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雕刻工艺手法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日期:2016-10-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木雕是在各种木材质的树根和木材上进行雕刻,而红木雕刻工艺也是木雕的一种,它是以红木为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工艺。红木雕刻分为原雕、浮雕、空雕等雕刻方式,选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和雕刻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雕刻效果。在本文中,首先是简述了红木雕刻的发展历史,其次对于红木雕刻的传承提出了思考,最后则是对于传承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求探索最合适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红木雕刻  传承   工艺  手法

 

雕刻艺术在我国拥有及其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漫漫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智慧结晶除了无数的探索方式,而且进行雕刻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大到一块石头甚至是一座山,小到一粒米甚至是一根头发丝。我们也可以在上面进行无比精美的艺术创作。而红木是最坚硬的木类,因此颜色发红发紫而被称为红木,是一种很名贵且欣赏价值很高的雕刻材料,红木雕刻的题材也很多,比如织物纹路、动物纹路、人物纹路等等。

一、红木雕刻的发展历程

红木最先在我国流行于明朝时期,那时在达官贵人的圈子中流行使用红木制作的家具,而单纯的家具会显得有些乏味单调,所以应时势所驱,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并活跃起一大批红木雕刻工艺人。但在民国时期,国家战乱纷纷,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对于红木家具的需求也迅速降低,直到战争结束,红木雕刻才开始重换生机。

由于红木家具的流行,全国各地都开始出现红木雕刻的工厂和艺人,但在全国的红木雕刻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苏州的红木雕刻了。苏州的红木雕刻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苏州的红木雕刻以小件为主,各个作品都是小巧精致。到近代,苏州的红木雕刻举世闻名,开始对全世界进行出口。

二、红木雕刻的传承以及现状思考

我国的红木雕刻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与西方家居设计技术的融合,也代表了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变通性。它是我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载体。从红木家具中,我们可以看感受得到古人对日常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也可以认识到古人的独特质感与艺术气质。红木家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更是体现了文化沉淀得独特魅力。中国上下五千年,红木雕刻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进行传承与发展。

但事实总是让人有些许失望,红木雕刻工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原材料急剧减少,红木来源稀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红木雕刻的珍贵原材料即将消耗殆尽,导致原材料稀缺紧张,价格上扬。近几年,人们的收入大大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红木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红木原料的大量消耗。而红木原料的生长周期是十分漫长的。所以,原材料稀缺得到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2.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打压手工艺生产空间

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不断出现各种新兴的生产技术代替了原来的人工。红木雕刻也不例外,机器制造业的高度发展严重挤压了费时费力的手工制造的生产空间。手工生产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少。致使手工木雕渐渐失去了它的固有价值.

3.人才的缺失和有缺陷的培养模式

红木雕刻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雕刻创作的过程中,工艺人必须完全沉下心来,仔细小心的进行雕刻,容不得一丝差错。正是因为红木雕刻对于手法的高要求,导致练习和学习的时间十分的漫长枯燥,学徒可能要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练习,才有可能出师,并且出师的概率并不会很高。

因此,在现今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沉下心来认真学习这门工艺,现今还在进行创作的工艺人,多半都已是花甲之年,自己年岁渐衰,却又找不到接班的人,即使有愿意的人,也恐怕自己年岁不多难以倾囊相授。所以导致能够掌握这门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最后使得这门工艺渐渐没落。

三、红木雕刻工艺的发展路径

木雕作为雕塑艺术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因它特殊的原材料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使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能力和魅力,雕刻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古老。所以可以说,雕刻艺术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而红木雕刻艺术,则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兴盛,这样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艺术,我们必须进行保护和传承。

1.严格环境保护法,控制红木原料的肆意砍伐开采

红木原料是红木雕刻最重要的环节和基础,所以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必须有完善的保护措施。首先,我们不能随意的开采山林,出口珍贵的木材,因为这对于整个红木加工业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原料的严格控制会使得整个产业进行一次大洗牌,那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小型企业会被淘汰,留下得就只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技术精湛的企业和个人。只有保证了每个红木雕刻成品都是精品,才能使得原材料物尽其用,发挥它本身拥有的价值。

2.提高手工木雕作品的质量和创意,使得手工木雕夺回本身的市场地位

要想使得手工红木雕刻作品可以在机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拿出手工作品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工艺人在拥有高超技法的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与此同时,红木雕刻作品还必须紧紧抓住自身的特色文化,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它必须同时拥有艺术载体的独特性、技艺高超的工艺性以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才能常变常新,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3.加大对于红木雕刻教学工作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培养出更多人才

加大宣传力度有许多方法,比如在社会上定期举办相关展览,在学生教材中加入相关内容等等,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强对于木雕的了解和兴趣。而在木雕的教学方面,应该在个人带徒的同时,也将木雕艺术纳入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和选择中,在讲坛上言传身教,培养出更加专业和规范的学生。最后,还可以不定时的举办相关的木雕比赛,让相关工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互相学习,给予相应奖励和支持,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钻研,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

四、总结

而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手工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被大幅度的挤压。一般情况下,一件普通的红木雕刻作品在手工制作的情况下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在机器制造的情况下,或许只要几个小时。这使得我国的传统技术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因此,为了能让我国的红木雕刻艺术重新焕发光彩,我们必须不断提升红木雕刻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充分发挥出红木雕刻本身的魅力和特色,进一步扩展红木雕刻的影响力,扩展它的艺术空间和功能实用性,让其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赢得更多的市场。

红木雕刻造型优美,做工精细,用料十分讲究。不仅具有庄重典雅、古朴韵味的文化气质,而且其集欣赏与实用功能为一体,实属艺术珍品。尊重和发扬我国传统的红木雕刻工艺,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对我们的传统工艺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在保护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的到更加完美的新兴技术。追求更高层次的工艺与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成金,何金星,卢毓茜,耿香玲. 苏南红木雕刻艺术品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探析——以常熟红木雕刻艺术品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宗玉华. 红木雕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探析[J]. 大众文艺,2014,(16):75. [2017-09-06].

[3]王金智. 浅析红木雕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 艺术科技,2015,28(11):106. [2017-09-06].

 

作者简介:

李燕,工艺美术师,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毛金芝。作品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