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

[日期:2016-11-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传统工艺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在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作者围绕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传统工艺的创新必须符合当代人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必须在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技艺造诣,而且不能脱离传统工艺品类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传统工艺创新需要遵循的三大准则和提升的三种方式,对传统工艺从业者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传统工艺 继承 创新

 

  传统工艺都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如刺绣、缂丝、明清家具、漆器、核雕等。这些工艺形式是历代匠师在实践中智慧与巧思的结晶,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历史形成的经典。但是,在面临经济向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新的挑战,其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许多矛盾,有些品种逐渐萎缩,技艺后继无人;有些品种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出现了某些变异,还有些工艺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了传统技艺的含量,等等。由此,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被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什么是传统工艺的创新,恐怕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创新其实就是一种创造力,或者说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传统工艺来说,这种创造力是通过精神层面上的思维和构思设计,以及技术技巧上的变化,并最终创造出产品的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惯性思维而存在,如题材内容、表现方式等等。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或方法,而是手艺人通过自身的积累的一种升华,或者是一种顿悟,一种灵感的迸发。

  传统工艺的创新是有生俱来的,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人们的需求而不断演变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个人的情感融入在作品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并不断加以完善,这才有了今天堪称完美的传统手工艺。如明式家具,正因为有了宋代家具的雏型,才促进了明式家具从形体、结构到装饰的成熟,而清代家具又在吸收明式家具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格。再如刺绣,它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绣衣、绣帽、帐沿、被面、枕套、桌围椅披,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秀,再到今天表现针法上的乱针绣、虚实乱针绣,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双面绣、双面双异绣,并能表现各种绘画和摄影作品,经过了一代代工艺人的探索与实践,使刺绣的表现主题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形式也更加秀美高雅。

  当代的传统工艺是站在历史经典的肩膀上,几乎流传下来的每一种传统工艺都经过了许多代人的千锤百炼,有其特定的外形式、内形式和自身独特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形成了特定的装饰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它们“用工艺的方式再现了一个新的属于工艺的形式世界”,而且“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造物品类和与之相应的技术属性”。因此,今天的创新必然不能脱离传统工艺形式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特点,必须符合各个传统工艺品类的形式特征。如果脱离了这些特征,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刺绣,其突出之点就在于绣制画面或图案时妙用色线折光变化,充分考虑光线、色彩的变化,突出质感,以达到绣如画、绣胜画的艺术效果。又如核雕,其中最出彩的表现形式是核舟与罗汉头,这两种形式都充分运用了橄榄核的形体造型,前者是摆件,展现的是微雕的精细奇巧;后者是把玩件,可以通过凹凸面的手感达到把玩时的愉悦,又具有祈福吉祥的含义。这种因材施艺、由材施巧的形式特点或者巧夺天工,或者“天人合一”。

  传统工艺的创新还需具备较高的技艺造诣,即通过手工处置各具特质的物质材料的一整套工艺和技艺的能力,“表现为工艺美术两者互相制约下的融合”。“它既具有实用意义,又具有审美意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历史上延续至今的任何一个工艺门类,其流传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所以令人称道,无不具有深厚的技艺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记忆造诣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磨练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才能达到。如,在玉雕上表现文人书画在明代就有完美表现,陆子冈创制的“子冈牌”开创了一代时风。这种表现方法并不只强调构图,而要根据玉雕的特殊载体,从构图、层次到细节的描摹,从工、写到繁、简,以及用刀都需要细细考量,以表达出画面的意境与笔韵墨趣。玉雕虽然难以表现晕色,但它可以自己的雕刻语言来诠释,即运用刀法及刀刻的深浅与线条的粗细刻画形象,这不仅需要刀刻的功力,也需要绘画的功底。

  综上,创新需要体现其继承性,即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去实现再创造、再提升;创新又具有渐进性,它是通过长时间的技艺积累和艺术积淀,并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短期内的刻意追求。当前,在传统工艺的创新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现在做工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拼的是创新,功力不够,就以“创新”来凑,其结果要么远离了传统的风格特点,要么牵强附会、非驴非马;还有的人急功近利,将创新作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途径,既难以得到专业层面的认同,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传统工艺作为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产物,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当然需要创新,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文化艺术、民众习尚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体现出它的时代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或者满足于自己熟悉的工艺美术语言、重复的工艺技法去演绎,一成不变地墨守和承袭传统的表现方法,需要去探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的形式与内容。但是必须明确,创新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技艺,融汇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去选择新的立足点,创造出富有时代感的工艺新作。如宋锦等,从手工制造发展到机械织造,成为APEC领导人穿的新中装,在服饰设计上,男领导人服装采用立领、对开襟、连肩袖,提花万字纹宋锦面料,饰江崖海水纹的设计,女领导人服装为立领、对襟、连肩袖,双宫缎面料,饰江崖海水纹外套,女配偶服装为开襟、连肩袖外套,内搭立领旗袍裙,这种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现代审美感的再创造不由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传统工艺创新的需要遵循三大准则,一是不论新题材还是老题材或是仿古题材都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可以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内涵,也可以用新的形式表现传统的内容;可以运用传统技艺反映新时代的题材,也可以运用传统工艺表现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二是不能脱离特定工艺形式的特点与特征,使之保持传统工艺的基因,又具有当代的审美特点;三是一定要符合美的法则,即通过“内容配合形式美而出新,工艺配合形式美而出彩”。

  今天的传统工艺提升可能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整体的技艺继承,一方面使技艺不失传,另外一方面仍需要再创造、再提升。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还有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设计、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既有传统意蕴又具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从业者在各个领域发挥各自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只要持之以恒,就必定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2】《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变迁》诸葛凯、单存德、冷坚,《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总第114期。

【3】《苏作玉雕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马建庭,《姑苏工艺美术》第48期,2011年。

【4】《平淡致远 清雅脱俗》 阿仁,《苏州玉器》第3期,2011年。

 

作者简介

  杨晶霞,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