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粘性
——设计与创意的跨界新格局
【内容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变革是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互联网与传统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为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创新开辟了新格局,创意产业之风借助互联网迅速风靡全球。现代互联网时代下突破单一形式的的跨界创意设计,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粘合,将艺术家与普通大众相粘合。
关键词:crossover 跨界 设计 创意 全球化 粘合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全球化,WTO打破了国家与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产品全球化、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产品自由流通,连人才也面临全球化竞争,世界正在实现全面跨界。设计与创意正在被怎样推动?设计与创意的反作用力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一、 全球化全行业跨界融合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跨界(Crossover)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已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变革是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互联网与传统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为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创新开辟了新格局。伴随着移动互联终端和4G移动通讯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为载体的经济形态开始井喷式发展,带动线上线下商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桌面互联解决了信息与知识的全球化流动与共享,移动互联在兼具桌面互联的同时又将焦点转移到以地理位置和时间箭头为支点的本地生活,即GLOCAL(Global+local)。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一方面互联网亟需线下资源支撑,表现出很强的互联网下沉式能,另一方面线下传统产业也表现出强烈的触网需求,希望借助互联网完成传统业态的蝶变。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时间成为各行各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和最大风口,并当仁不让的成为全行业跨界融合的最有力推手。
互联网发端于消费领域的革命,而后倒逼营销、供应链、生产制造、产品研发设计、艺术与创意的蝶变。全球化全行业全面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设计与创意正在被怎样推动?设计与创意的反作用力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二、 创意产业概念的形成和效应初现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全球化,WTO打破了国家与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产品全球化、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产品自由流通,连人才也面临全球化竞争,世界正在实现全面跨界。身处设计行业中的我们或主动或被迫开始思考设计创意在全球化下所处的位置。
约翰∙霍金斯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之后,英国文化部把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电视、互动娱乐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游戏、广播电视等十几种行业统统并入创意产业。英国率先树立“创意英国”的旗帜,由“世界创意之都”伦敦刮起的创意产业之风借助互联网迅速风靡全球。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者220亿美元的效益,并以5%的速度递增,有些国家更快,其中美国14%,英国12%。
在中国,在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推广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国内一直对“软实力”有误解,一谈“软实力”就是怎样卖电影、书籍等等文化产品,实际上,“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有吸引力的价值观,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一些红灯笼之类的符号表象,而是软实力背后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根本。其次还有科技能力等,这些方面美国无疑是很强势的,中国要在这个方面赶上,无疑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调整、发展的过程。互联网位突破口全行业跨界融合进程的日益深化,为中国创意产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绝好赛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创造生意并将加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的关键词,创意经济必将逐步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势。
三、 设计与创意领域的跨界思维和实践
苹果公司、宜家家居、LV等标杆企业在产品设计创新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形成的广泛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不断加强产品设计和产品创新的力度。一些引领潮流的一线品牌正在尝试打破惯有模式,邀请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创意人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推广和其他领域中,在此背景下诞生了LV和村上隆的合作,Habitat 家具邀请电影导演、舞蹈演员、艺术家、设计师等三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发的VIP系列,乔治∙阿玛尼为奔驰设计汽车,苹果与爱马仕合作的定制版iWatch等等,不胜枚举。跨界创意设计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话题,赚足手受众的眼球。今川宪英、大江匡、奥村昭夫、葛西薰、隈研吾、小林宽治等二十位建筑师在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的邀请下设计通心粉大赛,一时被业界广泛报道传播,被誉为跨界设计的典范级探索;Alessi的设计总监德罗∙芒迪尼邀请伊东丰雄、扎哈∙哈迪德、妹岛和世、UN Studio、Dominique Perrault等世界各地的20位建筑师设计Alessi咖啡壶,这些咖啡壶全部限量生产,每个作品的价格高达一辆高级跑车的价格,创造了crossover营销的经典案例。Crossover运用得当能够大大推动产品营销,甚至能拯救一个垂危的品牌使其重焕青春,PUMA就是典范。跨界创意与设计的成功效应引发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并效仿,crossover由此变成了品牌竞争的营销利器。
生产活动的不断细化分工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导致了很多生产环节的固步自封和流程程式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创意和创新,甚至有时相互对立。跨界概念为之注入了新鲜血液。其实跨界思维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强调前看素养,诗、书、画、印并行并重,如“宋朝四大书法家”中的苏东坡、黄庭坚,“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唐寅、祝允明、文征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板桥等人都是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不进精通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各类艺术,还是数学家、医学家、科学家,并且在地理学、植物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古今中外跨界的杰出人物不胜枚举。
四、 创意与设计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粘合剂
设计与创意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粘合剂,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设计艺术与创意是很重要的标尺。不同时代的设计艺术与创意都与科学及时发展同步并密切结合:原始社会的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器,现代互联网时代下突破单一形式的的跨界创意设计,物质科技与设计艺术创意形态紧密粘合。
在全球化跨界融合大背景下,设计创意与生产、贩卖跨界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结合的问题,与创意产业嫁接的问题,都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由于互联网的链接力,削减了权利,改变了以往因为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生产环节的各种复杂境遇,随着用户对产品生产中各个环节的介入,突破了现有工业生产流程,通过互联网及跨界合作,将研发、供应链、生产过程、物流和营销社会化起来,实现了智能化运营,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在设计创意产业业内,设计执行与设计发想的关系有时并不总能够完美无暇的无缝对接,常常需要跨界解决设计领域的外力,解决材料、工艺、结构、生产、通路和营销的问题,避免好的idea无疾而终。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跨界合作在此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一系列繁冗复杂的生产问题,更为后设计阶段的贩售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市场。
五、 艺术家与普通社会大众的粘合剂
跨界设计和互联网时代以前,我们接触的艺术大师的机会少之又少,也许穷极一生也见不到西斯廷屋顶壁画,不知道蒙娜丽莎长什么样子,用不上孟菲斯设计的家具。因为互联网,我们得以足不出户欣赏到这一切,因为跨界,我们得以享受大师的作品,而且就是去趟超市而已。我们可以用消费得起的价格,去购买心中买中意的设计师的作品。比如依云(Evian)就与Alexander Wang合作推出了Wang/Evian包装的矿泉水。这款限量单品提供黑白双色的选择,瓶身表面印有的条形码图案可是其在时装设计中的标志性元素。例如膳魔师(THERMOS)推出的新系列,将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代表作品作为杯体的印花图案,为印象中稍显无趣的保温水杯带去了几分艺术气质。去趟宜家,就能够把设计大师Arne Jacobsen设计Swan Chair搬回家。
Evian矿泉水
Swan Chair & 帕其克转椅
结语:
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这当然得益于跨界与融合,这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设计与创意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粘合,将高处不胜寒的艺术家与普通大众相粘合。随着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力和产业跨界融合的不断深入,必将把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创意经济》约翰∙霍金斯(英)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2】《联网力》杨学成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
【3】《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