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发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日期:2016-10-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发绣又称墨绣,沐浴着海盐文化的人文内涵。在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积淀中传承、发展、提高,逐步形成集“书、画、印、绣、裱”为一体的独特的地域传统艺术载体。表现物象不断丰富,艺术手法不断创新,以“用料奇特、画绣结合、运针神妙”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在众多的地方绣种中独树一帜,使发绣艺术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展现出发绣艺术作品特殊的诗情和画意。

 

关键词:发绣  用料奇特  画绣结合  运针神妙

 

发绣又称墨绣,在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文化积淀中,沐浴着海盐文化的人文内涵传承、发展、提高,逐步形成独特的集“书、画、印、绣、裱”为一体的传统艺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中丰厚滋养,以鲜明的地域资源特点,在众多的地方绣种中独树一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闻名于世。

纵观发绣艺术的传承史,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唐代佛教盛行时期,清康熙年间《绣考》中有“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像……”的记载(即今东台市东台镇),从而锁定了发绣艺术的源头。清光绪年间,盐署幕僚宣瘦梅在《夜雨秋汀录》一书中曾对东台北郊晾网寺的发绣作品《如来佛像》有详实的描述,作为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现在可查阅到的只能是零星的片言只语,无法从史料中了解到更多的发绣艺术信息。更由于发绣作品的稀有,保存至今的发绣作品亦是凤毛麟角,伦敦博物馆收藏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宋代赵构妃子刘安所绣),当是保存留世的最早作品,日本正仑院收藏的“弥勒佛”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停琴伫月图”(沪上顾绣名家韩希猛绣)等作品可谓弥足珍贵,到清末民间时期,已难觅踪迹。而五十年代中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嚖闲绣制的《迦陵填词图》,弥补了发绣艺术传承史上的一段空白,承上启下,完善了发绣艺术的传承体系,对后来发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七十年代初期,发绣艺术在东台得以挖掘重生。通过几代发绣人的悉心耕耘,从“墨绣”到“彩绣”,从单面到双面、从小件到长卷、从单一的佛(人)像到万象……,表现物象不断丰富,艺术手法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发绣艺术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用料奇特  选材严谨

发丝是发绣作品的主要用料,多年来一直以生长在黄海之滨的少女秀发为主采集,沿袭至今。由于作品题材的不断创新,目前也通过适当的途径到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外收集部分棕色、褐色、金黄色、米黄色等发丝,使作品画面层次更显丰富。不管发源来自国内、国外,收集时都是极为严格的,一是长不能超过50cm,不能短于30cm,正常40cm为宜。二是光泽度,目测状态下越亮越珍贵。三是柔软度。四是粗细分档。五是分色档,只有上好的发丝才能绣制出完美的作品,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一定是选用不经染色的原发绣制而成的。作为一种悠久文化的传递,一门以生命元素凝聚的特殊艺术,一个可以绣出生命之美的艺术形式,只有靓丽的秀发,才能达到绣山水则传来美丽呼唤,绣生物则透出万千灵性,绣世界则世界纷呈祥瑞之气。

二、画绣结合  力求神似

自古以来,不管何种绣品,特别是欣赏类作品,均与绘画为本,且与画坛风尚一脉相承。而由于发绣艺术的特殊性,绘画在作品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一件精美的发绣作品,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发挥发绣独特的艺术语言,又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居于首要地位。一方面,要表现发绣的针法语言,另一方面,以画面来弥补发绣针痕及色贫。严格地讲,画稿的优劣直接决定作品的艺术效果及品位。就发绣作品而言,画与绣可谓是平分秋色,画是绣的基础,绣是画的升华。纵观发绣的传承,传世作品大多以人物肖像为主,如“东方朔像”、“弥勒佛像”、“停琴伫月图”等无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物画题材,这和发绣艺术的材质与技法不无关联。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纯的人物作品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审美观和艺术需求了。目前,发绣作品的题材已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涉及到绘画门类的方方面面:一是古代名画复制类,如《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五百罗汉图》等;二是现代经典画,如陈之佛先生的《松龄鹤寿》、徐悲鸿先生的《骏马》、白石先生的《虾》、陈德华、顾琴的《苏州园林图》、顾青蛟、陈德华的《红楼梦图卷》等都已成为发绣艺术的取材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发绣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这些作品都需绘画设计人员完整地摹画到底料上,无疑要求画师们必须具备高超的绘画水平和对绘画艺术的悟性,对每件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理念、作者的艺术风格,用笔、用墨、用色都需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摹制出作品的神韵,达到神似的效果。

三、针法奇妙  变幻丰富

发绣作品,顾名思议。是以妙龄少女之秀发为线,通过施针、运针而成的特种艺术品。发丝与丝线相比,有三大差异:1、没有丝线那样柔软,若在放大镜下看,头发本身是圆柱形的,并且有一定的弹性,绣制时往往不服帖,所以,运针必须抽拉匀力,切忌轻一针、重一针。抽拉时腕力稍重一些,绣面方显平服。2、发丝不像丝线,一根可劈几丝,甚至几十丝,相对而言用发丝表现人物面部的浅淡部分及五官细微处的转折,就困难得多;由此,从明到暗推晕的层次也相对较少,特别是绣制浅淡部位的微妙变化时,一定要选出最细的发丝才能完美体现出质感。3、由于发丝的色彩比较单一,用来表现自然界的万千物象和丝线相比难度高多了。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头发自有的深浅、粗细之差异,用运针、针法来巧手丝理,表现出万物的神韵。由于以上原因,增加了发绣针法上与表现效果上的难度与差异,每一根发丝的打结或藏头都涉及到作品的整体效果,也是绣制作品的关键技法。这就归结到运针的方法——针法。针法是发绣最重要的艺术语言,更是增强发绣艺术表现力的主要途径。从审视物象的形态开始,对于浓与淡、高与远、动与静、正与侧等变化,以及如何因势利导,怎么获得情趣意境等,都应细致周密地思考,以追求丰富多彩、精妙传神的最佳效果。经过千年的传承总结,目前发绣常用的针法有齐针、盘针、抢针、套针、参针、虚实针等数十种,而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织规律,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效果,一件件发绣精品的问世,源于技艺人员千方百计运用合适的针法表现物象质感,以取得精湛绝妙的艺术效果。而针法之细腻完备,以及绣娘对针法的娴熟妙用,才是发绣艺术的显著风格之内涵。

综上所述,发绣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提高,通过发绣技艺人员的不懈努力,让发绣艺术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形成“用料奇特、画绣结合、运针神妙”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展现了发绣艺术作品特殊的诗情和画意。

 

参考文献:

1】《现代人像绣技法》  辽宁美术出版社  魏敬先2008.9

2】《苏绣》  译林出版社  李明 沈建东  2013.1

 

 

作者简介:

陈春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发绣艺术精品研制近四十年,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品博览会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