品的特点是将收集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重新组合,创作出以个个简单而熟悉的环境。

4、结论

波普艺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的通俗性、商业性、荒谬性、废品性,对随后的文学、喜剧、工业、建筑与室内等领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波普艺术对艺术史上的贡献不是风格学上的成就,实际上,波普艺术是一场艺术观念上的革命,他是对既有艺术观念的颠覆。当波普艺术家宣称“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候,波普艺术不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概念,而且通过艺术,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人类社会理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1] [] 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613页。

[2] 许平,李新主编,《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61.

[3] Riehard Leslie. Pop Art[M].NewYork:Smithmarkpublishersl997/165.

[4]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

[5]李黎阳.波普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4.

[6] 王瑞云.20世纪美国美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1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