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来源于百姓的生活,拥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它用一种原始的、纯朴的方法,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同、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等多种社会价值。我们现处于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而传统剪纸作为农业手工时代的产物,面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冲击与侵蚀,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出反应与变化,才能适应现代生活。本文通过对民间剪纸的传统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它的基本特性三个角度对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剪纸艺术 传统 创新 多元化
剪纸最早来源于丧葬习俗,具有图腾崇拜以及巫术等功能,而且基本是剪影;现在,剪纸的语言、技法和表现内容已经大大扩展,可谓多彩多样、流派纷呈,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这就是艺术的创新。可以说,千百年来,剪纸在每一代人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化。
一、剪纸艺术的传统
剪纸的历史悠久,但最初,人们都是用金箔、皮革、绢布、骨玉等片状材料来剪刻作品。直到汉代发明了纸张之后,剪纸艺术才得到广泛的发展,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花草树木、传说故事、动物形象,用剪刀或者刻刀,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把它粘贴在墙上、门楣上、窗户上作为装饰,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
剪纸艺术流传于广大的劳动群众中,它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使广大劳动群众最喜爱的一种传统艺术。如:(1)在自然中鱼多子,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在婚俗中,人们把它设计成“鱼戏莲”“鱼咬莲”的组合,来展现人们对生命繁衍的崇拜、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内涵。(2)在传统的剪纸中“鸡”的图形也是被广泛运用的,象征着人们对光明的向往。(3)对体现长生不老和灵魂不死的代表图案有丸子太阳、月中玉兔等等。这些图案是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得来的,并被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丰富的情感生活,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对生命崇拜的向往,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
二、剪纸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明清时期是中国剪纸的鼎盛期,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市井百姓,剪纸已经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手工艺术,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而且,剪纸作为古代女性学习女红的必修技巧,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自古以来,剪纸就与民俗生活密不可分,比如立春,妇女剪彩燕、蝴蝶、花草挂在发髻的金钗上,或者贴到门楣、屏风上,表示迎新纳福。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灯笼,在上面贴剪纸纹样做装饰,妇女们还比着谁的剪纸精巧,用来显示自己的女工水平。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百姓还会在身上挂香囊,这个风俗也与剪纸有关。相传茅山道士葛洪认为五月五,佩灵符,可以避灾祸。从此,人们就剪艾叶或者彩符佩戴在胸口,有的挂在头钗上,又叫钗头符。此外,民间还有“端午热,五毒醒”的俗语,于是,又演化出鸡虎震五毒的剪纸,寓意去恶避毒,葫芦则象征福禄、富贵,能够镇住邪气。
早期人类文化活动具有自然崇拜、生物崇拜以及巫术信仰等特征。而剪纸就是根植于这样的农业社会,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民俗生活。事实上,今天剪纸普遍采用的、具有隐喻性的动植物造型,都来源于那些原始的图腾崇拜。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而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剪纸则是农业手工时代的产物,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甚至意识形态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与侵蚀,已经逼得剪纸不得不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出反应与变化,否则将难以为继。
三、 剪纸艺术的多元化与创新
所谓需求决定市场。现在,社会发展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剪纸的需求变小了,市场也就萎缩了。尤其,身处城市文明的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跟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艺术的欣赏,对文化的评判,都产生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这时候,如果剪纸艺术还抱着老思想,固步自封,就很难有活路。因此,剪纸艺术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向多元化发展潜能。任何文化都是以生活为依托的。剪纸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绝对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民俗。
在现代社会,剪纸原有的实用性、象征性正在退化,装饰性、娱乐性则在加强。认清这样的趋势,才能使剪纸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体系。
1、剪纸市场的分类
现在,机器剪纸已经大行其道,毁誉参半,也引起了传统手工剪纸的排斥和恐慌。但客观来看,机器生产并不是传统手工的死敌。机器生产,速度快,效率高,产量大,因此,就能把成本降下来。这是手工劳动永远比不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手工产品没有市场。特别在工艺产品中,机器制造的,规范整齐、千篇一律,造型僵硬冰冷;而手工制作的,各具面目,富有灵气,甚至可以感受到制作者的心思和情绪。因此,手工产品永远会有自己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就是属于中上端的,不要跟下端的机器剪纸市场无谓争利。
2、剪纸材料的变化
现代新的材料的出现为剪纸的立体形象和空间表达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新材料具有耐热、耐腐蚀、容易着色等特点。使剪纸艺术不但停留在平面设计上,更加趋向于立体和空间的表现上,适合了现代人更高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进而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比如现在城市家庭流行的静电膜贴花剪纸,采用剪纸纹样来做图案设计,用塑料膜印刷出来的,价钱便宜,不用沾水就能吸附在玻璃上,没有清洗的麻烦。而绒布类材料色彩丰富,经久耐用,不掉色,成本也不高。这是一般纸类不能比的。而传统的剪纸如果粘到玻璃上,换洗都很麻烦。静电膜贴花就是为了适应了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才产生的,符合城市文明的习惯。
3、剪纸艺术在商业传播中的运用
把剪纸艺术运用到店面橱窗设计,采用先进的纸张造型,一个抽象,一个具体用刻镂透空的效果,使作品看起来立体感更强,更具有生命力。其次在商业插画中也有剪纸艺术的使用,具有强烈的视觉审美感觉,充满幻想。如:Yulia Brodskaya的剪纸作品,色彩斑斓,把线条和字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面和线来组合图形,具有很大的视觉美感和商业价值。
4、剪纸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荷兰著名的设计师托德.马歇尔把剪纸运用到了产品设计作品中,增加了产品的美感,还使剪纸艺术具有了使用价值。现代的剪纸艺术家们出于审美意识为装点美化环境而为剪纸艺术做着努力,使剪纸作品具有时代的审美感情。把传统的剪纸工艺运用到设计上,不但在视觉上给人美的设计感觉,还使剪纸艺术具有了它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5、剪纸艺术运用到了大型的建筑设计中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的设计以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百亭园的生肖剪纸虎,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充分的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立体造型形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始的纸材料,而向现代新型材料发展了。通过这些大型建筑使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更进了一步。
四、剪纸艺术的发展
为了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语言,要积极的探索剪纸的新造型材料,发展剪纸平面造型向立体造型的转变,把握造纸艺术实用与审美的辩证统一,把剪纸艺术面向大众化,在传承旧的造型上,开拓新的创意,使之更具有中国元素和民族特点
总结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从古至今,每一种艺术的发展都在求新求变,这既是艺术家们内在的主动追求,也是大众对艺术欣赏的客观要求。所以,剪纸文化需要传承,但剪纸艺术需要创新。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里,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将剪纸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加强其实用价值,更能表现生活,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哲.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郑蔚珊.漫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装饰,2003
【3】王亚平.中国民间剪纸的变迁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杨兆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坛刻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屡屡在国内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