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吉祥”作为一个延绵千万年的永恒性装饰艺术主题是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即在礼乐文化的氛围中被强化的。在装饰艺术中,无论是图案纹样或是装饰的图画,其寓意归根结底都为“吉祥”。如何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符合现代审美,是本文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吉祥图案 现代雕刻 运用
一、 吉祥图案的文化内涵
我国图饰出现较早,自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雕、漆器、金银器、纺织品直至木器,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但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随着工艺的进步,图案纹样逐步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明清时期吉祥图案非常盛行。
吉祥图案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装饰性和实用性方面为其他美术形式所不能比拟。而吉祥的内涵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辞海》云:“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喜庆好事不断出现)。睿智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将抽象的概念与实物相联系。
二、 吉祥图案的艺术特征
吉祥图案以祈福纳吉为初衷,中国的吉祥图案都具有观念性很强的艺术特征和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性的造型真实的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表现手表则是在图案中借助通假字和谐音非常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使图饰意趣横生,看上去悦目,听起来悦耳,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其实,在吉祥图案逐步完美的过程中,每种物品已经有了它固定的含义。比如牡丹——富贵,石榴——多子,鹿——禄,喜鹊——喜庆,鱼——富足,瓶——平安,桔、戟——吉,馨——庆,象——祥,葫芦——子孙万代绵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此,笔者将吉祥图案分成以下几类:
1、植物、花卉类型的雕刻图案。这类图案往往采用生活中的原型以及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自身属性,来赋予寓意。如松树、卷草纹、西番莲纹、梅兰竹菊等。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隐喻,它们的共同点是自强不息。
2、动物纹饰,这类也是采用动物名字的谐音,结合动物身上的某个部位的特点,如蝙蝠纹、麒麟纹、羊纹、鹿纹、龙纹、凤纹、鱼纹等。蝙蝠,是采用同音的,把蝙蝠中的蝠通为“福”,寓意为有福气的意义,如果有五只蝙蝠,就说明是五福临门。而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3、文字、几何图形题材。如回字纹、卍字纹、寿字,如果以一个寿字为中心,周围有五只蝙蝠,有五福捧寿的意义。
4、神仙故事及历代的名人趣事为题材,如八仙。关于神仙故事的题材有很多的,当你留心一些古家具的装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的。
5、还有一些雕刻图案,是采用几种素材的主体结合起来的,如二龙捧寿、三羊开泰、凤穿牡丹等。还有是中西合璧的图案,如凉勺叶、西番莲纹、大贝壳、蔷薇等。中西结合的纹饰,巧妙自然,寓意丰富。
三、吉祥图案在现代木雕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木雕要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民族化的道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吉祥图案经过许多代画家、工艺美术家和民间艺人的描绘、提炼、雕琢、修饰和创造至今品种繁多,形象生动,实用性强。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研究、应用,把其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这样才会使设计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阐述了这一观点:“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创造现代需要透析过去,在中国传统中有两种美和理想:华丽繁富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贵卦》中也有所解释。“上九,白贪,无咎。”责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责,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 。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易经》的《贪卦》说:“贾,无色也。”这里蕴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所谓“刚健、笃实、辉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才出现了以质为美的明式家具风格。这种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像六朝人的四六骄文、诗中的对句、园林中的对联,讲究华丽词藻的雕饰,固然是一种美,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自然、朴素的白责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汉刘向《说苑》:孔子卦得责,意不平,子张问,孔子日,“责,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 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类,就是白责。所以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要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即白责的境界。
《易经》的《离卦》写到:离者,丽也。古人认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离,既有相遭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这正是一种装饰的美。这可以见到《离卦》的美是同古代工艺美术相联系的。工艺美术就是器,器是人类的创造,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也含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一本打开了的人类的心理学。所以器具的雕饰能够引起美感,需要附丽和美丽的统一。这里指出了器物装饰艺术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文与质的关系;二是附丽与美丽的关系。关于文与质,孔子有一著名的论说。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孔子把文与质的统一上升提高到评判君子的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是文胜于质则趋于华而不实;如果质胜于文则趋于粗野陋朴,只有文质的协调统一,才能成为君子。所以,装饰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必须有所附丽,才是美丽的;反之,脱离器物的本身而一味追求装饰的美丽,就可能变为不美,甚至是丑的。因此,好的木雕装饰,应该是附丽与美丽的统一。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骄文、明清的瓷器,“错采镂金,雕绘满眼”这是一种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巍之的书法,顾惜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笑蓉,自然可爱”的美。
我们必须承认“错采搂金,雕绘满眼”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装饰思想是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演化的结果,所以在现实的创作中我们并不应该主观偏废哪一项。所以我们在进行木雕创作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对本时期的审美标准做出总结。这种审美评价标准并不妨碍消费者的个性表现,而是在繁杂的美学因素中找到与本时代相符合的规律性原则,这种美学评价的标准将及时有效的将消费者的审美情趣指引到有效的设计中来。
现代社会在一味追求机械化生产、强调经济效益、开掘实用功能的同时,却常常会忽视了情感的体现和精神的寓寄。因此在当代设计中“文脉”、“人性化设计”、“民族化与国际化”、“地域性”这样的主题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以及国际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并强调在高科技的设计中突显高情感。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因此,吉祥图案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表达。著名设计师陈绍华也说过:“什么是中国艺术设计的传统?我想它不仅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而且主要是指体现在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先进的设计手法,共同融汇成现代木雕艺术的主流,使作品既有中式的风雅意境,又散发着诗书画意般的优雅。这就需要我们着重在以下两点下功夫:
1、元素的提炼。对器物的装饰图案进行提炼为主,可以适当地对原先的装饰图案进行简化,要得“意”而忘“形”,提炼出其主要的特征,去粗取精,提取其最典型、最具特征的部分来表现。通过概括其形、达到表现其特征,美化其形色,突出其精神。比例节奏协调统一、平易近人的彩陶图纹样式,曲直对称、安定大气、对称构成的青铜图纹样式,以及民间常见“四喜图”、“喜相逢”图式和密致严谨的“回纹”、“方格纹”、“勾连纹”、“云纹”、“蟠龙纹”、“如意纹”、“锯齿纹”、“万字纹”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地组合到现代设计中,无疑会丰富现代木雕风格。对民族文化图像元素的借鉴和运用,并非搬用原形,而是以现代构成原理进行解构后的重新组合和搭配,使之成为现代设计构成中的基本图像元素。比如:清式家具木雕的特点是拥有雕刻繁复的龙凤等雕花,这些繁复的雕花,以现代人眼光来看,总觉得太过于琐碎和深沉,给人带来视觉的疲劳。因此对木雕的传统的装饰图案应进行抽象和简化,以创出新的形象,使之成为可以传达现代审美信息的视觉符号,使雕刻部分显得淡雅和休闲。
2、组合共生。所谓“组合式”,其设计主旨是打破古典木雕艺术中一些定式,有目的地自由组合,将不同风格的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要想使图案结合得有深度有内涵,就需要发挥一点匠心,将两种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块。设计好的话,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式的图案讲究生动、虚实结合,西方图案以简约抽象、具象的动物图样见长,中西图案若能融合得当,将既有明快的个性,又不失古朴灵性的韵味。当然,要学习西方并不是主张一切向西方看齐, 著名艺术学家、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文化实在是太丰富了,不论东方或西方都在汲取着她的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为她的博大精深自豪的同时,也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包袱。”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个“文化包袱”,如何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广,又能使当代人理解并欣赏到传统文化中的“美”,其中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取舍和心理思维的取舍。比如:“寿”字是最受欢迎的汉字之一,看似简单的汉字却蕴涵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吉祥的追寻。经过几千年历史的锤炼,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寿字吉祥图案,但在新中式木雕中最受追捧的吉祥图案还是团寿字,线条环绕不断的团寿字,寓意着生命的绵延不断。
传统是一条河,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现代人们的审美心里、欣赏习惯已经产生深刻的变异。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都让我们在思索:传统文化怎样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本原精神和民族个性。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困难的时间命题。历史告诉我们:经历过再一次吞吐吸纳,传统文化必将获得一个新的生命,以开放的胸襟,以更大的创造力走向现实、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蕾:《论中国传统纹样的象征性》,《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2】王旭玮,曾沁岚 著《传统装饰设计与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
【3】钟锦德 著《红木雕刻/百工录》 江苏美术出版社
【4】 叔戊 《中国红 国学常识篇:吉祥图案》黄山出版社
【5】王连海《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知识全集》气象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伟,助理工艺师 ,1996年创立了扬州市邗江区东洋红木工艺品厂。创作的大型《雕漆仿古山水地屏》参加了2016年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